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可前后移动的婴儿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2822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30 04: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婴儿用品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座椅可前后移动的婴儿车,包括:靠背管组;座椅管组;固定板,所述座椅管组与所述固定板的下部滑动连接;转动板,所述转动板的上部与所述固定板的上部同轴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板的下部的一端与所述靠背管组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板的下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座椅管组同轴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座椅可前后移动的婴儿车,其可以通过将靠背管组的转动运动转化为座椅管组的滑动运动,从而对婴儿车的重心进行调节,有效规避了传统的婴儿车容易因为婴儿重心后移而导致后翻的风险,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座椅可前后移动的婴儿车
本技术涉及婴儿用品
,尤其涉及一种座椅可前后移动的婴儿车。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技术中,当婴儿坐上婴儿车时,婴儿的重心接近车架的中间位置,与婴儿车的重心基本重合,所以婴儿车在平地上的静态稳定性没问题。当婴儿躺下时,婴儿的重心则会偏向后方,此时,婴儿的重心与婴儿车的重心有所偏离,若此时婴儿车位于坡度较大的斜坡上,当婴儿躺下后,婴儿车则有后翻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一种婴儿车,其可以有效规避传统的婴儿车容易因为婴儿重心后移而导致后翻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可前后移动的婴儿车,其可以有效规避传统的婴儿车容易因为婴儿重心后移而导致后翻的风险,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为达以上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座椅可前后移动的婴儿车,包括:靠背管组;座椅管组;固定板,所述座椅管组与所述固定板的下部滑动连接;转动板,所述转动板的上部与所述固定板的上部同轴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板的下部的一端与所述靠背管组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板的下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座椅管组同轴转动连接。优选地,所述固定板上设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设有滑孔,所述滑孔套设在所述座椅管组上;当所述靠背管组驱动所述转动板转动时,所述转动板驱动所述座椅管组沿所述滑孔滑动。优选地,所述滑孔与所述座椅管组间隙配合。优选地,所述滑孔在垂直于所述滑孔的轴线的平面上的截面图形为椭圆形。优选地,还包括:第一轴,所述转动板和固定板通过所述第一轴实现同轴转动连接。优选地,还包括:第二轴,所述转动板和座椅管组通过所述第二轴实现同轴转动连接。优选地,还包括:第三轴,所述靠背管组的下部与所述靠背管组的上部通过所述第三轴实现同轴转动连接;所述靠背管组的上部可绕所述第三轴向靠近所述座椅管组的方向转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座椅可前后移动的婴儿车,其可以通过将靠背管组的转动运动转化为座椅管组的滑动运动,从而对婴儿车的重心进行调节,有效规避了传统的婴儿车容易因为婴儿重心后移而导致后翻的风险,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婴儿车重心靠前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提供的婴儿车重心靠后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提供的婴儿车收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靠背管组;2、座椅管组;3、固定板;301、定位块;4、转动板;5、第三轴。具体实施方式为使得本技术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在”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此外,术语“长”“短”“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展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原件必须具有此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进行操作,以此不能理解为本技术的限制。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座椅可前后移动的婴儿车,包括靠背管组1、座椅管组2、固定板3和转动板4。所述靠背管组1倾斜设置,所述座椅管组2大致呈水平状态;所述座椅管组2与所述固定板3的下部滑动连接;所述转动板4的上部与所述固定板3的上部同轴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板4的下部的一端与所述靠背管组1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板4的下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座椅管组2同轴转动连接。优选地,所述转动板4和固定板3通过第一轴实现同轴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板4和座椅管组2通过第二轴实现同轴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板3上设有定位块301,所述定位块301设有滑孔,所述滑孔套设在所述座椅管组2上;当所述靠背管组1驱动所述转动板4绕所述第一轴转动时,所述转动板4驱动所述座椅管组2沿所述滑孔滑动。本实施例中,所述滑孔与所述座椅管组2间隙配合。优选地,所述滑孔在垂直于所述滑孔的轴线的平面上的截面图形为椭圆形或者为近似椭圆形的图形。具体地,座椅管组2的一端受限于第二轴,所以当第二轴绕第一轴转动时,座椅管组2不仅在前后方向有位移,在上下方向也有位移,设置滑孔与所述座椅管组2间隙配合是为了给座椅管组2上下活动的空间,以便于座椅管组2能顺畅地实现前后滑动。本实施例中,所述靠背管组1的下部与所述靠背管组1的上部通过第三轴5实现同轴转动连接;所述靠背管组1的上部可绕所述第三轴5向靠近所述座椅管组2的方向转动。具体地,婴儿车的工作流程如下:①开始时,如图1~图2所示,婴儿车呈适合婴儿坐着的状态,靠背管组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较大,婴儿车的重心比较靠前;②若此时婴儿要躺下或者要将婴儿车的重心后移,则下压靠背管组1,靠背管组1将下压力传递给转动板4,转动板4的上部被第一轴限定,所以转动板4的下部会绕第一轴向前转动;③转动板4下部与座椅管组2连接,座椅管组2受限于第二轴和滑孔,所以座椅管组2会将转动板4的向前转动运动转化为座椅管组2的向前滑动;于是,靠背管组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减小,婴儿车的重心后移,婴儿车状态变化至如图3所示,保证了婴儿躺下后婴儿车的稳定性;④若要将靠背管组1调回至初始状态,则向靠背管组1施加转动力以使转动板4绕第一轴往后转动,同理,在第二轴和滑孔的作用下,座椅管组2将转动板4向后的转动运动转化为向后的滑动运动;于是,靠背管组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增大,婴儿车的状态回到适应婴儿的坐姿的初始状态。⑤若要收合婴儿车,先把婴儿车调至②中的重心后移状态,然后把所述靠背管组1的上部以第三转轴为转轴往前进行旋转,其他的部件保持不动,从而实现收合效果,收合后的状态如图4所示。优选地,婴儿车还包括角度锁定模块,当角度锁定模块处于锁定状态时,靠背管组1与座椅管组2之间的夹角被锁定,当角度锁定模块处于非锁定状态时,靠背管组1与座椅管组2之间的夹角才可调。具体地,本实施例提供的座椅可前后移动的婴儿车,其可以通过将靠背管组1的转动运动转化为座椅管组2的滑动运动,从而对婴儿车的重心进行调节,有效规避了传统的婴儿车容易因为婴儿重心后移而导致后翻的风险,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具体地,本实施例提供的婴儿车,当婴儿躺下时,婴儿对靠背管组1施加的压力会转化为转动块转动的动力,由此实现婴儿车重心随婴儿姿势自适应调节的功能,维持了婴儿的舒适度,也增加了婴儿车的静态稳定性和安全性。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座椅可前后移动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包括:靠背管组(1);座椅管组(2);固定板(3),所述座椅管组(2)与所述固定板(3)的下部滑动连接;转动板(4),所述转动板(4)的上部与所述固定板(3)的上部同轴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板(4)的下部的一端与所述靠背管组(1)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板(4)的下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座椅管组(2)同轴转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座椅可前后移动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包括:靠背管组(1);座椅管组(2);固定板(3),所述座椅管组(2)与所述固定板(3)的下部滑动连接;转动板(4),所述转动板(4)的上部与所述固定板(3)的上部同轴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板(4)的下部的一端与所述靠背管组(1)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板(4)的下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座椅管组(2)同轴转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可前后移动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3)上设有定位块(301),所述定位块(301)设有滑孔,所述滑孔套设在所述座椅管组(2)上;当所述靠背管组(1)驱动所述转动板(4)转动时,所述转动板(4)驱动所述座椅管组(2)沿所述滑孔滑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可前后移动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兆沅钟灶新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贯新幼童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