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动力微絮凝反应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7609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6 14: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动力微絮凝反应沉淀池,它包括:混合组件,所述混合组件包括设置在沉淀池中的第一涡流反应区、第二涡流反应区以及缓流澄清区,第一涡流反应区的出水口设置在第二涡流反应区内,第一涡流反应区内壁自设置在第一涡流反应区一端的总进水口向另一端的第一出水口方向上逐渐收缩,第二涡流反应区的第二出水口连通至缓流澄清区中,所述缓流澄清区中设置有微涡流生成机构;沉淀组件,所述沉淀组件包括设置在沉淀池中的沉淀区,所述缓流澄清区的第三出水口连通至沉淀区;除泥组件,所述除泥组件包括出泥口。勿需机械搅拌,实现良好快速絮凝沉淀,节省药剂,减少能源消耗,结构紧凑简单,能够简单、迅速、高效地改造现有废水处理工程。

A kind of non dynamic micro flocculation reaction sedimentation tan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动力微絮凝反应沉淀池
本技术属于环保设备领域,涉及工业有机废水、市政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具体涉及一种无动力微絮凝反应沉淀池。
技术介绍
絮凝沉淀由絮凝和沉淀两部分组成。絮凝过程是指投加絮凝剂通过水力或机械搅拌的形式使絮凝剂与废水进行充分的混合,絮凝体相互之间碰撞形成理想的矾花以便于沉降的过程。现有的污水站应用最多的絮凝工艺为机械搅拌和水力搅拌两大类,中小型污水站采用机械搅拌居多,但是机械搅拌存在絮凝效果差、设备效率低、运行成本大,维护工作量大等问题。大型污水站采用水力搅拌居多,其中有:旋流反应池、平流沉淀池、斜管沉淀池、水力澄清池等,然而此类工艺存在工艺流程长、占地面积大、基建费用高、运行稳定性差、混凝效果不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和简单、迅速、高效地改造现有废水处理工程,尤其是对正在运行的废水澄清池加以改进,本装置在尽量少的占地面积、增加运行稳定性、减少维修频次、降低能耗的情况下,保证设备处理能力,对中小型工业废水处理站的现有沉淀系统的改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不足而提供一种无动力微絮凝反应沉淀池。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动力微絮凝反应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混合组件(10),所述混合组件(10)包括设置在沉淀池中的第一涡流反应区(11)、第二涡流反应区(12)以及缓流澄清区(13),第一涡流反应区(11)的出水口设置在第二涡流反应区(12)内,第一涡流反应区(11)内壁自设置在第一涡流反应区(11)一端的总进水口(112)向另一端的第一出水口(111)方向上逐渐收缩,第二涡流反应区(12)的第二出水口(121)连通至缓流澄清区(13)中,所述缓流澄清区(13)中设置有微涡流生成机构(132);沉淀组件(20),所述沉淀组件(20)包括设置在沉淀池中的沉淀区(21),所述缓流澄清区(13)的第三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动力微絮凝反应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混合组件(10),所述混合组件(10)包括设置在沉淀池中的第一涡流反应区(11)、第二涡流反应区(12)以及缓流澄清区(13),第一涡流反应区(11)的出水口设置在第二涡流反应区(12)内,第一涡流反应区(11)内壁自设置在第一涡流反应区(11)一端的总进水口(112)向另一端的第一出水口(111)方向上逐渐收缩,第二涡流反应区(12)的第二出水口(121)连通至缓流澄清区(13)中,所述缓流澄清区(13)中设置有微涡流生成机构(132);沉淀组件(20),所述沉淀组件(20)包括设置在沉淀池中的沉淀区(21),所述缓流澄清区(13)的第三出水口(131)连通至沉淀区(21);除泥组件(30),所述除泥组件(30)包括出泥口(3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动力微絮凝反应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涡流反应区(11)套设在第二涡流反应区(12)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动力微絮凝反应沉淀池,其特征在于:第二涡流反应区(12)的内壁形状与第一涡流反应区(11)的外壁形状相匹配,第二涡流反应区(12)的内壁与第一涡流反应区(11)的外壁之间形成陕长的流水通道(14)。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宇陈茂林杜甫义范克高程朝阳丁本秀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淡林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