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392368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9 07:56
透镜驱动装置具有:基座;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器;可动支承部件;设置于上述可动支承部件且将上述透镜保持器支承为能够沿着上述透镜体的光轴移动的板簧;从上述基座沿着上述光轴立起而支承上述可动支承部件的悬架丝线;以及使上述可动支承部件朝与上述光轴交叉的方向移动的驱动机构。上述板簧具有:被固定于上述可动支承部件的弹簧主体;固定上述悬架丝线的丝线固定部;以及位于上述弹簧主体与上述丝线固定部之间且能够扭转变形的第一梁部以及第二梁部。上述弹簧主体、上述丝线固定部、上述第一梁部以及第二梁部形成为一体。

Lens dri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透镜驱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透镜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与透镜驱动装置相关的技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在基体固定有4根丝线,在丝线的前端部支承有第一保持体。在第一保持体设置有透镜保持器,该透镜保持器在筒部的内侧保持透镜。在筒部的上端固定有板簧,利用板簧支承透镜保持器的上端部。在该板簧形成有从4个角部突出的压曲防止部件,丝线的上端部被固定在压曲防止部件。在专利文献1中,利用借助比丝线的压曲载荷小的力而在光轴方向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件构成压曲防止部件,当因透镜驱动装置的落下等而施加有光轴方向的冲击时,板状的压曲防止部件先于丝线而变形,由此来防止丝线的压曲。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1300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专利文献1中,仅仅假想了因透镜驱动装置的落下等而对悬架丝线或压曲防止部件施加有光轴方向的冲击的情况。然而,实际上,有时因并非在光轴方向、而是在使压曲防止部件以其延伸方向(与光轴交叉的方向)为中心扭转的方向施加有冲击而导致悬架丝线断裂。专利文献1的压曲防止部件是从板簧的角部突出的板状的部件,扭转刚性高。因此,若在扭转方向施加有冲击,则与压曲防止部件相比应力更集中于固定于该压曲防止部件的悬架丝线,因此存在悬架丝线容易断裂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当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时能够防止悬架丝线的断裂的透镜驱动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侧面,透镜驱动装置具有:基座;透镜保持器,能够保持透镜体;可动支承部件;板簧,设置于上述可动支承部件,将上述透镜保持器支承为能够沿着上述透镜体的光轴移动;悬架丝线,从上述基座沿着上述光轴立起而将上述可动支承部件支承为能够在与上述光轴交叉的方向移动;以及驱动机构,使上述可动支承部件朝与上述光轴交叉的方向移动。上述板簧具有:弹簧主体,被固定于上述可动支承部件;丝线固定部,固定上述悬架丝线;以及第一梁部和第二梁部,位于上述弹簧主体与上述丝线固定部之间且能够扭转变形。上述弹簧主体、上述丝线固定部、上述第一梁部以及第二梁部形成为一体。专利技术效果关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即便当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时,丝线固定部也容易在扭转方向摆动,能够抑制对可动支承部件进行支承的悬架丝线的断裂。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2是将图1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罩卸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主体部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3所示的主体部的第一板簧的4个角部中的1个的放大俯视图,示出角部的结构。图5是连结有悬架丝线的状态的图4所示的角部的放大立体图。图6是比较例所涉及的第一板簧的角部中的1个的放大俯视图,示出在梁部未设置弯曲部的情况。图7是连结有悬架丝线的状态的图6所示的角部的放大立体图。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一板簧的角部中的1个的放大俯视图,示出角部的结构。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板簧的角部中的1个的放大俯视图,示出角部的结构。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一板簧的角部中的1个的放大俯视图,示出角部的结构。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一板簧的角部中的1个的放大俯视图,示出角部的结构。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1与摄像元件一起搭载于移动电话或便携式信息终端装置等。在透镜驱动装置1的透镜保持器30,虽然省略图示,但能够搭载与上述摄像元件对置的透镜体(镜头筒)。透镜保持器30被沿着透镜体的光轴驱动而进行自动调焦,并且透镜保持器30被朝与光轴交叉的方向驱动而进行手抖补正。在各图中,Z1方向是透镜驱动装置1的上方,Z2方向是透镜驱动装置1的下方。Z1方向是应当利用摄像元件拍摄的对象物所存在的前方,Z2方向是摄像元件所存在的后方。并且,X1―X2方向是第一方向,Y1-Y2方向是第二方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正交,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也与Z1-Z2方向正交。图1中示出透镜驱动装置1的整体构造,图2中示出将罩4卸下后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如图2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包含罩4和配置在罩4的内部的主体部2。图3是示出构成主体部2的各部件的主体部2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示出图3所示的第一板簧40的4个角部62中的1个的放大俯视图。图5是示出在图4所示的角部62连结有悬架丝线8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在图1至图3中示出透镜驱动装置1的中心线O。若在透镜驱动装置1的透镜保持器30搭载有透镜体,则上述中心线O与透镜体(透镜)的光轴一致。以下,有时将中心线O称为“光轴O”。如图3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的主体部2具有基座构造部10。在基座构造部10设置有合成树脂制的基座11,在该基座11埋设有被分割为多个的金属板制的金属基体13。金属基体13与基座11借助所谓的嵌件成型法一体化。4根悬架丝线8各自的基端部(下端部)8a通过钎焊等被固定于金属基体13而沿着光轴O立起,可动单元20由悬架丝线8的前端部(上端部)8b支承为朝与Z轴(光轴O)交叉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动作自如。可动单元20具有:透镜保持器30;轴驱动线圈(对焦线圈)32;可动支承部件(可动基体)21;磁铁28x、28y;按压部件47;第一板簧40以及第二板簧50。悬架丝线8例如由铜合金等具有导电性且弹性优异的金属材料形成。利用4根悬架丝线8构成将可动单元20支承为朝与光轴O交叉的方向即第一方向(X1-X2方向)和第二方向(Y1-Y2方向)移动自如的弹性支承部件。如图3所示,可动单元20具有可动支承部件21。可动支承部件21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如图2和图3所示,可动支承部件21具有:俯视呈矩形状(大致正方形状)的框部22;以及从框部22的4个角部朝沿着光轴的下方向(Z2方向)伸出的4个腿部23。框部22和腿部23形成为一体。在框部22的下侧,在分别相邻的腿部23与腿部23之间形成有4处磁铁保持凹部,在第一方向(X1-X2方向)对置的磁铁保持凹部中保持固定有磁铁28x、28x,在第二方向(Y1-Y2方向)对置的磁铁保持凹部中保持固定有磁铁28y、28y。各个磁铁28x、28x、28y、28y以使得朝向可动支承部件21的内侧的内侧对置部和朝向外侧的外表面部成为彼此相反的磁极的方式被励磁。例如内侧对置部为N极,外表面部为S极。在可动单元20中,在可动支承部件21的内侧设置有透镜保持器30。透镜保持器30为合成树脂制,在中央部开口形成有沿上下方向(沿着Z轴)贯通的圆形的保持孔31,且形成为筒状。摄像用的透镜由镜筒保持,保持有透镜的镜筒(透镜体)能够被装配于保持孔31。为此,在透镜保持器30的保持孔31设置有用于安装透镜体的螺纹槽。透镜体向透镜保持器30的保持(固定)形态并不限于螺纹紧固,也可以是粘接固定。另外,在实施方式中省略透镜和镜筒的图示。透镜保持器30的中心轴与由透镜保持器30保持的透镜的光轴一致,且与上述中心线O一致。如图2和图3所示,在可动支承部件21的上侧固定有第一板簧40,在可动支承部件21的腿部23的下侧固定有第二板簧50,借助第一板簧40和第二板簧50,透镜保持器30在可动支承部件21的内部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基座;透镜保持器,能够保持透镜体;可动支承部件;板簧,设置于上述可动支承部件,将上述透镜保持器支承为能够沿着上述透镜体的光轴移动;悬架丝线,从上述基座沿着上述光轴立起而将上述可动支承部件支承为能够在与上述光轴交叉的方向移动;以及驱动机构,使上述可动支承部件朝与上述光轴交叉的方向移动,上述板簧具有:弹簧主体,被固定于上述可动支承部件;丝线固定部,固定上述悬架丝线;以及第一梁部和第二梁部,位于上述弹簧主体与上述丝线固定部之间且能够扭转变形,上述弹簧主体、上述丝线固定部、上述第一梁部以及第二梁部形成为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2.08 JP 2017-020974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基座;透镜保持器,能够保持透镜体;可动支承部件;板簧,设置于上述可动支承部件,将上述透镜保持器支承为能够沿着上述透镜体的光轴移动;悬架丝线,从上述基座沿着上述光轴立起而将上述可动支承部件支承为能够在与上述光轴交叉的方向移动;以及驱动机构,使上述可动支承部件朝与上述光轴交叉的方向移动,上述板簧具有:弹簧主体,被固定于上述可动支承部件;丝线固定部,固定上述悬架丝线;以及第一梁部和第二梁部,位于上述弹簧主体与上述丝线固定部之间且能够扭转变形,上述弹簧主体、上述丝线固定部、上述第一梁部以及第二梁部形成为一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上述第一梁部以及第二梁部分别具有:根部,与上述弹簧主体连结;前端部,与上述丝线固定部连结;以及弯曲部,位于上述根部与上述前端部之间并将上述根部与上述前端部连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通过上述第一梁部以及第二梁部各自的上述根部的中心的2根第一假想线在从上述弹簧主体离开的位置交叉,通过上述第一梁部以及第二梁部各自的上述前端部的中心的2根第二假想线在从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友胜彦中川正义佐藤秀昭佐藤秀充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