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型管桩起吊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04031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6 04: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型管桩起吊设备,包括上桩台、圆弧轨、底座、腰环、底环、吊立轨、第一卷扬机、第二卷扬机以及液压气缸;本方案通过上桩台完成管桩的上料工作,即将管桩推入腰环和底环内完成管桩的基本固定;然而通过第一卷扬机驱动管桩一腰环所在位置为原点进行翻转,即完成了管桩的竖立,最后则通过第二卷扬机完成管桩的吊立,最后如果需要进行水平位移则将整个底座设计在平台车上即可完成移动。

A large pipe pile lifting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型管桩起吊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技术土木工程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型管桩起吊设备。
技术介绍
上世纪60年代末,铁道部丰台桥梁工厂开始生产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简称PC管桩),当时主要用于铁道桥梁工程的基础建设;70年代研制生产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7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上海宝山钢铁厂建设中,大量使用了日本引进的钢管桩,不仅造价高,耐久性也差。为了适应港口建设发展的需要,1987年交通部三航局从日本全套引进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简称PHC管桩)生产线,PHC管桩的主要规格为椎600mm~椎1000mm.80年代后期,宁波浙东水泥制品有限公司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针对我国沿海地区淤泥软弱地质的特点,通过对PC管桩的改造,开发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简称PTC管桩),PTC管桩的主要规格有椎300mm~椎600mm。1989年~1992年,原国家建材局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和番禺市桥丰水泥制品有限公司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引进管桩生产线的消化吸收,自主开发了国产化的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1993年该项成果被原建设部列入全国重点推广项目。在运输起吊过程中管桩一般需设计两个支点,其吊点需符合力学要求,管桩堆存需要使用软垫,管桩起吊运输中应免受振动、冲撞,目前传统的管桩起吊一般通过吊车完成,其缺点在于:(1)对于部分工地而言,吊车体型较大,进场难度较大;(2)吊车吊运过程中需要多人配合,避免起吊时振动、冲撞,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3)起吊运输过程中无法满足管桩垂直起吊,使得管桩只能横置,造成运输过程中容易触碰其他建筑,从而造成与周边建筑的碰撞。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大型管桩起吊设备,设备体积小型化方便进场,吊立过程中无需人工辅助,且能实现垂直吊运,从而减小吊运过程中的空间,避免发生碰撞。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大型管桩起吊设备,包括上桩台、圆弧轨、底座、腰环、底环、吊立轨、第一卷扬机、第二卷扬机以及液压气缸;所述上桩台一端安装所述液压气缸,其另一端与所述底座对接,所述液压气缸用于将管桩推向所述底座;所述底座由两根横梁组成,两横梁各安装一个圆弧轨、吊立轨,两所述圆弧轨的相向侧各开设有一段第一滑槽,两所述吊立轨的相向侧沿轴向各开有一段第二滑槽;两所述横梁内侧分别对称开设有第一U形滑槽和第二U形滑槽,所述第一U形滑槽靠近上桩台端;所述第一滑槽首端与所述第一U形滑槽对接,第一滑槽末端与所述第二滑槽导通,所述第二滑槽底端与所述第二U形滑槽对接;两所述第一U形滑槽之间架设所述腰环,两所述第二U形滑槽之间架设底环,所述底环外侧封底;所述第一卷扬机固定在两所述圆弧轨顶部,用于驱动所述腰环沿第一滑槽运动至所述第二滑槽;所述第二卷扬机固定在两所述吊立轨顶部,用于驱动所述底环和腰环由所述第二滑槽底部提升至顶部。本方案通过构造一个上桩台用于将管桩进行上料,需要起吊时,将管桩搬运至上桩台,由液压气缸将其推至底座,使得管桩的一段首先进入腰环,然后再进入到底环,直至管桩端部与底环底部抵接为之,此时第一卷扬机工作,通过钢索驱动腰环沿第一滑槽上升,而底环则以第二U形滑槽为原点进行转动,从而完成管桩的立起流程,完成以后端口第一卷扬机与腰环之间的钢索,然后由第二卷扬机吊装腰环和底环,使得腰环和底环沿第二滑槽上升,从而完成管桩的起吊工作。进一步的,所述上桩台包括对称设置的两水平台,两水平台相向侧分别与设置成斜坡;所述斜坡伸出所在侧水平台侧面,所述斜坡下方均匀安装多个所述曲面辊,两水平台相向侧的曲面辊彼此对称呈V形分布,即将管桩放置于V形槽内并与曲面辊接触,从而使得液压气缸可以轻易推动管桩移动。进一步的,所述两水平台采用混凝土浇筑在施工地面;或采用金属板搭建,使用时安装在施工地面,两金属板之间采用连接杆固定间距以适用于不同直径的管桩。以上两种方式各有优劣,其中混凝土浇筑式结构稳定,但无法二次使用,使用金属板搭建的形式则可二次使用,可以用于多次搬运,且尺寸可调。进一步的,所述第一U形滑槽和第二U形滑槽之间的间距等于管桩高度的二分之一,所述第一U形滑槽位于所述横梁端部,该设计的目的是保证管桩移动过程中,一端先进入腰环,且脱离上桩台后不会倾斜,仍保持水平以便进入到底环内。进一步的,所述腰环内圈均匀设置有多个滚珠,设置滚珠的优势可减小管桩移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进一步的,所述腰环两侧与所述底环中部通过等长的钢索连接,使用等长钢索,可保证起吊过程中受力呈三角形分布,保证良好的稳定性。进一步的,所述圆弧轨的圆心角为180°,所述第一滑槽的圆心角为9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卷扬机与所述腰环之间采用电动扣连接,当所述腰环运动至所述第一滑槽末端时所述电动扣解开,同时所述第二卷扬机驱动所述底环和腰环上升。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底部固定安装在地面,或所述底座设置有驱动部分,所述驱动部分为汽车,设置汽车驱动的优势是可以在起吊其管桩后将其运输至施工点。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方案通过设计相应的结构,完成管桩起吊过程中的三个步骤,首先通过上桩台完成管桩的上料工作,即将管桩推入腰环和底环内完成管桩的基本固定;然而通过第一卷扬机驱动管桩一腰环所在位置为原点进行翻转,即完成了管桩的竖立,最后则通过第二卷扬机完成管桩的吊立,最后如果需要进行水平位移则将整个底座设计在平台车上即可完成移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外侧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内侧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端面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上桩台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腰环/底环端面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腰环侧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底环侧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吊立状态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如图1-3所示,一种大型管桩起吊设备,包括上桩台100、圆弧轨200、底座300、腰环400、底环500、吊立轨600、第一卷扬机700、第二卷扬机800以及液压气缸900。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上桩台100包括两种实施方案,两水平台101采用混凝土浇筑在施工地面;或采用金属板搭建,使用时安装在施工地面,两金属板之间采用连接杆固定间距以适用于不同直径的管桩,除施工方案不同以外,其主体构成基本一致,包括对称设置的两水平台101,两水平台101相向侧分别与设置成斜坡102;坡102伸出所在侧水平台101侧面,斜坡102下方均匀安装多个曲面辊103,两水平台101相向侧的曲面辊103彼此对称呈V形分布,其结构参考图4所示,从图4中可以看出,斜坡102完全覆盖住曲面辊103的上端,使得管桩可以由水平台101沿斜坡102进入到两侧曲面辊103之间,且滚动过程中避免直接撞击曲面辊103的上部造成变形。为了完成将管桩沿曲面辊进行驱动,上桩台100一端安装液压气缸900,其另一端与底座300对接,液压气缸900用于将管桩推向底座300,其中上桩台100与底座300的对接仅仅是位置对接,对接以后不固定,从而使得底座100可以搬运或移动。如图3所示,底座300由两根横梁组成,两根横梁分别与上述两水平台101末端对接,使得两横梁之间留出空间。两横梁各安装一个圆弧轨200、吊立轨600,其安装结构如图1所示,圆弧轨200的圆心角为18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型管桩起吊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桩台(100)、圆弧轨(200)、底座(300)、腰环(400)、底环(500)、吊立轨(600)、第一卷扬机(700)、第二卷扬机(800)以及液压气缸(900);所述上桩台(100)一端安装所述液压气缸(900),其另一端与所述底座(300)对接,所述液压气缸(900)用于将管桩推向所述底座(300);所述底座(300)由两根横梁组成,两横梁各安装一个圆弧轨(200)、吊立轨(600),两所述圆弧轨(200)的相向侧各开设有一段第一滑槽(201),两所述吊立轨(600)的相向侧沿轴向各开有一段第二滑槽(601);两所述横梁内侧分别对称开设有第一U形滑槽(301)和第二U形滑槽(302),所述第一U形滑槽(301)靠近上桩台(100)端;所述第一滑槽(201)首端与所述第一U形滑槽(301)对接,第一滑槽(201)末端与所述第二滑槽(601)导通,所述第二滑槽(601)底端与所述第二U形滑槽(302)对接;两所述第一U形滑槽(301)之间架设所述腰环(400),两所述第二U形滑槽(302)之间架设底环(500),所述底环(500)外侧封底;所述第一卷扬机(700)固定在两所述圆弧轨(200)顶部,用于驱动所述腰环(400)沿第一滑槽(201)运动至所述第二滑槽(601);所述第二卷扬机(800)固定在两所述吊立轨(600)顶部,用于驱动所述底环(500)和腰环(400)由所述第二滑槽(601)底部提升至顶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型管桩起吊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桩台(100)、圆弧轨(200)、底座(300)、腰环(400)、底环(500)、吊立轨(600)、第一卷扬机(700)、第二卷扬机(800)以及液压气缸(900);所述上桩台(100)一端安装所述液压气缸(900),其另一端与所述底座(300)对接,所述液压气缸(900)用于将管桩推向所述底座(300);所述底座(300)由两根横梁组成,两横梁各安装一个圆弧轨(200)、吊立轨(600),两所述圆弧轨(200)的相向侧各开设有一段第一滑槽(201),两所述吊立轨(600)的相向侧沿轴向各开有一段第二滑槽(601);两所述横梁内侧分别对称开设有第一U形滑槽(301)和第二U形滑槽(302),所述第一U形滑槽(301)靠近上桩台(100)端;所述第一滑槽(201)首端与所述第一U形滑槽(301)对接,第一滑槽(201)末端与所述第二滑槽(601)导通,所述第二滑槽(601)底端与所述第二U形滑槽(302)对接;两所述第一U形滑槽(301)之间架设所述腰环(400),两所述第二U形滑槽(302)之间架设底环(500),所述底环(500)外侧封底;所述第一卷扬机(700)固定在两所述圆弧轨(200)顶部,用于驱动所述腰环(400)沿第一滑槽(201)运动至所述第二滑槽(601);所述第二卷扬机(800)固定在两所述吊立轨(600)顶部,用于驱动所述底环(500)和腰环(400)由所述第二滑槽(601)底部提升至顶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型管桩起吊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桩台(100)包括对称设置的两水平台(101),两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作文刘伯涛孟晓平王梦迪罗瑾胡飞龙吴宇航罗利平张沛唐兵齐志国袁圣林杨昆马洋王清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石油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