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293230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5 02:48
即使在换挡拨叉暂时卡在换挡拨叉轴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换挡拨叉顺畅地移动的变速装置(10)。换挡拨叉轴(31)的端部(31t)与在曲轴箱(21)上设置的嵌合部(28)以能够沿轴向滑动的方式嵌合,且在轴端面(31e)与嵌合部的底面(28b)之间设置有间隙部(S),该间隙部(S)的轴向宽度(W5、W6)比变速时换挡拨叉(51)沿轴向移动的移动距离(d4、d5)短,在换挡拨叉轴上以能够与换挡拨叉抵接的方式设置有位置限制部(61、62),换挡拨叉(51)位于基准位置(Np1)时的拨叉端面(51e)与位置限制部(61、62)的距离(W7、W8)比变速时换挡拨叉(51)沿轴向移动的移动距离(d4、d5)短。

Gearbox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速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变速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在机动二轮车等跨骑型车辆中的变速装置中,已知有如下结构:使换挡拨叉通过换挡鼓的旋转而沿轴向位移,所述换挡拨叉用于使变速齿轮换挡。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结构:换挡拨叉滑动自如地轴支承于换挡拨叉轴,且换挡拨叉轴的两端支承于曲轴箱。在该种变速装置中,换挡拨叉在换挡拨叉轴上滑动时,存在换挡拨叉倾斜并暂时卡在换挡拨叉轴上的情况,要求提高变速感。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9-192729号公报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变速装置中,存在如下等问题:由于换挡拨叉轴成为以如下方式被保持的结构,即在换挡拨叉轴的轴向一端侧与曲轴箱之间夹装有弹性体,换挡拨叉轴的另一端侧与在换挡拨叉轴的另一端侧设置的保持架抵接而无法轴向移动,因此若换挡拨叉倾斜并暂时卡在换挡拨叉轴上,则换挡拨叉无法沿轴向顺畅地移动,从而变速操作的顺利性受到阻碍。另外,由于在换挡拨叉轴与曲轴箱之间夹装弹性体,因此存在组件件数变多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即使在换挡拨叉暂时卡在换挡拨叉轴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换挡拨叉顺畅地移动的变速装置。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变速装置,其具备:主轴,其与驱动源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连接;副轴,其与所述主轴平行地配置,且与驱动轮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连接;固定齿轮,其以无法滑动的方式配置在该主轴上,且具有第一卡合机构;可动齿轮,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配置在该主轴上,且具有与所述第一卡合机构卡合的第二卡合机构;换挡鼓,其根据变速操作而转动,且在外周面上设置有引导槽;换挡拨叉轴,其支承于曲轴箱;以及换挡拨叉,其以能够沿轴向滑动的方式轴支承于所述换挡拨叉轴,所述换挡拨叉的一端部卡合在所述引导槽中,且所述换挡拨叉的另一端部连结于所述可动齿轮,所述换挡拨叉通过所述换挡鼓的转动而使所述可动齿轮滑动,通过使所述第一卡合机构与所述第二卡合机构卡合或非卡合而切换变速挡,其中,所述换挡拨叉轴的端部与在所述曲轴箱上设置的嵌合部以能够沿轴向滑动的方式嵌合,在所述换挡拨叉轴的轴端面与所述嵌合部的底面之间设置有间隙部,该间隙部的轴向宽度构成为比变速时所述换挡拨叉通过所述引导槽而沿所述轴向移动的移动距离短,在所述换挡拨叉轴上以能够与所述换挡拨叉的拨叉端面抵接的方式设置有位置限制部,将所述变速装置为空挡时的所述换挡拨叉的位置作为基准位置,所述换挡拨叉位于所述基准位置时,所述拨叉端面与所述位置限制部的距离构成为比变速时所述换挡拨叉通过所述引导槽而沿所述轴向移动的移动距离短。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换挡拨叉轴的端部与在曲轴箱上设置的嵌合部以能够沿轴向滑动的方式嵌合,在换挡拨叉轴的轴端面与嵌合部的底面之间设置有间隙部,因此即使在换挡拨叉相对于换挡拨叉轴倾斜并暂时卡住的情况下,换挡拨叉也连带换挡拨叉轴地移动,且通过换挡拨叉轴滑动,从而使换挡拨叉能够顺畅地移动。另外,间隙部构成为比变速时换挡拨叉通过引导槽沿轴向移动的移动距离短,因此换挡拨叉轴的滑动一定受到间隙部的底面的限制。由于换挡拨叉轴的滑动受到限制之后,换挡拨叉通过惯性力在换挡拨叉轴上移动,因此即使在换挡拨叉暂时卡在换挡拨叉轴的情况下,换挡拨叉也能够顺畅地移动。附图说明图1是在具备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装置的引擎中,利用从主轴经由第一换挡拨叉轴而通过换挡鼓的旋转轴线的切断线进行切断的剖视图。图2是在具备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装置的引擎中,利用从副轴经由第二换挡拨叉轴而通过换挡鼓的旋转轴线的切断线进行切断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空挡状态下的第一换挡拨叉和第一换挡拨叉轴的位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4是表示空挡状态下的第二换挡拨叉及第三换挡拨叉和第二换挡拨叉轴的位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5是表示第一挡状态下的第二换挡拨叉及第三换挡拨叉和第二换挡拨叉轴的位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6是表示第二挡状态下的第二换挡拨叉及第三换挡拨叉和第二换挡拨叉轴的位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7是表示第三挡状态下的第二换挡拨叉及第三换挡拨叉和第二换挡拨叉轴的位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8是表示变速时的第一换挡拨叉和第一换挡拨叉轴的位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换挡拨叉轴及位置限制部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变速装置;11主轴;12副轴;21曲轴箱;28嵌合部;31第一换挡拨叉轴;31e轴端面;31t端部;32第二换挡拨叉轴;32e轴端面;32t端部;41a一挡驱动齿轮;41b二挡驱动齿轮;41c三挡驱动齿轮(可动齿轮);41cd、41cp第二卡合机构;41d四挡驱动齿轮(固定齿轮);41dp第一卡合机构;41e五挡驱动齿轮(固定齿轮);41ed第一卡合机构;42a一挡从动齿轮(固定齿轮);42ad第一卡合机构;42b二挡从动齿轮(固定齿轮);42bd第一卡合机构;42c三挡从动齿轮(固定齿轮);42cd第一卡合机构;42d四挡从动齿轮(可动齿轮);42dd、42dp第二卡合机构;42e五挡从动齿轮(可动齿轮);42ep第二卡合机构;45换挡鼓;45g引导槽;51第一换挡拨叉(换挡拨叉);51e拨叉端面;52第二换挡拨叉(换挡拨叉);52e拨叉端面;53第三换挡拨叉;53e拨叉端面;61、62、63、64、65、66、67位置限制部;d1、d2、d3、d4、d5换挡拨叉移动距离;k1、k2、k3、k4、k5换挡拨叉可移动距离;m1、m2、m3、m4、m5规定距离;Np1、Np2、Np3基准位置;r1、r2、r3、r4、r5移动距离;S间隙部;W3、W4嵌合部的轴向宽度;W5、W6间隙部的轴向宽度;W7、W8、W9、W10、W11拨叉端面与位置限制部的距离。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变速装置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1~图8对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装置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中,将左侧表示为L,将右侧表示为R,说明时,参照附图进行左右记载。<变速装置>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装置10组装于机动二轮车的引擎的曲轴箱21上,且具备:驱动齿轮列41;主轴11(参照图1),其保持该驱动齿轮列41,并且经由在主轴11的一端侧(图1中右侧)安装的离合器装置而传递曲轴(未图示)的动力;从动齿轮列42,其以能够与驱动齿轮列41啮合的方式配置;以及副轴12(参照图2),其保持从动齿轮列42,并且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连结于驱动轮,且与主轴11平行地配置。而且,变速装置10具备换挡鼓45、以及第一换挡拨叉轴31及第二换挡拨叉轴32,所述换挡鼓45在驱动齿轮列41与从动齿轮列42啮合的部分的附近与主轴11及副轴12平行地配置,所述第一换挡拨叉轴31及第二换挡拨叉轴32在换挡鼓45的附近与换挡鼓45平行地配置,第一换挡拨叉51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连结在第一换挡拨叉轴31上,第二换挡拨叉52及第三换挡拨叉53均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连结在第二换挡拨叉轴32上。换挡鼓45中,与第一换挡拨叉51、第二换挡拨叉52及第三换挡拨叉53对应的三条引导槽45g沿圆周方向设置在鼓外周面上。在该各引导槽45g中嵌入有在第一换挡拨叉51、第二换挡拨叉52及第三换挡拨叉53的基部51b、52b及5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速装置(10),其具备:主轴(11),其与驱动源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连接;副轴(12),其与所述主轴平行地配置,且与驱动轮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连接;固定齿轮(41d、41e),其以无法滑动的方式配置在该主轴(11)上,且具有第一卡合机构(41dp、41ed);可动齿轮(41c),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配置在该主轴(11)上,且具有与所述第一卡合机构(41dp、41ed)卡合的第二卡合机构(41cd、41cp);换挡鼓(45),其根据变速操作而转动,且在外周面上设置有引导槽(45g);换挡拨叉轴(31),其支承于曲轴箱(21);以及换挡拨叉(51),其以能够沿轴向滑动的方式轴支承于所述换挡拨叉轴(31),所述换挡拨叉(51)的一端部卡合在所述引导槽(45g)中,且所述换挡拨叉(51)的另一端部连结于所述可动齿轮(41c),所述换挡拨叉(51)通过所述换挡鼓(45)的转动而使所述可动齿轮(41c)滑动,通过使所述第一卡合机构(41dp、41ed)与所述第二卡合机构(41cd、41cp)卡合或非卡合而切换变速挡,其中,所述换挡拨叉轴(31)的端部(31t)与在所述曲轴箱(21)上设置的嵌合部(28)以能够沿轴向滑动的方式嵌合,在所述换挡拨叉轴(31)的轴端面(31e)与所述嵌合部(28)的底面(28b)之间设置有间隙部(S),该间隙部(S)的轴向宽度(W5、W6)构成为比变速时所述换挡拨叉(51)通过所述引导槽(45g)而沿所述轴向移动的移动距离(d4、d5)短,在所述换挡拨叉轴(31)上以能够与所述换挡拨叉(51)的拨叉端面(51e)抵接的方式设置有位置限制部(61、62),将所述变速装置(10)为空挡时的所述换挡拨叉(51)的位置作为基准位置(Np1),所述换挡拨叉(51)位于所述基准位置(Np1)时,所述拨叉端面(51e)与所述位置限制部(61、62)的距离(W7、W8)构成为比变速时所述换挡拨叉(51)通过所述引导槽(45g)而沿所述轴向移动的移动距离(d4、d5)短。...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3.29 JP 2018-0661971.一种变速装置(10),其具备:主轴(11),其与驱动源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连接;副轴(12),其与所述主轴平行地配置,且与驱动轮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连接;固定齿轮(41d、41e),其以无法滑动的方式配置在该主轴(11)上,且具有第一卡合机构(41dp、41ed);可动齿轮(41c),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配置在该主轴(11)上,且具有与所述第一卡合机构(41dp、41ed)卡合的第二卡合机构(41cd、41cp);换挡鼓(45),其根据变速操作而转动,且在外周面上设置有引导槽(45g);换挡拨叉轴(31),其支承于曲轴箱(21);以及换挡拨叉(51),其以能够沿轴向滑动的方式轴支承于所述换挡拨叉轴(31),所述换挡拨叉(51)的一端部卡合在所述引导槽(45g)中,且所述换挡拨叉(51)的另一端部连结于所述可动齿轮(41c),所述换挡拨叉(51)通过所述换挡鼓(45)的转动而使所述可动齿轮(41c)滑动,通过使所述第一卡合机构(41dp、41ed)与所述第二卡合机构(41cd、41cp)卡合或非卡合而切换变速挡,其中,所述换挡拨叉轴(31)的端部(31t)与在所述曲轴箱(21)上设置的嵌合部(28)以能够沿轴向滑动的方式嵌合,在所述换挡拨叉轴(31)的轴端面(31e)与所述嵌合部(28)的底面(28b)之间设置有间隙部(S),该间隙部(S)的轴向宽度(W5、W6)构成为比变速时所述换挡拨叉(51)通过所述引导槽(45g)而沿所述轴向移动的移动距离(d4、d5)短,在所述换挡拨叉轴(31)上以能够与所述换挡拨叉(51)的拨叉端面(51e)抵接的方式设置有位置限制部(6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达惇森田豪小野惇也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