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接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581341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17 2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胶接接头,包括内管和外管,内管套接外管,内管和外管两者中的其中一者设有若干导向肋,导向肋适于与另一者抵顶,从而使内管的轴线与外管的轴线共线。相邻的导向肋之间形成有胶槽,胶槽容纳有粘接剂,粘接剂用于将内管和外管粘接固定。通过在内管或外管设有若干导向肋,使得外管套接内管时,导向肋可以快速定位和导向,即实现快速安装。并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胶接接头的胶槽可以容纳等量的粘接剂,而且导向肋可以阻止粘接剂大规模地游移,从而使得各胶槽的粘接剂的厚度一致,大大提高了胶接接头的连接强度。

Adhesive join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bonding joint, which comprises an inner tube and an outer tube, wherein the inner tube is sleeved with an outer tube, and one of the inner tube and the outer tube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guide ribs, which are suitable for butting against the other, so that the axis of the inner tube and the axis of the outer tube are collinear. A glue groove is formed between the adjacent guide ribs, and the glue groove contains an adhesive, which is used for bonding and fixing the inner tube and the outer tube. The inner tube or outer tube is provided with a number of guide ribs, so that when the outer tube is sleeved with the inner tube, the guide ribs can be positioned and guided quickly, that is to say, fast installation can be realized. Moreover, the adhesive groove of the adhesive joint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accommodate an equal amount of adhesive, and the guide rib can prevent the adhesive from moving on a large scale, so that the thickness of the adhesive of each adhesive groove is the same, and the connection strength of the adhesive joint is greatly impro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胶接接头
本技术涉及接头
,尤其涉及胶接接头。
技术介绍
胶接接头(胶接接头的定义:即使用橡胶、塑胶或复合材料等材料制成的接头;并且,胶接接头连接处采用粘接剂固定,当粘接剂固化后形成胶层。)由于其重量轻、成本低、易于安装、而且胶接处(接头相互连接处用粘接剂粘接的地方,即为胶接处)应力集中小等特点,运用范围广泛。而且,由于胶接接头采用粘接性能好、弹性佳的粘接剂(即胶层)作为连接材料,因此胶接接头的连接强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胶层的厚度、胶层的厚度是否均匀等等都会对胶层的连接强度造成影响。而现有的胶接接头为了提高接头的连接强度,一般将两个在两个工件放入控制胶层厚度的细丝或垫片,但是,由于在胶层中嵌入细丝或垫片必然导致胶层存在缺陷,影响胶层的连接强度。因此,现有的胶接接头的连接强度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胶接接头,其能够保证胶层的厚度一致,连接强度较佳,不易松脱。本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胶接接头,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套接所述外管,所述内管和外管两者中的其中一者设有若干导向肋,所述导向肋适于与另一者抵顶,从而使所述内管的轴线与所述外管的轴线共线;相邻的所述导向肋之间形成有胶槽,所述胶槽容纳有粘接剂,所述粘接剂用于将所述内管和外管粘接固定。进一步地,所述导向肋设于所述内管,所述导向肋与所述外管的内壁面抵顶。进一步地,所述外管的内壁面覆盖有所述粘接剂,所述粘接剂用于粘接所述导向肋。进一步地,所述导向肋的外轮廓为条状结构,且所述导向肋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内管或外管的轴线,若干所述导向肋以所述内管或外管的轴线为中心圆周阵列布置。进一步地,所述导向肋开设有第一水渠,所述第一水渠贯通相邻的所述胶槽,所述第一水渠用于供所述粘接剂流通。进一步地,所述导向肋的外轮廓为环形结构,若干所述导向肋沿所述内管或外管的轴线间隔布置。进一步地,所述导向肋开设有第二水渠,所述第二水渠贯通相邻的所述胶槽,所述第二水渠用于供所述粘接剂流通。进一步地,所述粘接剂为瞬干胶粘剂、厌氧胶粘剂或压敏胶粘剂。进一步地,所述内管和外管均采用复合材料制成。进一步地,所述复合材料为碳纤维材料、玻璃纤维材料或凯夫拉纤维材料。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的胶接接头,通过在内管或外管设有若干导向肋,使得外管套接内管时,导向肋可以快速定位和导向,即实现快速安装。2、相邻的导向肋之间形成有胶槽。由于导向肋与内管的外壁面抵顶,或者,导向肋与外管的内壁面抵顶;从而使得内管的轴线与外管的轴线共线;这样设置,使得各胶槽的容量一致,在胶槽涂覆粘接剂时,各胶槽可以容纳等量的粘接剂,而且导向肋可以阻止粘接剂大规模地游移,从而使得各胶槽的粘接剂厚度一致,大大提高了胶接接头的连接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胶接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胶接接头的第一实施例的爆炸图;图3为图2所示的胶接接头的左视图;图4为图1所示的胶接接头的第二实施例的爆炸图;图5为图4所示的胶接接头(装配图未爆炸)的全剖视图。图中:1、外管;2、内管;21、导向肋;22、胶槽;211、第一水渠;212、第二水渠。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水平”、“竖直”、“顶”、“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第一实施例:参见图1-图3,本技术的胶接接头,包括内管2和外管1,内管2套接外管1,内管2和外管1两者中的其中一者设有若干导向肋21,导向肋21适于与另一者抵顶,从而使内管2的轴线与外管1的轴线共线。相邻的导向肋21之间形成有胶槽22,胶槽22容纳有粘接剂,粘接剂用于将内管2和外管1粘接固定。通过在内管2或外管1设有若干导向肋21,使得外管1套接内管2时,导向肋21可以快速定位和导向,即实现快速安装。并且,由于导向肋21与内管2的外壁面抵顶,或者,导向肋21与外管1的内壁面抵顶;从而使内管2的轴线与外管1的轴线共线,这样设置,各胶槽22的容量一致,在胶槽22涂覆粘接剂时,各胶槽22可以容纳等量的粘接剂,而且导向肋21可以阻止粘接剂大规模地游移,从而使得各胶槽22的粘接剂的厚度一致,当粘接剂固话后(即粘接剂固化形成厚度均匀的胶层,且各胶层厚度一致),大大提高了胶接接头的连接强度。其中,粘接剂可以为瞬干胶粘剂、厌氧胶粘剂或者压敏胶粘剂。并且,内管2和外管1均采用复合材料制成;优选地,复合材料为碳纤维材料、玻璃纤维材料或凯夫拉纤维材料。优选地,导向肋21设于内管2,导向肋21与外管1的内壁面抵顶。可以理解,将导向肋21设于内管2,可以便于在胶槽22涂覆粘接剂,而且,便于人体肉眼判断粘接剂是否已经涂覆均匀,以保障各胶槽22的粘接剂的厚度一致,从而进一步保障胶接接头的连接强度。并且,外管1的内壁面覆盖有粘接剂,粘接剂用于粘接导向肋21;从而通过粘接剂密封外管1的内壁面与导向肋21连接缝隙,进一步防止内管2与外管1连接不牢。优选地,导向肋21的外轮廓为条状结构,且导向肋2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内管2或外管1的轴线,若干导向肋21以内管2或外管1的轴线为中心圆周阵列布置。参见图2,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若干导向肋21以内管2的轴线为中心圆周阵列布置。更进一步地,导向肋21开设有第一水渠211,第一水渠211贯通相邻的胶槽22,第一水渠211用于供粘接剂流通;可以理解,由于导向肋21可以阻止粘接剂大规模游移,从而避免粘接剂游离胶槽22而进入内管2或外管1的内部;而在导向肋21设置第一水渠211,从而允许小部分的粘接剂沿第一水渠211流通,在将外管1套接内管2的过程中,外管1与内管2连接处受挤压,当某一胶槽22涂覆过量的粘接剂,而某一胶槽22涂覆过少的粘接剂时,由于第一水渠211可以供小部分的粘接剂流通,进一步使得各胶槽22容纳的粘接剂的厚度一致,进一步提高本胶接接头的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胶接接头,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套接所述外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和外管两者中的其中一者设有若干导向肋,所述导向肋适于与另一者抵顶,从而使所述内管的轴线与所述外管的轴线共线;相邻的所述导向肋之间形成有胶槽,所述胶槽容纳有粘接剂,所述粘接剂用于将所述内管和外管粘接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胶接接头,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套接所述外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和外管两者中的其中一者设有若干导向肋,所述导向肋适于与另一者抵顶,从而使所述内管的轴线与所述外管的轴线共线;相邻的所述导向肋之间形成有胶槽,所述胶槽容纳有粘接剂,所述粘接剂用于将所述内管和外管粘接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肋设于所述内管,所述导向肋与所述外管的内壁面抵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胶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的内壁面覆盖有所述粘接剂,所述粘接剂用于粘接所述导向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肋的外轮廓为条状结构,且所述导向肋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内管或外管的轴线,若干所述导向肋以所述内管或外管的轴线为中心圆周阵列布置。


5.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子衡
申请(专利权)人:皓宇智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香港;HK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