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反应釜气体流量控制的气路管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69677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3 06: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反应釜气体流量控制的气路管道,包括反应釜支撑底板,所述反应釜支撑底板的上表面与反应釜加温壳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反应釜加温壳的内壁与反应釜外壳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反应釜外壳的表面开设有衔接孔,所述衔接孔的内壁与管道衔接块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管道衔接块的内壁与堵气杆的表面活动连接。该用于反应釜气体流量控制的气路管道,通过气体通过入气软管流至管道衔接块内部,再通过管道衔接块底面固定连接的出气管,流至反应釜外壳内部,拉动压杆,压杆使堵气杆下压,使堵气杆的一端卡接在卡块表面开设的卡槽表面,从而气路管道完全闭合,达到了避免反应釜内部气体外泄回流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反应釜气体流量控制的气路管道
本技术涉及精品化工
,具体为一种用于反应釜气体流量控制的气路管道。
技术介绍
反应釜的广义理解即有物理或化学反应的容器,通过对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配置,实现工艺要求的加热、蒸发、冷却及低高速的混配功能,反应釜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橡胶、农药、染料、医药、食品,用来完成硫化、硝化、氢化、烃化、聚合、缩合等工艺过程的压力容器,例如反应器、反应锅、分解锅、聚合釜等,材质一般有碳锰钢、不锈钢、锆、镍基合金及其它复合材料,在化学反应过程是受原料的质量(而不是体积)控制的,蒸汽、空气流的加热、冷却效应也是与质量流量成比例的,产品质量的严格控制、精确的成本核算、飞机和导弹的燃料量控制,也都需要精确的控制气体在反应釜内部的流量。目前市场上反应釜用的气路管道,无法精确的控制气体流量,反应釜在反应过程中管道无法完全闭合,导致气体外泄回流,反应釜体积过大,气路管道设置在较高的地方,工作人员需要搭梯攀爬不便于调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反应釜气体流量控制的气路管道,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反应釜气体流量控制的气路管道,包括反应釜支撑底板,所述反应釜支撑底板的上表面与反应釜加温壳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反应釜加温壳的内壁与反应釜外壳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反应釜外壳的表面开设有衔接孔,所述衔接孔的内壁与管道衔接块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管道衔接块的内壁与堵气杆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管道衔接块的内壁与轴承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轴承的内壁与堵气杆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管道衔接块的内腔底面与卡块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卡块的表面开设有卡槽,所述管道衔接块的内壁与出气管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堵气杆的顶端与压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反应釜外壳的侧面与压杆固定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管道衔接块的表面开设有软管孔,所述软管孔的内壁与入气软管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入气软管的表面与流量控制阀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流量控制阀的内壁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表面与固定板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的表面开设有卡孔,所述滑槽的表面与活动板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活动板的表面与活动卡扣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板的表面与活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杆的侧面与拉绳的一端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管道衔接块的表面分别开设有与堵气杆和出气管的直径大小相适配的通孔。优选的,所述压杆固定块远离反应釜外壳的一侧开设有与压杆的直径大小相适配的卡槽。优选的,所述拉绳的数量为两根,所述两根拉绳以流量控制阀的侧面垂直中线为对称轴,分别固定连接在活动杆的表面。优选的,所述卡孔的数量为九个,且九个卡孔以入气软管的侧面轴心处为圆心点,分别均匀开设在固定板的表面。优选的,所述活动卡扣的数量为九个,且九个活动卡扣的大小与卡孔的直径大小相适配,并以入气软管的侧面轴心处为圆心点,分别均匀固定连接在活动板的表面。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反应釜气体流量控制的气路管道,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用于反应釜气体流量控制的气路管道,通过气体通过入气软管流至管道衔接块内部,再通过管道衔接块底面固定连接的出气管,流至反应釜外壳内部,拉动压杆,压杆使堵气杆下压,使堵气杆的一端卡接在卡块表面开设的卡槽表面,从而气路管道完全闭合,达到了避免反应釜内部气体外泄回流的效果。2.该用于反应釜气体流量控制的气路管道,通过拉动拉绳的右端,拉绳一端固定连接的活动杆,使与活动杆固定连接的活动板在滑槽表面滑动,活动板表面固定连接的活动卡扣,卡接在固定板表面开设的卡孔内壁,使入气软管的直径缩小,从而工作人员站在下方就可以控制入气气体的流量,达到了方便工作人员操作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剖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1中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14侧剖结构示意图。图中:1反应釜支撑底板、2反应釜加温壳、3反应釜外壳、4衔接孔、5管道衔接块、6堵气杆、7轴承、8卡块、9卡槽、10出气管、11压杆、12压杆固定块、13软管孔、14入气软管、15流量控制阀、16滑槽、17活动杆、18固定板、19活动板、20卡孔、21活动卡扣、22拉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反应釜气体流量控制的气路管道,包括反应釜支撑底板1,反应釜支撑底板1的上表面与反应釜加温壳2的表面活动连接,反应釜加温壳2的内壁与反应釜外壳3的表面固定连接,反应釜外壳3的表面开设有衔接孔4,衔接孔4的内壁与管道衔接块5的表面固定连接,管道衔接块5的表面分别开设有与堵气杆6和出气管10的直径大小相适配的通孔,管道衔接块5的内壁与堵气杆6的表面活动连接,管道衔接块5的内壁与轴承7的表面固定连接,轴承7的内壁与堵气杆6的表面活动连接,管道衔接块5的内腔底面与卡块8的底面固定连接,卡块8的表面开设有卡槽9,管道衔接块5的内壁与出气管10的表面固定连接,堵气杆6的顶端与压杆11的表面固定连接,反应釜外壳3的侧面与压杆固定块12的一侧固定连接,压杆固定块12远离反应釜外壳3的一侧开设有与压杆11的直径大小相适配的卡槽,通过气体通过入气软管14流至管道衔接块5内部,再通过管道衔接块5底面固定连接的出气管10,流至反应釜外壳3内部,拉动压杆11,压杆11使堵气杆6下压,使堵气杆6的一端卡接在卡块8表面开设的卡槽9表面,从而气路管道完全闭合,达到了避免反应釜内部气体外泄回流的效果,管道衔接块5的表面开设有软管孔13,软管孔13的内壁与入气软管14的表面固定连接,入气软管14的表面与流量控制阀15的内壁活动连接,流量控制阀15的内壁开设有滑槽16,滑槽16的表面与固定板18的表面固定连接,固定板18的表面开设有卡孔20,卡孔20的数量为九个,且九个卡孔20以入气软管14的侧面轴心处为圆心点,分别均匀开设在固定板18的表面,滑槽16的表面与活动板19的表面活动连接,活动板19的表面与活动卡扣21的表面固定连接,活动卡扣21的数量为九个,且九个活动卡扣21的大小与卡孔20的直径大小相适配,并以入气软管14的侧面轴心处为圆心点,分别均匀固定连接在活动板19的表面,活动板19的表面与活动杆17的一端固定连接,活动杆17的侧面与拉绳22的一端固定连接,拉绳22的数量为两根,两根拉绳22以流量控制阀15的侧面垂直中线为对称轴,分别固定连接在活动杆17的表面,通过拉动拉绳22的右端,拉绳22一端固定连接的活动杆17,使与活动杆17固定连接的活动板19在滑槽16表面滑动,活动板19表面固定连接的活动卡扣21,卡接在固定板18表面开设的卡孔20内壁,使入气软管14的直径缩小,从而控制入气气体的流量,达到了方便工作人员操作的效果。工作原理:在使用该用于反应釜气体流量控制的气路管道时,通过向入气软管14内部注入气体,拉动拉绳2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反应釜气体流量控制的气路管道,包括反应釜支撑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支撑底板(1)的上表面与反应釜加温壳(2)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反应釜加温壳(2)的内壁与反应釜外壳(3)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反应釜外壳(3)的表面开设有衔接孔(4),所述衔接孔(4)的内壁与管道衔接块(5)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管道衔接块(5)的内壁与堵气杆(6)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管道衔接块(5)的内壁与轴承(7)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轴承(7)的内壁与堵气杆(6)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管道衔接块(5)的内腔底面与卡块(8)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卡块(8)的表面开设有卡槽(9),所述管道衔接块(5)的内壁与出气管(10)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堵气杆(6)的顶端与压杆(11)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反应釜外壳(3)的侧面与压杆固定块(12)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管道衔接块(5)的表面开设有软管孔(13),所述软管孔(13)的内壁与入气软管(14)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入气软管(14)的表面与流量控制阀(15)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流量控制阀(15)的内壁开设有滑槽(16),所述滑槽(16)的表面与固定板(18)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18)的表面开设有卡孔(20),所述滑槽(16)的表面与活动板(19)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活动板(19)的表面与活动卡扣(21)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板(19)的表面与活动杆(17)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杆(17)的侧面与拉绳(22)的一端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反应釜气体流量控制的气路管道,包括反应釜支撑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支撑底板(1)的上表面与反应釜加温壳(2)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反应釜加温壳(2)的内壁与反应釜外壳(3)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反应釜外壳(3)的表面开设有衔接孔(4),所述衔接孔(4)的内壁与管道衔接块(5)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管道衔接块(5)的内壁与堵气杆(6)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管道衔接块(5)的内壁与轴承(7)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轴承(7)的内壁与堵气杆(6)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管道衔接块(5)的内腔底面与卡块(8)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卡块(8)的表面开设有卡槽(9),所述管道衔接块(5)的内壁与出气管(10)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堵气杆(6)的顶端与压杆(11)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反应釜外壳(3)的侧面与压杆固定块(12)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管道衔接块(5)的表面开设有软管孔(13),所述软管孔(13)的内壁与入气软管(14)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入气软管(14)的表面与流量控制阀(15)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流量控制阀(15)的内壁开设有滑槽(16),所述滑槽(16)的表面与固定板(18)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18)的表面开设有卡孔(20),所述滑槽(16)的表面与活动板(19)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活动板(19)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树敏孙秋新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常青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