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吹漏气分离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3200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30 05: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引擎吹漏气分离结构,包括一右曲轴箱体及一左曲轴箱体,右曲轴箱体具有一吹漏气入口以及一第一回流出口,吹漏气入口的外周设有一入气凸部,第一回流出口的外周设有一回流口凸部,并于入气凸部内组设有至少一入气挡阶,以此建构出一L型入气道。此外,左曲轴箱体具有一分离迷宫本体,其包括有一第二回流出口、一分离油气出口以及由多个油气挡板间隔而成的一迷宫侧容部与一油气积容部。因此,通过上述两处凸部,有效阻挡油雾进入吹漏气入口及第一回流出口,进而使润滑油油气的排出量减少,利于油滴沉淀聚集于油气积容部中,流回曲轴箱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引擎吹漏气分离结构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引擎吹漏气分离结构,尤指一种是用于内燃机车辆的引擎吹漏气分离结构。
技术介绍
当内燃机发动工作的时候,在压缩行程和动力行程时未燃烧的混合气体,有部分会沿着活塞组件与汽缸壁之间的间隙窜入曲轴箱中,这个情形会造成曲轴箱内的压力(气压)增加。当活塞下行时会挤压曲轴箱内的气体,而当曲轴箱的压力无法平衡时,会使下行的活塞造成阻力,内部吹漏气的量一直增加,活塞无法下行而使引擎熄火。因此,为让曲轴箱压力释放的最佳解决方法就是设置一引擎吹漏气机构,亦即所谓的吹漏气系统。然而,现有技术中引擎曲轴箱吹漏气机构布置,通常是由左曲轴箱体及右曲轴箱体间设置一迷宫式的油气分离机构,其中,于右曲轴箱体的入气口部涵盖于迷宫侧容部为一入气道,其迷宫侧容部的底部即是机油出口部,故所述入气口部将同时具有高速混和气进入及机油回流功能。然而,因入气道及机油出口部同属一区域,易使高速混合气将凝结机油带回迷宫侧容部,而不易回流至曲轴箱中,相对降低油气分离效率。因此,分离过后的混合气体中仍含有较多机油蒸气,若将带有过多机油蒸气的气体进入进气管路时,所述机油蒸气会在进气管道中形成积碳,影响发动机做功。创作人缘因于此,本于积极创作的精神,亟思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引擎吹漏气分离结构,几经研究实验终至完成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擎吹漏气分离结构,该结构于曲轴箱体上设有独立的吹漏气入口及回流出口,同时在上述出入口的外周分别设有凸部设计,以此阻挡高速混合油雾直接进入曲轴箱体内部的迷宫侧容部,且利于油滴沉积聚集于油气积容部中,回流至曲轴箱体,进而避免过多的机油蒸气经过油气分离后仍进入进气管道而形成积碳,影响发动机做功。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引擎吹漏气分离结构主要包括有一曲轴箱体,其包括一右曲轴箱体及一左曲轴箱体,右曲轴箱体具有一吹漏气入口以及一第一回流出口,其中,吹漏气入口的外周设有一入气凸部,第一回流出口的外周设有一回流口凸部,并于入气凸部内组设有至少一入气挡阶,以此建构出一L型入气道。此外,左曲轴箱体具有一分离迷宫本体,其包括有一第二回流出口、一分离油气出口以及由多个油气挡板间隔而成的一迷宫侧容部与一油气积容部。通过上述入气凸部及入气挡阶,有效阻挡高速油雾进入迷宫侧容部,阻止未分离的油气进入进气管路;其次,通过上述回流口凸部,亦有效阻挡油雾直接进入油气积容部,利于油滴沉淀聚集,并经由第一回流出口排出;再者,通过第二回流出口,经油气分离后的凝结机油可顺利导引至第二回流出口排出,并回流至曲轴箱体中。上述引擎吹漏气分离结构可更包括一曲轴箱垫片,夹设于右曲轴箱体及左曲轴箱体中。因此,强化了右曲轴箱体与左曲轴箱体组立后的密合性,避免机油外漏出曲轴箱体。上述曲轴箱垫片可具有至少一迷宫回阻孔,用以调节油气的行进量。因此,曲轴箱垫片可根据吹漏气入口、第一回流出口及油气挡板的设置位置,调整迷宫回阻孔的摆放位置及样式,达到限制油气需经由迷宫回阻孔流通的效用。上述至少一迷宫回阻孔可小于吹漏气入口或第一回流出口的口径大小。因此,经迷宫回阻孔限制的流道口径,可调节油气的行进量,避免过量的高速油雾直接进入迷宫侧容部,用以强化油气分离的效果。上述分离迷宫本体可更包括一口径宽度大于第二回流出口的机油回流入口。因此,所述大口径的机油回流入口可蓄积大量的凝结机油,并迅速将机油导离至曲轴箱体中。由上述引擎吹漏气分离结构的侧视,上述吹漏气入口以及第一回流出口可部分或全部由一离合器所遮蔽。因此,本技术亦可由外部的遮蔽结构减缓高速油雾的冲击力道,强化其油气分离的效果。以上概述与接下来的详细说明皆为示范性质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申请专利范围。而有关本技术的其他目的与优点,将在后续的说明与图示加以阐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引擎吹漏气分离结构的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右曲轴箱体的局部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吹漏气入口及第一回流出口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分离迷宫本体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引擎吹漏气分离结构的侧视图。图6为图5一较佳实施例的引擎吹漏气分离结构的A-A剖视图。图7为图5一较佳实施例的引擎吹漏气分离结构的B-B剖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引擎吹漏气分离结构2曲轴箱体3右曲轴箱体31吹漏气入口311入气凸部312,313入气挡阶32第一回流出口321,322回流口凸部4左曲轴箱体41分离迷宫本体410油气挡板411迷宫侧容部412油气积容部413第二回流出口414分离油气出口415机油回流入口40L型入气道5曲轴箱垫片51,52迷宫回阻孔6离合器R油气挡区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引擎吹漏气分离结构的分解图。图中出示一种引擎吹漏气分离结构1,其主要包括有一曲轴箱体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曲轴箱体2由一右曲轴箱体3、一左曲轴箱体4及一曲轴箱垫片5所组合而成,其中,该曲轴箱垫片5夹设于右曲轴箱体3及左曲轴箱体4之间,除了可强化曲轴箱体2的密合性,避免机油外漏出曲轴箱体2之外,更可利用位于曲轴箱垫片5的多个迷宫回阻孔51,52控制左、右曲轴箱体3,4间的油雾通道口径,以调节油气的行进量。接着,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4,其分别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右曲轴箱体的局部侧视图、吹漏气入口及第一回流出口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分离迷宫本体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右曲轴箱体3具有一吹漏气入口31以及一第一回流出口32;相对地,所述左曲轴箱体4则具有一分离迷宫本体41,其包括有一第二回流出口413、一分离油气出口414以及由多个油气挡板410间隔而成的一迷宫侧容部411与一油气积容部412(请参阅图7所示)。其中,吹漏气入口31位于迷宫侧容部411的一油气挡区R内的相对高处,该油气挡区R通过多个油气挡板410及分离迷宫本体41的侧壁所间隔定义而成,而第一回流出口32位于迷宫侧容部411的油气挡区R内的相对低处,有利于汇集油雾经油气挡板410凝结的油滴,回流至曲轴箱体2内。此外,位于分离迷宫本体41末段的第二回流出口413,可将经油气分离后的凝结机油导引回流至曲轴箱体2中,其中,该第二回流出口413的上方另设有一口径宽度大于该第二回流出口413的机油回流入口415,其可加速将汇集而成的机油迅速导入至该曲轴箱体2中。其中,如图3所示,该吹漏气入口31的外周设有一入气凸部311,其有效阻挡高速油雾进入迷宫侧容部411,以此阻止未分离的油气进入进气管路。此外,本技术于入气凸部311内另组设有二入气挡阶312,313,以此建构出一具有弯折路径的L型入气道40(可先参阅图6所示),此部分将进一步阻挡突破上述入气凸部311的高速油雾,避免该高速油雾直接进入迷宫侧容部411中,作为第二道保护阻隔机制,且利于油滴沉积聚集于油气积容部412中,回流至曲轴箱体2。另一方面,本技术所设置的一独立式的第一回流出口32,其外周设有二回流口凸部321,322,亦有效阻挡油雾直接进入油气积容部412,使润滑油油气的排出量减少,利于油滴沉淀聚集,并经由第一回流出口32排出,以此而能确保该引擎吹漏气分离结构1可以发挥油气分离的效果。再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引擎吹漏气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曲轴箱体,包括一右曲轴箱体及一左曲轴箱体;该右曲轴箱体具有一吹漏气入口以及一第一回流出口,其中,该吹漏气入口的外周设有一入气凸部,该第一回流出口的外周设有一回流口凸部,并于该入气凸部内组设有至少一入气挡阶,以此建构出一L型入气道;该左曲轴箱体具有一分离迷宫本体,其包括有一第二回流出口、一分离油气出口以及由多个油气挡板间隔而成的一迷宫侧容部与一油气积容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引擎吹漏气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曲轴箱体,包括一右曲轴箱体及一左曲轴箱体;该右曲轴箱体具有一吹漏气入口以及一第一回流出口,其中,该吹漏气入口的外周设有一入气凸部,该第一回流出口的外周设有一回流口凸部,并于该入气凸部内组设有至少一入气挡阶,以此建构出一L型入气道;该左曲轴箱体具有一分离迷宫本体,其包括有一第二回流出口、一分离油气出口以及由多个油气挡板间隔而成的一迷宫侧容部与一油气积容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吹漏气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曲轴箱垫片,夹设于该右曲轴箱体及该左曲轴箱体中。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治齐邱建南林彦廷
申请(专利权)人: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