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雷管接线线卡用端子及电子雷管用接线线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74643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3 07: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子雷管接线线卡用端子,包括至少两个金属连接片,金属连接片上开设有两个互相连通的第一刀口和第二刀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两个刀口设计为全周边刀锋结构,解决了现有接线线卡划不破导线外皮的问题,提高了母线和脚线接触稳定性;另外,还对应设计了一种运用上述金属连接片的电子雷管用接线线卡,包括底座和压盖,底座上设有上述的端子,使得接线线卡能够完全划破母线和脚线外皮,提高了接线线卡连接母线和脚线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同时还采用刀片双侧设计,进一步提高了母线和脚线的可靠性,脚线末端的抗拉力也得到加强,提高了电子雷管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子雷管接线线卡用端子及电子雷管用接线线卡
本技术涉及电子雷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雷管接线线卡用端子及电子雷管用接线线卡。
技术介绍
电子雷管包括脚线、带延时芯片的控制电路板、点火药头与起爆药,使用时需要先将用于输出起爆信号的母线与所述脚线连接,然后输出起爆信号。可见脚线与母线的连接在整个爆破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般母线与脚线的连接是通过接线线卡连接,但是现有的接线线卡在接通脚线和母线时,常常因内嵌连接片无法划破线卡而造成电路不通,最终造成爆破故障。CN205079683U公开了一种电子雷管脚线和母线快速连接线夹结构,包括电子雷管脚线,每根电子雷管脚线放置在金属连接片Y型开放槽上,通过工装方式压入,与连接片进行连接。快速压入线夹的下盖内;金属母线放置在外接金属连接片Y型开放槽上,通过快速线夹的上下盖对扣将母线压入外接金属连接片进行连接,对比文献中脚线和母线的连接方便,速度快,连接可靠,这是本领域的一次有益尝试。本领域技术人员仍致力于开发一种电路连接稳定可靠的电子雷管接线线卡用端子及电子雷管用接线线卡。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路连接稳定可靠的电子雷管接线线卡用端子及电子雷管用接线线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子雷管接线线卡用端子,包括至少两个金属连接片,金属连接片上开设有两个互相连通的第一刀口和第二刀口。较佳的,第一刀口和第二刀口整体呈漏斗状,第一刀口为漏斗上部,第二刀口为漏斗下部。较佳的,第一刀口或/和第二刀口为刀口状。一种电子雷管接线线卡,包括底座和压盖,底座上设有上述的电子雷管接线线卡用端子。较佳的,端子包括四个金属连接片,四个金属连接片分别为第一金属连接片、第二金属连接片、第三金属连接片和第四金属连接片,第一金属连接片上的第一刀口和第二刀口与第三金属连接片上的第一刀口和第二刀口对应设置,第二金属连接片上的第一刀口和第二刀口与第四金属连接片上的上的第一刀口和第二刀口对应设置;第一金属连接片与第二金属连接片一边连接,第二金属连接片另一边与第三金属连接片一边连接,第三金属连接片另一边与第四金属连接片一边连接。较佳的,底座上设有两组端子,且两组端子上下错位列置。较佳的,压盖上设有与端子匹配的压块。较佳的,底座中部设有分线桩,分线桩座左端呈三角形,分线桩位于端子左侧。较佳的,压盖上设有卡槽,底座上设有与卡槽配合的卡扣。较佳的,底座的上下两侧面上均开设有接线槽,接线槽开口与第一刀口和第二刀口开口对应。本技术涉及了一种带有两个刀口的金属连接片,且两个刀口设计为全周边刀锋结构,解决了现有接线线卡划不破导线外皮的问题,提高了母线和脚线接触稳定性;另外,还对应设计了一种运用上述金属连接片的电子雷管接线线卡,使得线卡能够完全划破母线和脚线外皮,提高了接线线卡连接母线和脚线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同时还采用刀片双侧设计,进一步提高了母线和脚线的可靠性,脚线末端的抗拉力也得到加强,提高了电子雷管安全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方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3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3中F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端子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中B-B方向剖视结构示意图;1-底座;2-压盖;3-金属连接片;31-第一刀口;32-第二刀口;3a-第一金属连接片;3b-第二金属连接片;3c-第三金属连接片;3d-第四金属连接片;4-端子;5-压块;6-分线桩;7-卡槽;8-卡扣;9-接线槽;11-电子雷管脚线;12-母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需注意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式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实施例1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电子雷管接线线卡用端子,包括至少两个金属连接片3,金属连接片3上开设有两个互相连通的第一刀口31和第二刀口32。由于金属连接片上设有两个连通的第一刀口和第二刀口,所以当电子雷管的脚线或者母线卡入金属连接片时均会经过两次刀口切割,实现了对电子雷管的脚线或者母线的外皮的有效割破,确保了垫子雷管的通电稳定性。第一刀口31和第二刀口32整体呈漏斗状,第一刀口31为漏斗上部,第二刀口32为漏斗下部;由于第一刀口整体呈V型,敞口先打后小,有利于对电子雷管的脚线或者母线受力,提高了第一刀口割破外皮的可靠性,经过第一刀口的切割,再卡入较窄的第二刀口进行补割,可以更好的确保导线外皮本割破。刀口处均设计为全周边刀锋结构,使得第一刀口31或/和第二刀口32呈刀口状,使得第一刀口和第二刀口截面为刀尖状,降低了导线外皮割破的难度。实施例2如图3至图9所示,一种电子雷管接线线卡,包括底座1和压盖2,底座1上设有上述的电子雷管接线线卡用端子4,降低了电子雷管接线线卡割破导线外皮的难度,提高了电子雷管脚线11和母线12通电稳定性。端子4包括四个金属连接片3,四个金属连接片3分别为第一金属连接片3a、第二金属连接片3b、第三金属连接片3c和第四金属连接片3d,第一金属连接片3a上的第一刀口31和第二刀口32与第三金属连接片3c上的第一刀口31和第二刀口32对应设置,第二金属连接片3b上的第一刀口31和第二刀口32与第四金属连接片3d上的上的第一刀口31和第二刀口32对应设置;第一金属连接片3a与第二金属连接片3b一边连接,第二金属连接片3b另一边与第三金属连接片3c一边连接,第三金属连接片3c另一边与第四金属连接片3d一边连接。由于脚线和母线均由两个金属连接片进行分别进行切割,因此进一步提高了脚线和母线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由于脚线和母线均是通过两个金属连接片连接,因此也提高了脚线末端的抗拉性。底座1上设有两组端子4,且两组端子4上下错位列置,有利于两根母线分别与脚线的两根分线连接。压盖2上设有与端子4匹配的压块5;有利于快速的将脚线和母线破皮连接。底座1中部设有分线桩6,分线桩6的左端呈三角形,分线桩6位于端子4左侧;有利于对脚线方便、快捷的进行分线,易于产品装配。压盖2上设有卡槽7,底座1上设有与卡槽7配合的卡扣8,方便使用者快速打开或者扣合压盖和底座,方便使用者能够快捷的将母线和脚线连接。底座1的上下两侧面上均开设有接线槽9,接线槽9开口与第一刀口31和第二刀口32开口对应,便于快速安装母线,提高装配效率。爆破过程使用时,现将电子雷管脚线11的两根分线安装在第一金属连接片和第三金属连接片的第一刀口上,然后将两根母线12分别安装在第二金属连接片和第四金属连接片的第一刀口上,然后将压盖与底座扣合,压盖上的压块将母线和脚线压如第二刀口内,使得电子雷管的脚线和母线连通。以上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子雷管接线线卡用端子,包括至少两个金属连接片(3),其特征是:所述金属连接片(3)上开设有两个互相连通的第一刀口(31)和第二刀口(32);所述第一刀口(31)和第二刀口(32)整体呈漏斗状;所述第一刀口(31)为漏斗上部,所述第二刀口(32)为漏斗下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雷管接线线卡用端子,包括至少两个金属连接片(3),其特征是:所述金属连接片(3)上开设有两个互相连通的第一刀口(31)和第二刀口(32);所述第一刀口(31)和第二刀口(32)整体呈漏斗状;所述第一刀口(31)为漏斗上部,所述第二刀口(32)为漏斗下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雷管接线线卡用端子,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刀口(31)或/和第二刀口(32)为刀口状。3.一种电子雷管用接线线卡,包括底座(1)和压盖(2);其特征是:所述底座(1)上设有如权利要求1至2任一所述的电子雷管接线线卡用端子(4)。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雷管用接线线卡,其特征是:所述端子(4)包括四个所述金属连接片(3),四个所述金属连接片(3)分别为第一金属连接片(3a)、第二金属连接片(3b)、第三金属连接片(3c)和第四金属连接片(3d);所述第一金属连接片(3a)上的第一刀口(31)和第二刀口(32)与第三金属连接片(3c)上的第一刀口(31)和第二刀口(32)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金属连接片(3b)上的第一刀口(31)和第二刀口(32)与第四金属连接片(3d)上的上的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与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缙达欣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