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热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59868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0 12: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均热板,具有:壳体、配置于上述壳体的内部空间以从内侧支承上述壳体的第1支柱、封入上述壳体的内部空间的工作介质、以及配置于上述壳体的内部空间的芯体,上述芯体的一个主面具有被上述第1支柱支承并离开上述壳体的部分,上述芯体的厚度局部不同。

Soaking plat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soaking plate, which has a shell, a first pillar configured in the inner space of the shell to support the shell from the inner side, a working medium sealed in the inner space of the shell, and a core configured in the inner space of the shell. One main surface of the core has a part supported by the first pillar and leaves the shell,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core is Degree is different local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均热板
本专利技术涉及均热板。
技术介绍
近年来,因元件的高集成化、高性能化引起的发热量增加。另外,由于产品的小型化发展,发热密度增加,因此散热对策渐为重要。该状况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领域中特别显著。近年来,作为热对策部件,多使用石墨片材等,但其热输送量不充分,因此研究各种热对策部件的使用。其中,为了能够非常有效地输送热,面状的热管亦即均热板的使用的研究正在发展。均热板具有在壳体的内部封入有工作介质与通过毛细管力输送工作介质的芯体的构造。上述工作介质在吸收来自发热元件的热的蒸发部处吸收来自发热元件的热,在均热板内蒸发,并向冷凝部移动,冷却而返回液相。返回到液相的工作介质因芯体的毛细管力而再次向发热元件侧(蒸发部)移动,冷却发热元件。通过重复上述动作,均热板不具有外部动力而自行工作,能够利用工作介质的蒸发潜热和冷凝潜热二维地高速使热扩散。作为这样的均热板,例如,公知有构成为具有片状容器、封入容器内的芯体、以及封入容器内的工作介质的均热板(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151916号说明书上述的均热板能够组装于各种电子设备。此时,往往在均热板的周围配置其他的部件。当在均热板的周围存在其他部件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均热板与周围的部件的干涉,需要在均热板101形成贯通部102或者缺口部103(参照图18和图19)。然而,形成有贯通部或者缺口部的均热板因贯通部或者缺口部而产生内部空间的截面积减少的狭小部。若产生这样的狭小部,则工作介质的流动受阻,从而均热板的热输送能力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高的热输送能力的均热板。本专利技术人们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专心研究,结果是,注意到通过设置供液体的工作介质和气体的工作介质分别移动的空间,特别是通过提高输送液体的工作介质的能力,能够提高均热板的热输送能力。而且,发现了为了提高输送液体的工作介质的能力,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配置芯体,另外增大芯体厚度是有效的,由此完成本专利技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1主旨,提供一种均热板,其特征在于,具有:壳体、配置于上述壳体的内部空间以从内侧支承上述壳体的第1支柱、封入上述壳体的内部空间的工作介质、以及配置于上述壳体的内部空间的芯体,上述芯体的一个主面具有被上述第1支柱支承并离开上述壳体的部分,上述芯体的厚度局部不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2主旨,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构成为,具有本专利技术的均热板。根据本专利技术,根据部位的不同而调整均热板的芯体的厚度,由此能够提高均热板的热输送能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均热板1a的俯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均热板1a的A-A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均热板1b的A-A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均热板1c的俯视图。图5是图4所示的均热板1c的A-A剖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均热板1d的俯视图。图7是图6所示的均热板1d的A-A剖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均热板1e的俯视图。图9是图8所示的均热板1e的A-A剖视图。图10是图8所示的均热板1e的B-B剖视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均热板1f的俯视图。图12是图11所示的均热板1f的A-A剖视图。图13是图11所示的均热板1f的B-B剖视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均热板1g的俯视图。图15是图14所示的均热板1g的A-A剖视图。图16的(a)和图16的(b)是图14所示的均热板1g的B-B剖视图。图17是用于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均热板的芯体构造的局部剖视图。图18是表示以往的均热板的一个方式的俯视图。图19是表示以往的均热板的其他方式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均热板详细地进行说明。(实施方式1)图1表示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均热板1a的俯视图,图2表示A-A剖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均热板1a具有由外缘部接合起来的对置的第1片材2和第2片材3构成的壳体4。在上述壳体4的内部空间5内配置有芯体6。在上述壳体4内,为了确保内部空间5,而在上述第1片材2与上述芯体6之间设置有第1支柱9,并使第1支柱9设置为从内侧支承上述第1片材2与第2片材3。在上述第2片材3与上述芯体6之间设置有第2支柱10。在设置有第1支柱9的区域外侧的区域,第1片材2和第2片材3相互接近,在外缘部接触,接合并密封。以下,将第1片材2和第2片材3接合的部分也称为“接合部”。换言之,典型的是,上述第1片材2和第2片材3从最接近片材的边缘的第1支柱9的端部开始相互接近,在位于片材的外缘部的位置的接合部11相互接合并密封。另外,均热板1a具有封入上述壳体4的内部空间5内的工作介质(未图示)。上述芯体6由2张第1丝网7和第2丝网8构成。在俯视时,这2张第1丝网7和第2丝网8的大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丝网7大于第2丝网8。第1丝网7和第2丝网8重叠而形成芯体6,但第1丝网7和第2丝网8的大小不同,因此芯体6的厚度局部不同。即,在沿着作为壳体4的外缘部的接合部11的部分,芯体6仅由第1丝网7构成,相对地薄,在比上述部分靠内侧的部分由第1丝网7和第2丝网8双方构成,相对地厚。仅由第1丝网7构成的较薄的部分能够配置到更接近外缘部处,因此第1丝网7能够配置为更大的区域。由此,即使在外缘部附近,也能够获得利用芯体6的毛细管力输送液体的工作介质的能力。另外,由第1丝网7和第2丝网8双方构成的较厚的部分,芯体6的截面积增大,因此能够获得更大的毛细管力,从而输送液体的工作介质的能力也增大。另外,芯体6被第1支柱9支承,在大部分与第1片材2隔离。该第1片材2与芯体6的空间能够作为供气体的工作介质移动的蒸气通路发挥功能。由此,具有输送更多的气体的工作介质的能力。根据这样的结构,均热板1a整体上具有优秀的热输送能力。对于本专利技术的均热板而言,如上述那样,芯体的厚度局部不同,能够根据芯体的设置部位的不同而变更其厚度,因此能够更加增大液体的工作介质的输送能力。例如,增大芯体的厚度,由此增大芯体的截面积,或者是,减薄芯体的厚度,由此将芯体配置至内部空间5的厚度较薄的位置,扩大设置面积,进而能够更加增大液体的工作介质的输送能力。另外,芯体的一个主面(靠第1片材侧的面,即图2的上表面)的至少局部具有被第1支柱支承并离开壳体的部分,因此能够确保气体的工作介质的通路,因此能够更加增大气体的工作介质的输送能力。如上述那样,本专利技术的均热板1a能够使液体和气体的工作介质的输送能力都增大,因此整体上能够具有较高的热输送量。上述均热板1a整体上呈面状。即,壳体4整体上呈面状。这里,“面状”包含板状和片状,是指长度和宽度相比于高度(厚度)相当地大的形状,例如长度和宽度为厚度的10倍以上的形状,优选为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均热板,其特征在于,具有:/n壳体、/n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以从内侧支承所述壳体的第1支柱、/n封入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的工作介质、以及/n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的芯体,/n所述芯体的一个主面具有被所述第1支柱支承并离开所述壳体的部分,/n所述芯体的厚度局部不同。/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929 JP 2017-1907241.一种均热板,其特征在于,具有:
壳体、
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以从内侧支承所述壳体的第1支柱、
封入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的工作介质、以及
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的芯体,
所述芯体的一个主面具有被所述第1支柱支承并离开所述壳体的部分,
所述芯体的厚度局部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体为多个丝网,在所述芯体的至少局部,所述多个丝网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丝网为2张丝网。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外缘部密封的对置的2个片材,
所述芯体的沿着所述外缘部的部分为1张丝网。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丝网中的相对上层的丝网延伸至比相对下层的丝网更接近外缘部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含第2支柱,
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若冈拓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