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沈邦应专利>正文

电动周转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62670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6 12: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周转车,属于转运设备领域,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底部安装有车轮,所述车轮包括前轮和后轮,所述后轮上安装有驱动装置,所述前轮上安装有减震机构,所述车架后侧安装有用于控制方向和驱动效果的控制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控制装置对周转车的行驶和转向进行有效控制,转向控制稳定且方便,而且在前轮处设置三角形的减震机构,通过两点分散受力配合减震弹簧来进行减震,可以很好地保障周转车平衡不变形,在载货行驶时更加平稳安全,提高了使用寿命。

Electric turnover car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electric turnover vehicle, belonging to the field of transfer equipment, including a frame, the bottom of the frame is equipped with wheels, the wheels include front wheels and rear wheels, the rear wheels are equipped with driving devices, the front wheels are equipped with damping mechanisms, the rear side of the frame is equipped with a control devic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and driving effect; the invention sets a control device to control the circumference The driving and steering of the turning car are effectively controlled, and the steering control is stable and convenient. A triangle damping mechanism is set at the front wheel. The damping mechanism is composed of two points of decentralized force and damping spring, which can well ensure the balance of the turning car is not deformed, and it is more stable and safe when driving with goods, and improves the service lif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周转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转运设备
,具体是电动周转车。
技术介绍
周转车是一种生活生产中必备的工具,如机械厂的零部件配送车、电子厂的线路板挂架车、塑胶外壳存放车、各种半成品配送、成品存放转移的周转工具都统称为周转车。目前的周转车主要为电动驱动,没有减震结构,在行驶时难免会遇到不平坦的路段,此时颠簸下使得受力集中,而且如果道路坑洼很严重的话,受力点会随着载重变大而使得加大受力,容易出现损坏会折断的情况,影响了周转车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周转车,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电动周转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底部安装有车轮,所述车轮包括前轮和后轮,所述后轮上安装有驱动装置,所述前轮上安装有减震机构,所述车架后侧安装有用于控制方向和驱动效果的控制装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用于控制行驶和制动的第一握把与用于控制左右转向的第二握把,所述第二握把一端设置在车架内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握把通过传动机构与前轮相连;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所述车架底部安装有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上端通过第一支撑杆与车架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两端分别与两个后轮相连,所述电机固定安装在第一固定杆上并通过输出轴与两个后轮相连,所述第一支撑杆上还安装有与其转动连接的踏板;所述减震机构包括第二支撑杆、第二固定杆和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二固定杆两端与两个前轮相连,第二固定杆中间通过第二支撑杆与车架底部相连,所述第二支撑杆底部设有与其螺纹连接的螺栓,所述第三支撑杆固定安装在车架底部且与第二支撑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三支撑杆底部安装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左右两端均与第二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底部左右两侧均通过第二连接杆与第二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套设在第一转轴外部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上还安装有与其转动连接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连接杆套设在第二转轴外部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一端贯穿第三支撑杆并与其转动连接,另一端贯穿第二支撑杆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上方还固定安装有第四支撑杆,所述第四支撑杆外部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一端与第四支撑杆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车架底部固定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更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固定杆两端均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固定安装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0-20°所述第三转轴外部套设有与其转动连接的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远离限位槽一端与前轮相连。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车架上还安装有与其转动连接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远离车架一端通过第一连接杆与第二握把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杆为伸缩杆,所述第一转轴设置在第二握把的正下方。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踏板侧面固定安装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远离踏板一端与第一固定杆固定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转动杆、第二转动杆、第六连接杆、第七连接杆和第三转动杆,所述第七连接杆两端分别通过两个第四连接杆与两个第三连接杆相连,所述第四连接杆与第三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分别与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一端与第二握把靠近车架的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转动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靠近前轮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三转动杆,所述第三转动杆远离第二转动杆一端安装有与其转动连接的第六连接杆,所述第六连接杆与第七连接杆平行设置,所述第六连接杆远离第三转动杆一端安装有与其转动连接的第五连接杆,所述第五连接杆一端与第四连接杆固定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撑杆上固定安装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套设在第二转动杆外部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上固定安装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套设在第二转动杆外部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杆一端通过第五转轴与第七连接杆转动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转轴两端均开设有销孔,所述销孔内安装有销轴;所述第六连接杆一端通过第六转轴与第三转动杆转动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四转轴与第五连接杆转动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车架底部固定安装有多个第三轴承,所述第三轴承内安装有与其活动连接的第四转动杆,所述第四转动杆一端通过第三弹簧与固定安装在车架底部的固定板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安装有与其相垂直的限位杆,所述车架侧面开设有与限位杆相配合的限位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控制装置对周转车的行驶和转向进行有效控制,转向控制稳定且方便,而且在前轮处设置三角形的减震机构,通过两点分散受力配合减震弹簧来进行减震,可以很好地保障周转车平衡不变形,在载货行驶时更加平稳安全,提高了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电动周转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电动周转车的后视图;图3为电动周转车的右视图;图4为电动周转车的右视剖面图;图5为电动周转车中减震机构的俯视剖面图;图6为电动周转车中第二转动杆与第六连接杆的连接示意图;图7为电动周转车的前视图;图8为电动周转车中车架的左视图;图9为电动周转车中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电动周转车中车架的后视图。图中:1-车架、2-车轮、3-控制装置、4-驱动装置、5-减震机构、6-第一固定杆、7-第一支撑杆、8-踏板、9-电机、10-第一握把、11-第一转轴、12-第一连接杆、13-第二握把、14-第二支撑杆、15-第一转动杆、16-第一轴承、17-第二转动杆、18-第一弹簧、19-第二轴承、20-螺栓、21-第二固定杆、22-第二连接杆、23-销轴、24-第三支撑杆、25-第二转轴、26-第四支撑杆、27-限位槽、28-第二弹簧、29-第三转轴、30-第三连接杆、31-第四连接杆、32-第五连接杆、33-第四转轴、34-第六连接杆、35-第七连接杆、36-第五转轴、37-第三转动杆、38-第六转轴、39-限位槽、40-第三轴承、41-第四转动杆、42-限位杆、43-第三弹簧、44-固定板。具体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电动周转车,包括车架(1),所述车架(1)底部安装有车轮(2),所述车轮包括前轮和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上安装有驱动装置(4),所述前轮上安装有减震机构(5),所述车架(1)后侧安装有用于控制方向和驱动效果的控制装置(3)。/n

【技术特征摘要】
1.电动周转车,包括车架(1),所述车架(1)底部安装有车轮(2),所述车轮包括前轮和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上安装有驱动装置(4),所述前轮上安装有减震机构(5),所述车架(1)后侧安装有用于控制方向和驱动效果的控制装置(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周转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3)包括用于控制行驶和制动的第一握把(10)与用于控制左右转向的第二握把(13),所述第二握把(13)一端设置在车架(1)内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握把(13)通过传动机构与前轮相连;所述驱动装置(4)包括电机(9),所述车架(1)底部安装有第一固定杆(6),所述第一固定杆(6)上端通过第一支撑杆(7)与车架(1)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6)两端分别与两个后轮相连,所述电机(9)固定安装在第一固定杆(6)上并通过输出轴与两个后轮相连,所述第一支撑杆(7)上还安装有与其转动连接的踏板(8);所述减震机构(5)包括第二支撑杆(14)、第二固定杆(21)和第三支撑杆(24),所述第二固定杆(21)两端与两个前轮相连,第二固定杆(21)中间通过第二支撑杆(14)与车架(1)底部相连,所述第二支撑杆(14)底部设有与其螺纹连接的螺栓(20),所述第三支撑杆(24)固定安装在车架(1)底部且与第二支撑杆(14)平行设置,所述第三支撑杆(24)底部安装有第二连接杆(22),所述第二连接杆(22)左右两端均与第二固定杆(2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21)上还安装有与其转动连接的第二转轴(25),所述第二转轴(25)一端贯穿第三支撑杆(24)并与其转动连接,另一端贯穿第二支撑杆(14)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22)套设在第二转轴(25)外部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21)上方还固定安装有第四支撑杆(26),所述第四支撑杆(26)外部套设有第二弹簧(28),所述第二弹簧(28)一端与第四支撑杆(26)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车架(1)底部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周转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杆(21)两端均开设有限位槽(27),所述限位槽(27)内固定安装有第三转轴(29),所述第三转轴(29)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0-20°,所述第三转轴(29)外部套设有与其转动连接的第三连接杆(30),所述第三连接杆(30)远离限位槽(27)一端与前轮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周转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1)上还安装有与其转动连接的第一转轴(11),所述第一转轴(11)远离车架(1)一端通过第一连接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邦应
申请(专利权)人:沈邦应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