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心脏房间隔缺损闭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4827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2 07: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心脏房间隔缺损闭合器,包括包括收束环,所述收束环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闭合器本体,所述收束环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闭合器本体,所述第一闭合器本体的顶部外壁设置有牵引头,所述牵引头的一端设置有牵引丝,所述第二闭合器本体的顶部外壁开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密封环,所述收束环的内部设置有等距离分布的气囊,所述气囊的底部外壁设置有导气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卡圈和第二卡圈能够很好的进行卡接,从而可以很好的固定导气管位置,防止导气管位置的滑动,第一卡圈和第二卡圈采用的橡胶材料能够很好的保证导气管与圆形环接触部位的柔和性。

A closure device for atrial septal de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心脏房间隔缺损闭合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心脏房间隔缺损闭合器。
技术介绍
房间隔缺损是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房间隔的发生、吸收和融合出现异常,导致左、右心房之间残留未闭的缺损。本病约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10%,占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20~30%。由于左心房的压力高于右心房,因此左心房的血液会通过房间隔缺损进入右心房,导致右心系统的负担增加,引起右心室肥大,肺循环血量增加,最终可能导致肺动脉高压,心律失常和心衰等疾病出现。目前对于房间隔缺损的治疗,多采用微创的介入治疗方法,它通过特殊的导管及其装置由外周血管插入至所需要治疗的部位,并释放装置来实现治疗的,现有技术中的心脏房间隔缺损闭合器在使用时不能很好的根据患者隔缺损的面积或者心脏的壁厚来调节闭合器,从而导致闭合器的调节能力差,闭合效果不好,使用时牵引丝与静脉内壁的摩擦常常导致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有必要专利技术一种能够根据隔缺损大小进行调节的心脏房间隔缺损闭合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调节封堵缺口的直径避免牵引丝与静脉内壁摩擦的心脏房间隔缺损闭合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心脏房间隔缺损闭合器,包括收束环,所述收束环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闭合器本体,所述收束环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闭合器本体,所述第一闭合器本体的顶部外壁设置有牵引头,所述牵引头的一端设置有牵引丝,所述第二闭合器本体的顶部外壁开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密封环,所述收束环的内部设置有等距离分布的气囊,所述气囊之间互相贯穿,所述气囊的底部外壁设置有导气管,所述牵引丝位于导气管插接在导气管的内部,所述第二闭合器本体的顶部内壁设置有圆形环,所述导气管插接在圆形环的内部,所述圆形环的内部设置有若干层第一卡圈,所述导气管的一侧外壁设置有第二卡圈,所述气囊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密封环,所述第二密封环套接在牵引丝的外部,所述第二闭合器本体的底部设置有牵引管,所述牵引管的一端设置有引入管。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闭合器本体的规格和第一闭合器本体的规格相同,所述第二闭合器本体和第一闭合器本体均由镍钛合金丝编织而成。进一步的,所述收束环为弹性材料制作而成。进一步的,所述导气管插接在引入管的内部,所述导气管的内径大于牵引丝的直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圈的规格和第二卡圈的规格相同,所述第一卡圈和第二卡圈均为天然橡胶材料制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设置的第一卡圈和第二卡圈,第一卡圈和第二卡圈能够很好的进行卡接,从而可以很好的固定导气管位置,防止导气管位置的滑动,第一卡圈和第二卡圈采用的橡胶材料能够很好的保证导气管与圆形环接触部位的柔和性,第一卡圈和第二卡圈具有很好的形变能力,便于第一卡圈和第二卡圈的卡接;(2)通过设置的气囊和导气管,能够很好的根据使用者的需求通过气囊和导气管在牵引丝拉动的过程中,使第一闭合器本体和第二闭合器本体挤压气囊,将气囊内的空气排出,从而根据封堵位置和缺孔的大小改变收束环的形状和直径,提高了闭合器使用过程中的可调节能力;(3)通过设置的导气管,能够很好的控制导气的方向,同时能够很好的避免牵引丝直接与患者静脉的内壁产生摩擦,导致患者产生不良反应。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具体实施方式中一种心脏房间隔缺损闭合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一种心脏房间隔缺损闭合器的侧片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图2中A的放大图。图4所示为图2中B的放大图。附图标号说明:1-第二闭合器本体;2-第二闭合器本体;3-牵引管;4-引入管;5-牵引头;6-收束环;7-第二密封环;8-气囊;9-圆形环;10-第一卡圈;11-牵引丝;12-导气管;13-第二卡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如下:如图1~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心脏房间隔缺损闭合器,包括收束环6,所述收束环6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闭合器本体2,所述收束环6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闭合器本体1,所述第一闭合器本体2的顶部外壁设置有牵引头5,所述牵引头5的一端设置有牵引丝11,所述第二闭合器本体1的顶部外壁开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密封环14,所述收束环6的内部设置有等距离分布的气囊8,所述气囊8之间互相贯穿,所述气囊8的底部外壁设置有导气管12,所述牵引丝11位于导气管12插接在导气管12的内部,所述第二闭合器本体1的顶部内壁设置有圆形环9,所述导气管12插接在圆形环9的内部,所述圆形环9的内部设置有若干层第一卡圈10,所述导气管12的一侧外壁设置有第二卡圈13,所述气囊8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密封环7,所述第二密封环7套接在牵引丝11的外部,所述第二闭合器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牵引管3,所述牵引管3的一端设置有引入管4。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使用时,通过拉动牵引丝11使第一闭合器本体2和第二闭合器本体1挤压气囊8,将气囊8内的空气挤压至导气管12,从导气管12排出,在拉动的过程中第一卡圈10和第二卡圈13能够很好的进行卡接,从而可以很好的固定导气管12位置,使用过程中通过设置的导气管12,能够很好的控制导气的方向,同时能够很好的避免牵引丝11直接与患者静脉的内壁产生摩擦,导致患者产生不良反应。从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设置的第一卡圈和第二卡圈,第一卡圈和第二卡圈能够很好的进行卡接,从而可以很好的固定导气管位置,防止导气管位置的滑动,第一卡圈和第二卡圈采用的橡胶材料能够很好的保证导气管与圆形环接触部位的柔和性,第一卡圈和第二卡圈具有很好的形变能力,便于第一卡圈和第二卡圈的卡接;(2)通过设置的气囊和导气管,能够很好的根据使用者的需求通过气囊和导气管在牵引丝拉动的过程中,使第一闭合器本体和第二闭合器本体挤压气囊,将气囊内的空气排出,从而根据封堵位置和缺孔的大小改变收束环的形状和直径,提高了闭合器使用过程中的可调节能力。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闭合器本体1的规格和第一闭合器本体2的规格相同,所述第二闭合器本体1和第一闭合器本体2均由镍钛合金丝编织而成,所述的镍钛合金丝的丝径为0.04mm-0.20mm,由上述描述可知镍钛合金丝是一种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合金是能将自身的塑性变形在某一特定温度下自动恢复为原始形状的特种合金,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进一步的,所述收束环6为弹性材料制作而成,所述收束环6能够很好的在第一闭合器本体2和第二闭合器本体1挤压气囊8时,气囊8内部的空气抽出,从而改变收束环6的长度和直径,使闭合器本体在面对不同心脏缺损的使用者时具有很好的调剂能力。进一步的,所述导气管12插接在引入管4的内部,所述导气管12的内径大于牵引丝11的直径,牵引丝11位于导气管12的内部,能够很好的控制导气的方向,同时能够很好的避免牵引丝11直接与患者静脉的内壁产生摩擦,导致患者产生不良反应。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圈10的规格和第二卡圈13的规格相同,所述第一卡圈10和第二卡圈13均为天然橡胶材料制成,第一卡圈10和第二卡圈13能够很好的进行卡接,从而可以很好的固定导气管12位置,防止导气管12位置的滑动,第一卡圈10和第二卡圈13采用的橡胶材料能够很好的保证导气管12与圆形环9之间的柔和性,具有很好的形变能力,便于第一卡圈10和第二卡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心脏房间隔缺损闭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收束环,所述收束环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闭合器本体,所述收束环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闭合器本体,所述第一闭合器本体的顶部外壁设置有牵引头,所述牵引头的一端设置有牵引丝,所述第二闭合器本体的顶部外壁开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密封环,所述收束环的内部设置有等距离分布的气囊,所述气囊之间互相贯穿,所述气囊的底部外壁设置有导气管,所述牵引丝位于导气管插接在导气管的内部,所述第二闭合器本体的顶部内壁设置有圆形环,所述导气管插接在圆形环的内部,所述圆形环的内部设置有若干层第一卡圈,所述导气管的一侧外壁设置有第二卡圈,所述气囊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密封环,所述第二密封环套接在牵引丝的外部,所述第二闭合器本体的底部设置有牵引管,所述牵引管的一端设置有引入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心脏房间隔缺损闭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收束环,所述收束环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闭合器本体,所述收束环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闭合器本体,所述第一闭合器本体的顶部外壁设置有牵引头,所述牵引头的一端设置有牵引丝,所述第二闭合器本体的顶部外壁开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密封环,所述收束环的内部设置有等距离分布的气囊,所述气囊之间互相贯穿,所述气囊的底部外壁设置有导气管,所述牵引丝位于导气管插接在导气管的内部,所述第二闭合器本体的顶部内壁设置有圆形环,所述导气管插接在圆形环的内部,所述圆形环的内部设置有若干层第一卡圈,所述导气管的一侧外壁设置有第二卡圈,所述气囊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密封环,所述第二密封环套接在牵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华张启亮陈强余海飞黄江山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