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置管引导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355190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3 01: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腰椎穿刺技术领域,特别为一种用于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置管引导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引导鞘及穿刺针芯;所述引导鞘的主体为鞘管,所述鞘管后端部分别设有方便手握的持柄以及防止脑脊液外流的单向密封阀,鞘管后部的管壁上还设有观察侧管,所述观察侧管与鞘管的管道连通,所述观察侧管上设有用于夹闭观察侧管的管夹;所述穿刺针芯为实心针,穿刺针芯上设有沿穿刺针芯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导流槽,所述导流槽始于穿刺针芯的尖部并延伸至穿刺针芯后部并与鞘管和观察侧管之间的连通孔位置相对应。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防止在高颅压状态下避免脑脊液大量流失,从而降低低颅压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A guiding device for inserting a tube into the subarachnoid cavity for lumbar pun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置管引导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腰椎穿刺
,特别为一种用于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置管引导装置。
技术介绍
腰椎穿刺置管是进行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引流、灌洗、置换等治疗的必须步骤,也是建立人工脑脊液净化治疗内通路的途径。目前临床上进行腰椎穿刺置管多采用侧开槽不锈钢穿刺针穿刺引导。粗管径针到位后直接送入引流导管,或采用细管径针到位后先导丝引导再拔除穿刺针后置管。现有的这两种操作程序存在以下几点弊端:1.若采用粗管径针外套引导方式时,由于粗管径针穿刺时在硬脊膜的表面上所形成的造口太大,因此为了最终能够将粗管径针从引流导管后完整退出,因而就必须保证引流导管最大横截面积处(最大横截面积处通常是引流后端的连接端头,或部分特殊设计的后端部分支管等结构)必须小于粗管径针针腔的横截面积,这就导致了通常具有更小横截面积处的引导管管体的管径与粗管径针所形成的造口口径之间产生较大的尺寸差距从而在引导管与硬脊膜的造口之间形成较大的缝隙,再加上高颅压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治疗过程中造口处持续脑脊液漏现象,引发患者腰痛和低颅压头痛。2.若采用细管径针内套引导方式时,由于在细管径针造口后取出,仅在微导丝引导下置管,由于引流套管质地较软且失去穿刺针的支撑,因而在穿行时容易引起导丝及导管打折损坏,大大增加了置管的操作难度。3.目前临床上进行腰椎穿刺置管多采用侧开槽不锈钢穿刺针穿刺引导,粗管径针到位后直接送入引流导管,或细管径针到位后先导丝引导再拔除穿刺针置管。前述中无论何种穿刺操作过程,现有的穿刺针的针腔始终与外界连通,这样开放性的针腔使得操作过程中脑脊液在高颅压状态下发生不可避免的大量流失,造成低颅压并发症发生,甚至脑疝。4.另外我们知道,高颅压状态下进行腰穿操作时,通常需要缓慢排放脑脊液,降低颅内压,以防止脑疝意外,然而脑脊液的流失导致导管在蛛网膜下腔走行时润滑和漂浮作用丧失,导丝、导管对神经根、脊髓及其表面血管的损伤刺激加重,从而使得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5.在引导置管后由于脑脊液减少,颅内压低下,因而很难无法判断导管留置是否通畅成功。目前尚无腰椎穿刺引导装置能妥善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置管引导装置,其能够防止在高颅压状态下避免脑脊液大量流失,从而降低低颅压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本专利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置管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引导鞘及穿刺针芯;所述引导鞘的主体为鞘管,所述鞘管后端部分别设有方便手握的持柄以及防止脑脊液外流的单向密封阀,鞘管后部的管壁上还设有观察侧管,所述观察侧管与鞘管的管道连通,所述观察侧管上设有用于夹闭观察侧管的管夹;所述穿刺针芯为实心针,穿刺针芯上设有沿穿刺针芯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导流槽,所述导流槽始于穿刺针芯的尖部并延伸至穿刺针芯后部并与鞘管和观察侧管之间的连通孔位置相对应。其引导操作过程如下:1、术前准备过程中,使用人工脑脊液经由侧管冲洗鞘管的内壁,冲洗的过程中利用手指堵住鞘管的前端管口,同时夹闭观察侧管,观察单向密封阀的密闭性;而后从单向密封阀一侧送入穿刺针芯,观察穿刺针芯与鞘管前端部吻合良好,鞘管边缘未发生开裂;2、患者曲膝胸卧位,消毒铺巾,定位腰椎穿刺点在L5-S1棘突附近,并采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3、右手持带穿刺针芯的鞘管,食指中指指间夹住持柄,穿刺针芯的针尾顶在掌心;4、垂直穿刺椎管,穿破硬脊膜时获得突破感进入蛛网膜下腔,此时打开观察侧管的管夹,脑脊液沿导流槽进入到观察侧管内,当观察到观察侧管内的水柱快速上升时,即提示鞘管的前端部已位于蛛网膜下腔,即可夹闭管夹,此时引导鞘即宣告穿刺成功。注意:穿刺针芯的针尖顶到椎管前壁时,应稍后退再拔除穿刺针芯,但如果后退太多,鞘管容易退出蛛网膜下腔,将观察侧管上的管夹放开,观察脑脊液流的动性差时,必须拔出鞘管在体外重新安装好穿刺针芯再进行穿刺,不可在体内不用穿刺针芯或直接将穿刺针芯放入鞘管内进行体内深度调整,以防止穿刺针芯的针尖刺破鞘管或损坏鞘管前端部。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专利技术目的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空心的引导鞘+实心的穿刺针芯的组合替代现有传统的空心穿刺针穿刺,由于本专利技术在穿刺的过程当中,引导鞘的后部设置有单向密封阀,因而使得在穿刺引导的全过程中整个装置均处在封闭的环境当中,替代了传统的开放式针腔,因而穿刺过程当中脑脊液的外流是可控的(通过开放或夹闭管夹控制),从而能够防止在高颅压状态下避免脑脊液大量流失,降低低颅压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另外观察侧管还能够用于观察是否置管到位,不同于现有技术,这里专门建立了一个引导鞘与硬脊膜下腔之间的连通通道,因而哪怕是在脑脊液减少,颅内压低下的状态下,亦可通过采用注射器主动抽吸的方式来观察脑脊液溢出的现象,从而来判断是否置管到位。为了更好的实施本方案,还提供如下优化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专利技术目的旨在解决硬脊膜穿刺造口口径与留置的引流导管管径差异过大形成缝隙,从而造成脑脊液从造口处溢漏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该问题,进一步的,所述引导鞘上设置有至少一道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撕脱线,所述撕脱线始于鞘管的前端部并依次穿过持柄及单向密封阀而后止于单向密封阀的后端面处。上述方案是这样解决该技术问题的,在引导鞘上设计了能够撕开的撕脱线,这样在引导鞘需要从引流导管的后部退出时可以直接将引导鞘整个撕开从侧边退出,因此可以不必为了能够将引导鞘从引流导管的后端大横截面积处退出而被迫将引导鞘的尺寸设计的很大,相反在这种情况下,就能够将引导鞘的管径设计的足够小,理论上仅需要令引导鞘的管径不小于引流导管管体的外径即可,而不必考虑其他管径偏大的部分,换而言之就能够大大缩小引导鞘的管径进而缩小硬脊膜造口的口径大大减小,使得造口溢漏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更进一步的,为了防止在退引导鞘之前非正常开裂:所述单向密封阀上设有多个与各撕脱线一一对应的裂隙开关;每个裂隙开关包括连接条以及一对固定条,所述连接条横跨对应的撕脱线,一对固定条分别设置在撕脱线的两侧位置,固定条的两端端部分别与连接条和单向密封阀固定连接。进一步的,为了方便穿刺引导:所述鞘管的前端管段向外弯曲形成弯曲部,鞘管剩余的管段形成平直部。更进一步的,所述鞘管的弯曲部与平直部之间的夹角为a,a的范围为55-65度。优选的,所述a为60度。进一步的,所述持柄上设有用于指示弯曲部弯曲方向的指示标识。进一步的,所述穿刺针芯包括针体及一体式设置在针体后端部上的针头,所述导流槽设置在针体上,所述针头上设有用于指示导流槽槽口位置的第二指示标识。优选的,所述鞘管由聚四氟乙烯制成。优选的,为了避免因脑脊液减少下引导鞘在蛛网膜下腔走行时润滑和漂浮作用丧失而难以活动的情况:所述鞘管的外表面涂覆有亲水涂层。较之前技术而言,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在穿刺的全过程当中避免了以往开放性的穿刺通道,而采用了封闭式的设计,从而防止在高颅压状态下避免脑脊液大量流失,大大降低了低颅压并发症的发生风险;2.本专利技术中观察侧管的设计同时具备了两个作用,一是用于观测引导鞘前端是否穿刺到位,二是主动控制脑脊液的排放;3.本专利技术通过撕脱线的设计,使得引导鞘在退出时能够避开引流导管上大横截面的部位,因而就可以使得引导鞘的设计管径大大缩小,从而使得引导穿刺时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置管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引导鞘及穿刺针芯(3);所述引导鞘的主体为鞘管(1),所述鞘管(1)后端部分别设有方便手握的持柄(11)以及防止脑脊液外流的单向密封阀(12),鞘管(1)后部的管壁上还设有观察侧管(2),所述观察侧管(2)与鞘管(1)的管道连通,所述观察侧管(2)上设有用于夹闭观察侧管(2)的管夹(21);所述穿刺针芯(3)为实心针,穿刺针芯(3)上设有沿穿刺针芯(3)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导流槽(31),所述导流槽(31)始于穿刺针芯(3)的尖部并延伸至穿刺针芯(3)后部并与鞘管(1)和观察侧管(2)之间的连通孔位置相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置管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引导鞘及穿刺针芯(3);所述引导鞘的主体为鞘管(1),所述鞘管(1)后端部分别设有方便手握的持柄(11)以及防止脑脊液外流的单向密封阀(12),鞘管(1)后部的管壁上还设有观察侧管(2),所述观察侧管(2)与鞘管(1)的管道连通,所述观察侧管(2)上设有用于夹闭观察侧管(2)的管夹(21);所述穿刺针芯(3)为实心针,穿刺针芯(3)上设有沿穿刺针芯(3)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导流槽(31),所述导流槽(31)始于穿刺针芯(3)的尖部并延伸至穿刺针芯(3)后部并与鞘管(1)和观察侧管(2)之间的连通孔位置相对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置管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鞘上设置有至少一道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撕脱线(4),所述撕脱线(4)始于鞘管(1)的前端部并依次穿过持柄(11)及单向密封阀(12)而后止于单向密封阀(12)的后端面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置管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密封阀(12)上设有多个与各撕脱线(4)一一对应的裂隙开关;每个裂隙开关包括连接条(121)以及一对固定条(122),所述连接条(121)横跨对应的撕脱线(4),一对固定条(122)分别设置在撕脱线(4)的两侧位置,固定条(122)的两端端部分别与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文贺康德智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