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3662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30 06: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PCB板,以及一端与PCB板电性连接且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本体前端向前凸形成一对接部,所述的PCB板向前延伸出绝缘本体形成插入部,所述插入部表面排布有金属接触片;所述的对接部位于插入部上侧,且对接部与插入部之间形成第一限位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包括一采用上述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通过将对接部设于PCB板上部,可以有效降低连接器的尺寸,同时对接部还可以在与连接器母座对接时,形成限位结构,有效防止了连接器斜插,降低溃PIN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如CN205429310的中国专利所示,现有技术中,连接器组件主要包括连接器和与此连接器相配对的连接器母座。连接器主要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PCB板,以及一端与PCB板电性连接且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线缆;其中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PCB板向前延伸出对接部形成插入部,所述插入部表面排布有金属接触片。连接器母座包括一对接主体,插设于对接主体内的上下两排导电端子以及包覆在对接主体外的一对接金属壳,对接金属壳包括顶壁、底壁以及连接顶壁和底壁的两侧壁。连接器与连接器母座的对接过程为:连接器的PCB板向前插入连接器母座的对接金属壳开口内,直至对接PCB板夹持于导电端子之间,PCB板的前端的金属接触片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从而实现连接器与连接器母座的对接。如上所述的连接器及采用该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由左到右,依次包括插入部、对接部和主体部,这样造成了产品尺寸较大,占用空间较大;同时为了限位还需设置上挡板等结构,增大了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有效降低连接器尺寸并降低连接器制造成本的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PCB板,以及一端与PCB板电性连接且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本体前端向前凸形成一对接部,所述的PCB板向前延伸出绝缘本体形成插入部,所述插入部表面排布有金属接触片;所述的对接部位于插入部上侧,且对接部与插入部之间形成第一限位槽。进一步的,所述的对接部向前伸出插入部。进一步的,所述的对接部的上表面高于绝缘本体上表面。进一步的,所述的绝缘本体两侧向前延伸有侧挡板,所述的侧挡板与对接部和/或PCB板之间形成第二限位槽。进一步的,所述的侧挡板与绝缘本体的底部趋于对齐。进一步的,所述的侧挡板前端与插入部前端趋于对齐或向前凸出于插入部前端。进一步的,所述的对接部前端与侧挡板前端趋于对齐或向前凸出于侧挡板前端。进一步的,所述的绝缘本体和对接部为一体成型或组装配合为一体。进一步的,还包括一弹片,所述的对接部上设有用于安装弹片的安装槽,所述的弹片安装于安装槽内。本专利技术还包括一连接器组件,包括连接器及连接器母座,所述的连接器采用上述连接器;所述的连接器母座包括一对接主体,插设于对接主体内的上下两排导电端子以及包覆在对接主体外的一对接金属壳,所述的对接金属壳包括顶壁和侧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器采用上述连接器,且所述的顶壁与对接主体间设有一供对接部插入和对接的插槽。进一步的,所述顶壁和与顶壁相连接的部分侧壁向前延伸形成一导引连接器对接部对接的凸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述的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通过将对接部设于PCB板上部,可以有效降低连接器的尺寸,同时对接部还可以在与连接器母座对接时,形成限位结构,有效防止了连接器斜插,降低溃PIN风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连接器结构示意图1;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连接器结构示意图2;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的连接器母座示意图1;图5为本技术所述的连接器母座示意图2;图6为本技术所述的连接器组件示意图1;图7为本技术所述的连接器组件示意图2;图8为本技术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如图1-3所示,本技术所述的连接器1,包括绝缘本体101,固定于绝缘本体101上的PCB板104,以及一端与PCB板104电性连接且延伸出绝缘本体101的线缆(未图示);绝缘本体101前端向前凸形成一对接部102,对接部102的上表面高于绝缘本体101上表面;所述的PCB板104向前延伸出绝缘本体101形成插入部1041,所述插入部1041表面排布有金属接触片(未图示);所述的对接部102位于插入部1041上侧,且对接部102与插入部1041之间形成第一限位槽105;采用这种方式,将对接部102设于插入部1041上部,可以明显缩短连接器1的尺寸,同时对接部102与插入部1041直接形成第一限位槽105,第一限位槽105在连接器1与连接器母座2对接时,形成上下限位,导引连接器1与连接器母座2的对接。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方式,对接部102向前伸出插入部1041,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对接限位作用。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方式,所述的绝缘本体101两侧向前延伸有侧挡板103,所述的侧挡板103与对接部102之间形成第二限位槽106;在连接器1与连接器母座2对接时,通过第二限位槽106形成左右限位,导引连接器1和连接器母座2的对接。此情况为对接部102宽度宽于PCB板104的情况。当对接部102与PCB板相同时,第二限位槽106也可以形成于侧挡板103与对接部102和PCB板之间;当PCB板104宽度宽于对接部102时,第二限位槽106也可以形成于PCB板104和侧挡板103之间。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方式,侧挡板103与绝缘本体101的底部趋于对齐。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方式,所述的侧挡板103前端与插入部1041前端趋于对齐或向前凸出于插入部前端。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方式,所述的对接部102前端与侧挡板102前端趋于对齐或向前凸出于侧挡板前端。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方式,绝缘本体101和对接部间为一体成型或通过组装配合为一体;所述连接器1还包括一弹片107,所述的对接部102上设有用于安装弹片的安装槽1021,所述的弹片107安装于安装槽1021内。如图6-8所示,本技术还包括一采用上述连接器1的连接器组件,还包括连接器母座2(如图4-5所示),连接器母座2包括一对接主体201,插设于对接主体201内的上下两排导电端子202以及包覆在对接主体201外的一对接金属壳203,所述的对接金属壳203包括顶壁2031和侧壁2032;顶壁2031与对接主体201间设有一供对接部102插入和对接的插槽204,插槽204用于供连接器插入和对接。连接器与连接器母座的对接过程为:连接器的对接部向前插入连接器母座的对接金属壳开口内连接器母座的顶壁和对接主体上壁形成的插槽中,直至PCB板插入部夹持于导电端子之间,PCB板的前端的金属接触片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从而实现连接器与连接器母座的对接;在插入过程中,对接部与插入部形成的第一限位槽可以在PCB板与对接主体对接时形成上下限位,防止PCB板斜插,防止溃Pin。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方式,所述顶壁2031和与顶壁2031相连接的部分侧壁2032向前延伸形成一导引连接器对接部对接的凸耳2033,凸耳2033可以在连接器1与连接器母座2对接时,导引连接器1的对接部102和侧挡板103的对接,防止连接器斜插导致溃Pin。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技术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PCB板,以及一端与PCB板电性连接且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本体前端向前凸形成一对接部,所述的PCB板向前延伸出绝缘本体形成插入部,所述插入部表面排布有金属接触片;所述的对接部位于插入部上侧,且对接部与插入部之间形成第一限位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PCB板,以及一端与PCB板电性连接且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本体前端向前凸形成一对接部,所述的PCB板向前延伸出绝缘本体形成插入部,所述插入部表面排布有金属接触片;所述的对接部位于插入部上侧,且对接部与插入部之间形成第一限位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对接部向前伸出插入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对接部的上表面高于绝缘本体上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本体两侧向前延伸有侧挡板,所述的侧挡板与对接部和/或PCB板之间形成第二限位槽。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挡板与绝缘本体的底部趋于对齐。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挡板前端与插入部前端趋于对齐或向前凸出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文初唐辉刘振兴李杭
申请(专利权)人:安费诺电子装配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