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点火模块及其连接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49063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9 18: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端子,包括本体、第一齿部和第二齿部,第一齿部、第二齿部与本体相接形成用于容置雷管的导线的第一凹槽,第一齿部和第二齿部的外轮廓呈三角形,第一齿部与第二齿部之间的距离从靠近本体的一侧向远离本体的另一侧逐渐增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子点火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了第一齿部、第二齿部与本体配合,由于第一凹槽从槽底到槽口的宽度逐渐增大,使得导线可以快速自上而下伸入第一凹槽内,并且第一齿部和第二齿部呈凸起的三角形,在受到外力挤压时,远离本体的一侧比靠近本体的一侧容易发生形变,可以轻易将导线包裹住,解决了雷管的导线难以快速导入连接端子内、铆接成功率低的问题,提高了电子雷管的生产效率。

Electronic ignition module and its connecting termina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子点火模块及其连接端子
本技术属于电子雷管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电子点火模块及其连接端子。
技术介绍
电子雷管,又称数码电子雷管、数码雷管或工业数码电子雷管,即采用电子控制模块对起爆过程进行控制的电雷管。电子雷管通常包括雷管和电子点火模块,其中,电子点火模块包括控制电路板和点火头,该控制电路板需要与雷管的导线连接,但是由于导线呈圆柱状并且具有弹性,使得传统的锡焊连接方式容易出现虚焊、焊歪、焊接面积有限等缺陷,因此目前一般采用铆接方式实现控制电路板与导线连接,即在控制电路板上预装一个连接端子,再通过连接端子与导线铆接,然而现在市面上的连接端子呈U形管状,虽然能够满足连接牢固度的要求,但是当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采用自动铆接机生产电子雷管时,往往存在导线难以快速导入连接端子内、铆接成功率低的问题,影响了整个电子雷管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点火模块及其连接端子,包括但不限于解决雷管的导线难以快速导入连接端子内、铆接成功率低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用于电子点火模块上的连接端子,包括:本体,用于连接控制电路板;第一齿部,从所述本体的一侧边缘向外倾斜延伸;以及第二齿部,从所述本体的另一侧边缘向外倾斜延伸;其中,所述第一齿部、所述第二齿部与所述本体相接形成用于容置雷管的导线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齿部和所述第二齿部的外轮廓呈三角形,且所述第一齿部与所述第二齿部之间的距离从靠近所述本体的一侧向远离所述本体的另一侧逐渐增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齿部的齿尖与所述第二齿部的齿尖相互错开。进一步地,当所述第一齿部和所述第二齿部分别与所述导线周向搭接后,所述第一齿部的突出于所述本体的长边与所述第二齿部的突出于所述本体的长边平行。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齿部的突出于所述本体的短边从所述本体的一侧边缘向外垂直延伸,所述第二齿部的突出于所述本体的短边从所述本体的另一侧边缘向外垂直延伸。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端子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凸设于所述本体上。本技术提供的连接端子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了第一齿部、第二齿部与本体配合,由于第一凹槽从槽底到槽口的宽度逐渐增大,使得导线可以快速地自上而下伸入第一凹槽内,并且第一齿部和第二齿部呈凸起的三角形,在受到外力挤压时,远离本体的一侧比靠近本体的一侧容易发生形变,进而可以轻易地将导线包裹住,有效地防止了在铆接过程中导线受挤压脱出第一凹槽,从而解决了雷管的导线难以快速导入连接端子内、铆接成功率低的技术问题,提高了电子雷管的生产效率。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点火模块,包括控制电路板、点火头、封口塞以及上述连接端子,所述封口塞用于固定所述导线,所述点火头和所述连接端子分别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的相对两端。进一步地,所述电子点火模块还包括:连接件,所述控制电路板安装于所述连接件上,所述点火头和所述连接端子分别安装于所述连接件的相对两端。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上开设有用于容置所述控制电路板的第二凹槽。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点火头的第一触点,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板的第二触点和第三触点,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连接端子连接,所述第三触点与所述第一触点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上开设有用于避让所述第二触点的第一避让孔和用于避让所述第三触点的第二避让孔,所述第一避让孔和所述第二避让孔分别与所述第二凹槽连通。本技术提供的电子点火模块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了连接端子,通过第一齿部、第二齿部与本体配合,由于第一凹槽从槽底到槽口的宽度逐渐增大,使得导线可以快速地自上而下伸入第一凹槽内,并且第一齿部和第二齿部呈凸起的三角形,在受到外力挤压时,远离本体的一侧比靠近本体的一侧容易发生形变,进而可以轻易地将导线包裹住,有效地防止了在铆接过程中导线受挤压脱出第一凹槽,从而解决了雷管的导线难以快速导入连接端子内、铆接成功率低的技术问题,提高了电子雷管的生产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点火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端子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端子的主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端子的左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端子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件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电子点火模块、2—导线、11—控制电路板、12—点火头、13—封口塞、14—连接端子、15—连接件、150—第二凹槽、151—第一触点、152—第二触点、153—第三触点、140—第一凹槽、141—本体、142—第一齿部、143—第二齿部、144—加强筋、1421—第一齿部的齿尖、1422—第一齿部的长边、1423—第一齿部的短边、1431—第二齿部的齿尖、1432—第二齿部的长边、1433—第二齿部的短边。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参阅图1至图5,现对本技术提供的连接端子进行说明。该连接端子14包括本体141、第一齿部142以及第二齿部143,其中,本体141用于连接控制电路板11,第一齿部142从本体141的一侧边缘向外倾斜延伸,第二齿部143从本体141的另一侧边缘向外倾斜延伸;具体地,第一齿部142和第二齿部143位于本体141的同一侧,第一齿部142、第二齿部143与本体141相接形成第一凹槽140,第一凹槽140用于容置雷管的导线2,并且第一齿部142和第二齿部143的外轮廓呈三角形,第一齿部142与第二齿部143之间的距离从靠近本体141的一侧向远离本体141的另一侧逐渐增大。可以理解的是,连接端子14紧固连接在控制电路板11上,即连接端子14可以通过本体141与控制电路板11的触点焊接,或者通过连接件15与控制电路板11连接。装配电子雷管时,在电子雷管自动装配流水线上,首先送料机构将雷管的导线2插入第一凹槽140内,接着铆接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连接端子,用于电子点火模块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子包括:本体,用于连接控制电路板;第一齿部,从所述本体的一侧边缘向外倾斜延伸;以及第二齿部,从所述本体的另一侧边缘向外倾斜延伸;其中,所述第一齿部、所述第二齿部与所述本体相接形成用于容置雷管的导线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齿部和所述第二齿部的外轮廓呈三角形,且所述第一齿部与所述第二齿部之间的距离从靠近所述本体的一侧向远离所述本体的另一侧逐渐增大。

【技术特征摘要】
1.连接端子,用于电子点火模块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子包括:本体,用于连接控制电路板;第一齿部,从所述本体的一侧边缘向外倾斜延伸;以及第二齿部,从所述本体的另一侧边缘向外倾斜延伸;其中,所述第一齿部、所述第二齿部与所述本体相接形成用于容置雷管的导线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齿部和所述第二齿部的外轮廓呈三角形,且所述第一齿部与所述第二齿部之间的距离从靠近所述本体的一侧向远离所述本体的另一侧逐渐增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部的齿尖与所述第二齿部的齿尖相互错开。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齿部和所述第二齿部分别与所述导线周向搭接后,所述第一齿部的突出于所述本体的长边与所述第二齿部的突出于所述本体的长边平行。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部的突出于所述本体的短边从所述本体的一侧边缘向外垂直延伸,所述第二齿部的突出于所述本体的短边从所述本体的另一侧边缘向外垂直延伸。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祖一何鹏涛袁北平吴承志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金源恒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