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泥调理剂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81938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9 05: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泥调理剂及其应用,所述污泥调理剂按质量份数包括如下组份:多孔吸附载体30‑40份,生物酶材料20‑25份,助凝剂25‑30份,调节剂10‑15份,絮凝剂10‑15份。本发明专利技术污泥调理剂可对污泥进行深度脱水处理,絮凝沉降速度快、效果好,用量不高于污泥干基10%,TDS增幅小于10%、泥饼含水率低于60%,可替代传统工艺CaO与FeCl3组合,且制备工艺简单易行、成本低,无二次污染,可广泛应用于各类工业及生活等污泥脱水干化处理,处理后的污泥可根据不同地区实际特点,可直接用于堆肥、农用土、花卉种植等多种处置方式,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市场前景。

A sludge conditioner and its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泥调理剂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泥脱水
,具体涉及一种污泥调理剂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加快,城市污水处理量不断提高,污泥产量也随之不断增加。由于污泥的含水率极高(最高可达99.5%),成分复杂,既含有大量有机质,又含有有害重金属、病原微生物等,且脱水性差,致使污泥堆放体积庞大,对后续污泥处理处置和运输带来了不便并大幅度提高了处理费用。因此,污泥的深度脱水已成为了污泥处理处置的重要环节。目前,污泥调理剂主要用于污泥脱水前的污泥调理过程中,通过压缩双电层作用、吸附电中合作用、吸附架桥作用以及网捕和卷扫作用改变污泥颗粒的性质,从而致使污泥中的水分容易被分离出来,有利于污泥脱水的后续深处理。然而污泥调理剂的种类较多,常用的污泥调理剂主要有三类,即无机污泥调理剂、有机高分子污泥调理剂和生物污泥调理剂。无机污泥调理剂的应用历史最为久远且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具有原料来源广泛、制备工艺简单和价格相对便宜等优点,但无机污泥调理剂的投加量通常较多,而且污泥脱水效果也有限,同时大量无机污泥调理剂的使用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与影响。相比于无机污泥调理剂,有机高分子污泥调理剂具有药剂投加量少、污泥形成矾花大、污泥沉降性能优良和含水率低等优点,但也存在着生产成本较高、价格较昂贵等缺点。生物污泥调理剂具有安全无毒、易被微生物降解、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但是存在投加量较大、制备和使用成本较高、易受有毒物质干扰等缺点,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污泥调理剂及其应用。本专利技术污泥调理剂可对污泥进行深度脱水处理,絮凝沉降速度快、效果好,且制备工艺简单易行、成本低,无二次污染,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市场前景,充分实现污泥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污泥调理剂,按质量份数包括如下组份:多孔吸附载体30-40份,生物酶材料20-25份,助凝剂25-30份,调节剂10-15份,絮凝剂10-15份。进一步优选为,多孔吸附载体30份,生物酶材料20份,助凝剂25份,调节剂15份,絮凝剂15份。所述多孔吸附载体由沸石粉、粉煤灰、秸秆短纤、玉米芯粉、硅藻土、凹凸棒土、海泡石粉中的至少三种混合组成,且各组分质量均等。所述生物酶材料由纤维素酶、蛋白酶、果胶酶、过氧化氢酶、溶菌酶、淀粉酶、脂肪酶中的至少三种混合组成,且各组分质量均等。所述助凝剂由镁盐和硅酸盐组成,且各组分质量为1:1。优选地,所述镁盐由氧化镁和硫酸镁按质量比0.5:1.5的比例混合构成;所述硅酸盐由硅酸铝、硅酸钙和硅酸钠按质量比1:1:1混合构成。所述调节剂包括碳酸钠和/或碳酸氢钠。所述絮凝剂为阳离子改性淀粉、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聚乙烯亚胺中的至少一种。本专利技术污泥调理剂的应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将组成多孔吸附载体的各组分按质量份数配比混合均匀,再将组成生物酶材料的各组分按质量份数配比混合均匀后,与多孔吸附载体混合搅拌均匀组成混合物A;步骤2:按各自的质量份数配比,将组成助凝剂的各组分混合均匀,再将组成调节剂的各组分按质量份数配比混合均匀后,与助凝剂混合搅拌均匀组成混合物B;步骤3:按各自的质量份数配比,将组成絮凝剂的各组分混合均匀组成混合物C;步骤4:将配制好的混合物A按比例投加至待调理污泥中,进行均匀搅拌1-3小时;步骤5:搅拌均匀后,将混合物B按比例投加至污泥中,进行均匀搅拌60-90秒,再向其中投加混合物C,均匀搅拌90-100秒后,静置5-10分钟,压滤脱水,所得到的污泥含水率为60%以下。所述均匀搅拌的搅拌速度为35-45转/分钟。所述混合物A的投加量为待调理的绝干泥(即待调理污泥干重)质量的0.3-0.6%;所述混合物B的投加量为待调理的绝干泥质量的8-12%;所述混合物C的投加量为待调理的绝干泥质量的0.1-0.2%。本专利技术污泥调理剂可对污泥进行深度脱水处理,絮凝沉降速度快、效果好,用量不高于污泥干基10%,TDS增幅小于10%、泥饼含水率低于60%,可替代传统工艺CaO与FeCl3组合,且制备工艺简单易行、成本低,无二次污染,可广泛应用于各类工业及生活等污泥脱水干化处理,处理后的污泥可根据不同地区实际特点,可直接用于堆肥、农用土、花卉种植等多种处置方式,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市场前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污泥调理剂可对污泥进行深度脱水处理,絮凝沉降速度快、效果好,且制备工艺简单易行、成本低,无二次污染,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市场前景,充分实现污泥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且环保无污染,性能优良高效,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如下所述:1、在各组分的协同作用下,能快速改变污泥成分的微观状态,污泥调理剂与污泥颗粒快速形成坚固絮体,有利于污泥比阻的减小,并使原本与污泥分子吸附在一起的自由水基团释放,使得本专利技术能够达到较现有技术显著的脱水效果和脱水效率。2、所选用的复合酶可以将有机污泥的大分子有机物降解为小分子有机物,使污泥细胞破碎,释放胞内大分子有机物,以溶解污泥中悬浮固体和挥发性悬浮固体降低污泥粘度从而提高其脱水性能和对环境的友好性。3、本专利技术制备的污泥调理剂可对污泥进行深度脱水处理,絮凝沉降速度快、效果好,出水透明度高且出水水质优良,而且制备工艺简单易行、成本低,无二次污染,充分实现污泥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市场前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与优点作更为详细的说明。实施例1:一种可广泛应用于各类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等污泥处理中的污泥调理剂,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原料:多孔吸附载体30份,生物酶材料20份,助凝剂25份,调节剂15份,絮凝剂15份。其中多孔吸附载体由沸石粉、粉煤灰、秸秆短纤、玉米芯粉和海泡石粉混合组成,且各组分均取6份;生物酶材料由纤维素酶、蛋白酶、溶菌酶、淀粉酶混合组成,且各组分均取5份;絮凝剂由阳离子改性淀粉、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羧甲基纤维素钠混合组成,且各组分质量份数分别为5份、6份、4份;调节剂由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组成,且各组分质量份数分别为8份、7份。实施例2:一种可广泛应用于各类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等污泥处理中的污泥调理剂,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原料:多孔吸附载体40份,生物酶材料20份,助凝剂25份,调节剂15份,絮凝剂15份。其中多孔吸附载体由沸石粉、粉煤灰、秸秆短纤、玉米芯粉和海泡石粉混合组成,且各组分均取8份;生物酶材料由纤维素酶、蛋白酶、溶菌酶、淀粉酶混合组成,且各组分均取5份;絮凝剂由阳离子改性淀粉、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羧甲基纤维素钠混合组成,且各组分质量份数分别为5份、6份、4份;调节剂由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组成,且各组分质量份数分别为7.5份、7.5份。实施例3:一种可广泛应用于各类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等污泥处理中的污泥调理剂,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原料:多孔吸附载体35份,生物酶材料24份,助凝剂25份,调节剂15份,絮凝剂15份。其中多孔吸附载体由沸石粉、粉煤灰、秸秆短纤、玉米芯粉和海泡石粉混合组成,且各组分均取7份;生物酶材料由纤维素酶、蛋白酶、溶菌酶、淀粉酶混合组成,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污泥调理剂,其特征在于按质量份数包括如下组份:多孔吸附载体30‑40份,生物酶材料20‑25份,助凝剂25‑30份,调节剂10‑15份,絮凝剂10‑15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泥调理剂,其特征在于按质量份数包括如下组份:多孔吸附载体30-40份,生物酶材料20-25份,助凝剂25-30份,调节剂10-15份,絮凝剂10-15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调理剂,其特征在于:多孔吸附载体30份,生物酶材料20份,助凝剂25份,调节剂15份,絮凝剂15份。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污泥调理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吸附载体由沸石粉、粉煤灰、秸秆短纤、玉米芯粉、硅藻土、凹凸棒土、海泡石粉中的至少三种混合组成,且各组分质量均等。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污泥调理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酶材料由纤维素酶、蛋白酶、果胶酶、过氧化氢酶、溶菌酶、淀粉酶、脂肪酶中的至少三种混合组成,且各组分质量均等。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污泥调理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凝剂由镁盐和硅酸盐组成,且各组分质量为1: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泥调理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镁盐由氧化镁和硫酸镁按质量比0.5:1.5的比例混合构成;所述硅酸盐由硅酸铝、硅酸钙和硅酸钠按质量比1:1:1混合构成。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污泥调理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剂包括碳酸钠和/或碳酸氢钠。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守诚桑建伟黄家榜杨宏星孙庆红胡明源周锐纪振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市东方美捷分子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安徽润道生态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