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40314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9 10:36
本公开涉及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该装置包括反应器和用于分配污水的污水分配器;所述反应器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下部的污水进口、设置于所述壳体顶部的排气口、以及设置于壳体上部的排水口和加药口,所述排水口设置于所述加药口上方;所述污水分配器设置于所述反应器的下部并将反应器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位于上方的污泥形成区和位于下方的污泥收集区,所述污泥形成区和所述污泥收集区连通,所述污水分配器的进水口与所述壳体下部的污水进口连通,所述污水分配器的出水口朝向所述污泥收集区。采用本公开的装置培养颗粒污泥的周期短、颗粒污泥的性能稳定、耐冲击性能良好。

An anaerobic granular sludge cultur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
本公开涉及环保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污水厌氧处理工艺发展十分迅速,各种新工艺、新方法不断出现。厌氧污水处理可以将好氧微生物不能降解的有机物进行降解或部分降解,其中,厌氧颗粒污泥是制约厌氧处理技术发展的关键。厌氧颗粒污泥在培养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现有培养技术的颗粒污泥培养周期长,培养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培养颗粒污泥周期长、培养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该装置包括反应器和用于分配污水的污水分配器;所述反应器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下部的污水进口、设置于所述壳体顶部的排气口、以及设置于壳体上部的排水口和加药口,所述排水口设置于所述加药口上方;所述污水分配器设置于所述反应器的下部并将反应器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位于上方的污泥形成和位于下方的污泥收集区,所述污泥形成区和所述污泥收集区连通,所述污水分配器的进水口与所述壳体下部的污水进口连通,所述污水分配器的出水口朝向所述污泥收集区。可选地,所述污水分配器的底部与所述反应器的底部间的距离占所述反应器高度的比例为0.1-0.4;所述加药口与所述反应器底部间的距离占所述反应器高度的比例为0.6-0.8;所述排水口与所述反应器底部间的距离占所述反应器高度的比例为0.85-0.9。可选地,所述污水分配器包括沿轴向水平设置的配水主管和沿轴向水平设置的一根或多根配水支管;所述配水主管一端封闭,另一端设置有所述污水分配器的进水口;所述配水支管一端与所述配水主管的管壁沿轴向垂直连通,另一端为封闭的自由端;所述污水分配器的出水口设置于所述配水支管的底壁。可选地,所述反应器的底部设置有用来收集生成的颗粒污泥的收集装置,所述收集装置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反应器的底部,所述收集装置与所述污泥收集区连通。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进水管和设置于所述进水管上的水泵,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壳体下部的污水进口连通。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进水管上用于防止污水从反应器倒流的第一单向阀。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加药管,所述加药管与所述加药口连通,所述加药管上设置有用于防止污水从反应器倒流第二单向阀。可选地,所述加药管包括一段加药管、二段加药管和三段加药管;所述一段加药管位于所述反应器的外部且竖直设置,所述二段加药管由外向内从所述加药口伸入所述反应器中,所述三段加药管在所述反应器的内部且沿所述壳体内壁向下延伸,所述二段加药管的一端与所述一段加药管的下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三段加药管的上端连通。可选地,所述一段加药管上设置有加药漏斗,所述加药漏斗的锥尖部与所述一段加药管的上端开口连通。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反应器外部的加热保温装置。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污水由设置于反应器下部的污水分配器引入反应器内,并使污水向下与反应器污泥收集区中的颗粒污泥接触,在尽可能避免污水冲刷和扰动污泥收集区中颗粒污泥的情况下使污水中的颗粒先被颗粒污泥吸附培养,而后污水上行与污泥形成区所沉降下来的颗粒污泥继续逆流接触使污水中颗粒进一步被吸附培养,从而提高了吸附培养效率,缩短了污泥培养周期,降低反应器顶部排水中颗粒物含量,所制备的厌氧颗粒污泥性能稳定、耐冲击性能好。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公开提供的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公开提供的污水分配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进水管2水泵3第一单向阀4污水分配器5收集装置6壳体61污泥形成区62污泥收集区7加药口8第二单向阀9排水口10排气口11加药漏斗12配水主管13配水支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本公开的装置可以正常使用时的上和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如图1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该装置包括反应器和用于分配污水的污水分配器4。反应器包括壳体6、设置于壳体6下部的污水进口、设置于壳体6顶部的排气口10、以及设置于壳体6上部的排水口9和加药口7,所述排水口9设置于所述加药口7上方。污水分配器4设置于反应器的下部并将反应器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位于上方的污泥形成区61和位于下方的污泥收集区62,污泥形成区61和污泥收集区62连通,污水分配器4的进水口与壳体6下部的污水进口连通,污水分配器4的出水口朝向污泥收集区62。本公开装置使用方式如下:污水由设置于反应器下部的污水分配器4引入反应器内,并先向下进入污泥收集区62中由污泥收集区62中的颗粒污泥进行一次吸附,而后污水向上与来自污泥形成区中沉降下行的颗粒污泥逆流接触使污水中的颗粒物进行进一步吸附培养,在尽可能避免污水冲刷和扰动污泥收集区62中颗粒污泥的情况下提高了颗粒污泥培养的效率,缩短了培养周期。根据培养的需要,可以通过加药口7向反应器中注入药液,药液一方面为颗粒污泥提供营养,另一方面可以加速污水中的颗粒沉降进入污泥收集区中,而且污水与药液在反应器的内部逆流接触,使得污水与药液的接触反应更为充分高效,进一步提高了颗粒污泥培养的效率,缩短了培养周期,且令培养的颗粒污泥的性能稳定、耐冲击性能良好。反应器中的温度可以控制在30-40℃之间,pH可以控制在6.5-7.5之间,污水上升的速度可以控制在0.3-0.5m/h,反应器顶部的污水由排水孔9排出,产生的气体则由排气孔10排出。一种实施方式,加药口7所加入的药物可以为微量元素溶液,配比可以如下:以重量计,相对于1000份的水,七水合硫酸锌10-25份,四水合氯化锰2-8份,七水合硫酸亚铁1-10份,六水合氯化钴1-5份,五水合硫酸铜1-5份,二水合钼酸纳1-10份,EDTA20-80份。如果反应器污泥浓度不够或污泥为絮状,可以在加药口7加入初沉污泥,提高反应器的污泥浓度。颗粒污泥形成后,沉到反应器底部,进入到污泥收集区62。如图1所示,为了使反应器内部的污水和药液可以保持良好的逆流状态,以促进二者的充分接触反应,根据本公开,污水分配器4的底部与反应器的底部间的距离占反应器高度的比例可以为0.1-0.4;加药口7与反应器底部间的距离占反应器高度的比例可以为0.6-0.8;排水口9与反应器底部间的距离占反应器高度的比例可以为0.85-0.9。进一步地,为了实现高效均匀地配水,使污水与污泥收集区62的颗粒污泥充分接触,并促进颗粒污泥生成,提高颗粒污泥培养的稳定性,如图2所示,污水分配器4可以包括沿轴向水平设置的配水主管12和沿轴向水平设置的一根或多根配水支管13;配水主管12一端封闭,另一端设置有污水分配器4的进水口;配水支管13一端可以与配水主管12的管壁沿轴向垂直连通,另一端可以为封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反应器和用于分配污水的污水分配器(4);所述反应器包括壳体(6)、设置于所述壳体(6)下部的污水进口、设置于所述壳体(6)顶部的排气口(10)、以及设置于壳体(6)上部的排水口(9)和加药口(7),所述排水口(9)设置于所述加药口(7)上方;所述污水分配器(4)设置于所述反应器的下部并将反应器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位于上方的污泥形成区(61)和位于下方的污泥收集区(62),所述污泥形成区(61)和所述污泥收集区(62)连通,所述污水分配器(4)的进水口与所述壳体(6)下部的污水进口连通,所述污水分配器(4)的出水口朝向所述污泥收集区(6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反应器和用于分配污水的污水分配器(4);所述反应器包括壳体(6)、设置于所述壳体(6)下部的污水进口、设置于所述壳体(6)顶部的排气口(10)、以及设置于壳体(6)上部的排水口(9)和加药口(7),所述排水口(9)设置于所述加药口(7)上方;所述污水分配器(4)设置于所述反应器的下部并将反应器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位于上方的污泥形成区(61)和位于下方的污泥收集区(62),所述污泥形成区(61)和所述污泥收集区(62)连通,所述污水分配器(4)的进水口与所述壳体(6)下部的污水进口连通,所述污水分配器(4)的出水口朝向所述污泥收集区(6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分配器(4)的底部与所述反应器的底部间的距离占所述反应器高度的比例为0.1-0.4;所述加药口(7)与所述反应器底部间的距离占所述反应器高度的比例为0.6-0.8;所述排水口(9)与所述反应器底部间的距离占所述反应器高度的比例为0.85-0.9。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分配器(4)包括沿轴向水平设置的配水主管(12)和沿轴向水平设置的一根或多根配水支管(13);所述配水主管(12)一端封闭,另一端设置有所述污水分配器(4)的进水口;所述配水支管(13)一端与所述配水主管(12)的管壁沿轴向垂直连通,另一端为封闭的自由端;所述污水分配器(4)的出水口设置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屈佳玉金涛刘晓静吴迪霍培书张云富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水务环保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