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湿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56978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17 10:08
实现背面与壁相向设置的调湿单元的薄型化。外壳(50)被设置成背面(50b)与沿着铅垂方向的壁面相向,且具有与背面(50b)相向的正面(50a)。吸附转子(32)绕沿着与背面(50b)垂直的垂直方向的第1旋转轴(32d)旋转。吸附用风扇(34)具有绕沿着垂直方向的第2旋转轴(34b)旋转的吸附用风扇转子(34a)。再生用风扇(35)具有绕沿着垂直方向的第3旋转轴(35b)旋转的再生用风扇转子(35a)。吸附转子(32)、吸附用风扇转子(34a)和再生用风扇转子(35a)被配置成,在沿着背面(50b)的一个方向上并排排列,在沿排列方向观察时,吸附转子(32)、吸附用风扇转子(34a)和再生用风扇转子(35a)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Humidifying unit

Realize the thinness of the humidity regulating unit set opposite to the wall. The housing (50) is provided with a back face (50b) facing the wall in a vertical direction and having a front face (50a) facing the back face (50b). The adsorption rotor (32) rotates around the first rotation axis (32D) in a vertical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back surface (50b). The adsorption fan (34) has an adsorption fan rotor (34a) rotating around a second rotation axis (34B) in a vertical direction. The regeneration fan (35) has a regeneration fan rotor (35a) rotating around a third rotation axis (35b) in a vertical direction. The adsorption rotor (32), the adsorption fan rotor (34a) and the regeneration fan rotor (35a) are configured to be arranged side by side in one direction along the back (50b). When observing along the arrangement direction, at least a part of the adsorption rotor (32), the adsorption fan rotor (34a) and the regeneration fan rotor (35a) overlap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调湿单元
本专利技术涉及调湿单元,特别涉及使外壳的背面与沿着铅垂方向的壁面相向设置的调湿单元。
技术介绍
以往,存在如下的加湿单元:与进行室内的空气调和的空调机分体构成,且对空调机的室内机供给加湿用空气。在这种加湿单元中,例如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29950号公报)记载的那样,还存在安装于安装有室内机的壁的加湿单元。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加湿单元在安装于壁的情况下,当从外气吸入口朝向开设于壁的贯通孔配置有加热器、吸附转子和风扇时,加湿单元变厚,加湿单元从壁大幅突出。在加湿单元这样从壁大幅突出的情况下,用户在设计上难以接受,并且,为了确保加湿单元的安装强度,用于采用加湿单元的成本增加。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实现使背面与壁相向设置的调湿单元的薄型化。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第1观点的调湿单元具有:外壳,其被设置成背面与沿着铅垂方向的壁面相向,且具有与背面相向的正面;吸附转子,其收纳于外壳,构成为绕第1旋转轴旋转,该第1旋转轴沿着与背面垂直的垂直方向;吸附用风扇,其收纳于外壳,具有吸附用风扇转子,该吸附用风扇转子构成为绕沿着垂直方向的第2旋转轴旋转,所述吸附用风扇构成为,借助吸附用风扇转子将吸附前空气引导至吸附转子,并且,吹出在沿着第1旋转轴的方向上通过吸附转子而被吸附转子夺走水分的吸附后空气;以及再生用风扇,其收纳于外壳,具有再生用风扇转子,该再生用风扇转子绕沿着垂直方向的第3旋转轴旋转,所述再生用风扇构成为,借助再生用风扇转子将再生前空气引导至吸附转子,并且,吹出在沿着第1旋转轴的方向上通过吸附转子而被吸附转子赋予了水分的再生后空气,吸附转子、吸附用风扇转子和再生用风扇转子被配置成,在沿着背面的一个方向上并排排列,在沿吸附转子、吸附用风扇转子和再生用风扇转子的排列方向观察时,吸附转子、吸附用风扇转子和再生用风扇转子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在第1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在沿着背面的一个方向上并排排列的吸附转子、吸附用风扇转子和再生用风扇转子的排列方向观察时,吸附转子、吸附用风扇转子和再生用风扇转子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地配置,比较平坦地排列,因此,能够比在沿排列方向观察时吸附转子、吸附用风扇转子和吸附用风扇中的至少一方不重叠的情况下的厚度薄。第2观点的调湿单元在第1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外壳在垂直方向上的尺寸比在与背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尺寸小。在第2观点的调湿单元中,通过使用在与背面垂直的垂直方向上的尺寸比在与背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尺寸小的外壳,能够对外壳赋予从壁的突出较少的外观。第3观点的调湿单元在第1观点或第2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外壳在正面具有取入吸附前空气的吸附前空气取入口。在第3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吸附前空气取入口位于正面,能够将吸附前空气取入口增大至吸附转子的吸附区域向正面的投影面积的程度,因此,能够减小吸附前空气到达吸附转子之前的流路阻力,容易使吸附用风扇小型化。第4观点的调湿单元在第3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外壳在正面具有取入再生前空气的再生前空气取入口。在第4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将从吸附转子朝向吸附用风扇的流路和从吸附转子朝向再生用风扇的流路设置于相同侧,因此,容易减薄外壳的厚度。第5观点的调湿单元在第3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外壳在背面与正面之间的侧面具有取入再生前空气的再生前空气取入口,吸附用风扇和再生用风扇被配置成,吸附前空气的气流和再生前空气的气流成为相向流。在第5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吸附前空气的气流和再生前空气的气流成为相向流,由此能够提高调湿能力。第6观点的调湿单元在第5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吸附转子相对于背面倾斜配置,外壳的再生前空气取入口包含倾斜切割部,该倾斜切割部是在侧面沿着吸附转子的倾斜斜着切割而成的。在第6观点的调湿单元中,由于倾斜切割部,开口部扩展,相应地能够增大再生前空气取入口,能够减小再生前空气的流路阻力。第7观点的调湿单元在第1观点~第6观点中的任意一个观点的调湿单元中,构成为能够进行如下安装:隔着吸附转子,再生用风扇位于上方,并且吸附用风扇位于下方。在第7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再生用风扇位于上方,由此,容易使形成于壁面的上方的贯通孔和再生用风扇接近,能够缩短通过贯通孔的、从再生用风扇吹出到例如室内的再生后空气的流路即例如加湿软管。第8观点的调湿单元在第1观点~第7观点中的任意一个观点的调湿单元中,构成为能够安装于具有室外机和室内机的空调装置,构成为外壳设置于室外,利用由再生用风扇向室内机吹出的再生后空气对室内进行加湿,并且,利用吸附用风扇向室外吹出吸附后空气。在第8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外壳设置于室外,由此,在调湿单元进行的室内的加湿中,容易利用吸附用风扇从室外取入吸附前空气。第9观点的调湿单元在第8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外壳配置于与室外机相比更接近室内机的位置。在第9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外壳配置在与室外机相比更接近室内机的位置,由此,再生用风扇位于室内机的附近,因此,能够缩短将从再生用风扇吹出的再生后空气引导至室内机的流路即例如加湿软管。第10观点的调湿单元在第1观点~第7观点中的任意一个观点的调湿单元中,构成为外壳设置于室内,利用由吸附用风扇吹出的吸附后空气对室内进行除湿,并且,利用再生用风扇向室外吹出再生后空气。在第10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外壳设置于室内,由此,在调湿单元进行的室内的除湿中,容易利用吸附用风扇从室内取入吸附前空气,容易使吸附用风扇小型化。专利技术效果在第1观点的调湿单元中,能够实现薄型化。在第2观点的调湿单元中,能够具有容易使背面与壁面相向设置的外观。在第3观点、第8观点或第10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容易使吸附用风扇小型化而提高调湿单元的薄型化。在第4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容易提高调湿单元的薄型化。在第5观点的调湿单元中,能够提供调湿能力高且薄型化的调湿单元。在第6观点的调湿单元中,容易实现再生用风扇的小型化,由此容易实现调湿单元的薄型化。在第7观点或第9观点的调湿单元中,缩短从再生用风扇吹出的再生后空气的流路,能够抑制由于再生后空气而引起的结露导致的不良情况。附图说明图1是包含第1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的空调装置的回路图。图2是图1所记载的加湿单元的概念图。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的主视图。图4是沿着图3的I-I线的加湿单元的剖视图。图5是包含安装于壁的图1所记载的加湿单元的空调装置的示意图。图6是第1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的立体图。图7是图6的加湿单元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8是去除了格栅的第1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的主视图。图9是用于说明位置关系的吸附转子、吸附用风扇转子和再生用风扇转子的概念图。图10是变形例1A的加湿单元的剖视图。图11是变形例1A的加湿单元的主视图。图12是第2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的主视图。图13是图12的加湿单元的右侧视图。图14是图12的加湿单元的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调湿单元,该调湿单元具有:/n外壳(50、50A、50B、50C),其被设置成背面与沿着铅垂方向的壁面相向,且具有与所述背面相向的正面;/n吸附转子(32),其收纳于所述外壳,构成为绕第1旋转轴旋转,该第1旋转轴沿着与所述背面垂直的垂直方向;/n吸附用风扇(34),其收纳于所述外壳,具有吸附用风扇转子(34a),该吸附用风扇转子构成为绕沿着所述垂直方向的第2旋转轴旋转,所述吸附用风扇构成为,借助所述吸附用风扇转子将吸附前空气引导至所述吸附转子,并且,吹出在沿着所述第1旋转轴的方向上通过所述吸附转子而被所述吸附转子夺走水分的吸附后空气;以及/n再生用风扇(35),其收纳于所述外壳,具有再生用风扇转子(35a),该再生用风扇转子绕沿着所述垂直方向的第3旋转轴旋转,所述再生用风扇构成为,借助所述再生用风扇转子将再生前空气引导至所述吸附转子,并且,吹出在沿着所述第1旋转轴的方向上通过所述吸附转子而被所述吸附转子赋予了水分的再生后空气,/n所述吸附转子、所述吸附用风扇转子和所述再生用风扇转子被配置成,在沿着所述背面的一个方向上并排排列,在沿所述吸附转子、所述吸附用风扇转子和所述再生用风扇转子的排列方向观察时,所述吸附转子、所述吸附用风扇转子和所述再生用风扇转子的至少一部分重叠。/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407 JP 2017-0769801.一种调湿单元,该调湿单元具有:
外壳(50、50A、50B、50C),其被设置成背面与沿着铅垂方向的壁面相向,且具有与所述背面相向的正面;
吸附转子(32),其收纳于所述外壳,构成为绕第1旋转轴旋转,该第1旋转轴沿着与所述背面垂直的垂直方向;
吸附用风扇(34),其收纳于所述外壳,具有吸附用风扇转子(34a),该吸附用风扇转子构成为绕沿着所述垂直方向的第2旋转轴旋转,所述吸附用风扇构成为,借助所述吸附用风扇转子将吸附前空气引导至所述吸附转子,并且,吹出在沿着所述第1旋转轴的方向上通过所述吸附转子而被所述吸附转子夺走水分的吸附后空气;以及
再生用风扇(35),其收纳于所述外壳,具有再生用风扇转子(35a),该再生用风扇转子绕沿着所述垂直方向的第3旋转轴旋转,所述再生用风扇构成为,借助所述再生用风扇转子将再生前空气引导至所述吸附转子,并且,吹出在沿着所述第1旋转轴的方向上通过所述吸附转子而被所述吸附转子赋予了水分的再生后空气,
所述吸附转子、所述吸附用风扇转子和所述再生用风扇转子被配置成,在沿着所述背面的一个方向上并排排列,在沿所述吸附转子、所述吸附用风扇转子和所述再生用风扇转子的排列方向观察时,所述吸附转子、所述吸附用风扇转子和所述再生用风扇转子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单元,其中,
所述外壳在所述垂直方向上的尺寸比在与所述背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尺寸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调湿单元,其中,
所述外壳在所述正面具有取入所述吸附前空气的吸附前空气取入口(5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木泽敏浩白井晶子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