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圆弧底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0441 阅读:2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凹圆弧底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该机构主要由凸轮1、从动件2和机架3组成。凸轮为主动件,以角速度ω↓[1]转动,从动件移动或者摆动,从动件与凸轮接触的底面为凹圆弧形状。由赫兹应力理论可知,从动件这种凹圆弧形状的结构能够显著降低凸轮高副的接触应力,容易形成润滑油膜,从而减轻磨损,提高机械寿命,因此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机械高速重载的要求,也可方便的用于普通机械之中。(*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一种高性能凸轮机构,特别适应于现代机械高速重载的要求。目前通用的盘形凸轮机构,其从动件底部常为滚子或者平底形状,凸轮为主动件并作转动,从动件则往复移动或者摆动。这种结构形式使得工作时从动件与凸轮的接触面积很小,故接触应力很大,不易形成润滑油膜,因此易于磨损。并且滚子从动件结构复杂,重量较大,因此运行时惯性力和噪音也较大。所以,这两种形式的凸轮机构已经难于适应现代机械高速重载的要求。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性能优良的新型凸轮机构,其结构简单,重量轻,工作时惯性力和噪音小;能增大接触面积,降低接触应力,容易形成润滑油膜,从而减轻磨损,提高机械寿命,既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机械高速重载的要求,也可方便地用于普通机械之中。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形式之一即移动从动件凸轮机构的结构原理图。附图2是本技术的另一种结构形式即摆动从动件凸轮机构的结构原理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主要由凸轮1、从动件2和机架3组成。凸轮为主动件,以角速度ω1绕O点转动,从动件往复移动。e为偏距,当e=0时即为对心式安装。从动件的形状与普通平底从动件不同,其底部不是平面,而是半径为rr的凹圆弧面。根据赫兹应力理论可以证明,这种结构形状能够增大凸轮副接触点的综合曲率半径,加大两个构件间的接触面积,显著降低接触应力,且更易于形成润滑油膜,故能减轻磨损,提高机械寿命;其结构简单,重量轻,工作时惯性力和噪音小,因此能更好地适应现代机械高速重载的要求,也可方便地用于一般机械中。本技术凸轮机构中,从动件底面的凹圆弧半径rr的大小系根据凸轮基圆半径ro、偏距e和从动件行程h的大小而定。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只允许凸轮轮廓外凸,不可内凹,必须保证凸轮轮廓曲线之最大曲率半径ρmax≤rr。从动件底面的凹圆弧半径rr=1.2(ro+e+h)或rr=1.5(ro+h)。下面通过附图和实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的偏置从动件凸轮机构,其基圆半径ro=25mm,偏距e=5mm,从动件行程h=30mm,凸轮轮廓的最小曲率半径ρmin=25mm,最大曲率半径ρmax=40mm,从动件凹圆弧底半径rr=72mm。若用滚子从动件,设滚子半径rT=5mm。在一切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当分别采用滚子从动件、平底从动件与凹圆弧底从动件时,凸轮副产生的接触应力之比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见,在相同条件下,本技术显著地降低了凸轮副中的接触应力,从而减小磨损,提高了凸轮机构的寿命。根据润滑理论,本技术的润滑状态也会更好。权利要求1.凹圆弧底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由凸轮、从动件和机架组成,凸轮为主动件并作转动,从动件往复移动或者摆动,本技术的特征在于从动件的底部形状是凹圆弧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凹圆弧底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其特征在于从动件底面的凹圆弧半径rr的大小系根据凸轮基圆半径ro、偏距e和从动件行程h的大小而定,rr应大于或等于凸轮廓线上最大的曲率半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凹圆弧底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其特征在于从动件底面凹圆弧半径rr=1.2(ro+e+h)或rr=1.5(ro+h)。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凹圆弧底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该机构主要由凸轮1、从动件2和机架3组成。凸轮为主动件,以角速度ω文档编号F16H25/08GK2346983SQ98221530公开日1999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1998年6月17日 优先权日1998年6月17日专利技术者贾延龄, 昃向博, 张尚盈 申请人: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凹圆弧底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由凸轮、从动件和机架组成,凸轮为主动件并作转动,从动件往复移动或者摆动,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从动件的底部形状是凹圆弧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延龄昃向博张尚盈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