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86067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4 08: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具有绝缘主体及组设在绝缘主体上的接地端子,接地端子具有接触部,接触部收容在绝缘主体的插接端上,绝缘主体的插接端设有浮动空间,浮动空间满足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受插拔时的移动量,浮动空间中还组设有接地屏蔽件,接地屏蔽件至少在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受插移动形态下接触连通接地端子的接触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给予接地端子的接触部插拔时浮动的浮动空间中组设接地屏蔽件,接地屏蔽件接触连通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利用插接时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受挤的保持力,使得接地屏蔽件与接地端子保持稳定接触,获得较好的高频性能。结构简单,方便组装,满足接地端子的稳定接地连接,提升电连接器的稳定性及高频性能。

Grounding structure of electrical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连接器
,尤其是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电连接器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电子设备上,但为因应电子设备轻薄化的发展,电连接器的体积尺寸不断地被要求降低,如此,对电连接器的影响,除了会造成加工难度增加外,还会造成结构强度的弱化。电连接器上通常具有接地端子、导电端子与绝缘体等构件,构件通常是用组立方式而完成彼此之间的结合,然,电连接器若持续降低尺寸,电连接器构件的尺寸也势必缩小,使得电连接器构件间的组立存在困难,接地端子的接地连接存在不稳定性,导致屏蔽效果较差,很大影响了电连接器的高频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方便组装,满足接地端子的稳定接地连接,提升电连接器的稳定性及高频性能。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具有绝缘主体及组设在绝缘主体上的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具有接触部,该接触部收容在绝缘主体的插接端上,所述绝缘主体的插接端设有浮动空间,该浮动空间满足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受插拔时的移动量,该浮动空间中还组设有接地屏蔽件,该接地屏蔽件至少在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受插移动形态下接触连通接地端子的接触部。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绝缘主体为纵长形,绝缘主体的插接端设有插槽,插槽与浮动空间连通,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凸露在插槽中,接地屏蔽件具有弯曲构造的弹性支顶部,该弹性支顶部在接地端子的接触部远离插槽的一侧的浮动空间内朝接地端子的接触部方向弯曲。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接地屏蔽件的弹性支顶部始终支顶接触接地端子的接触部。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接地屏蔽件的弹性支顶部在常态下与接地端子的接触部保留有间隙,该间隙确保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受插移动形态下接触连通接地屏蔽件的弹性支顶部。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接地屏蔽件是由包覆绝缘主体的外铁壳于绝缘主体的插接端处内折构成。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接地屏蔽件是组设于绝缘主体的插接端处的插片,接地屏蔽件由绝缘主体的插接端的端头轴向插入组装。与现有技术对比,本技术在给予接地端子的接触部插拔时浮动的浮动空间中组设接地屏蔽件,该接地屏蔽件接触连通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利用插接时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受挤的保持力,使得接地屏蔽件与接地端子保持稳定接触,获得较好的高频性能。结构简单,方便组装,满足接地端子的稳定接地连接,提升电连接器的稳定性及高频性能。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其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图1实施例组合后其一形态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图1实施例组合后其二形态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图1实施例组合的外铁壳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图1实施例组合插接使用结构示意图;附图6为本技术其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附图7为本技术其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附图8为图7实施例组合后其一形态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9为图7实施例组合后其二形态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10为图7实施例组合插接使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参阅图1~10所示,本技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具有绝缘主体1,绝缘主体1上组设有若干的接地端子2及导电端子(图中未编号),所述接地端子2具有接触部21,该接触部21收容在绝缘主体的插接端11上。所述绝缘主体的插接端11设有浮动空间13,该浮动空间13满足接地端子的接触部21受插拔时的移动量,该浮动空间13中还组设有接地屏蔽件3,该接地屏蔽件3至少在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受插移动形态下接触连通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利用插接时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受挤的保持力,使得接地屏蔽件与接地端子保持稳定接触,获得较好的高频性能。结构简单,方便组装,满足接地端子的稳定接地连接,提升电连接器的稳定性及高频性能。参阅图1~10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电连接器是插槽连接器,所述绝缘主体1为纵长形,绝缘主体的插接端11设有插槽12,插槽12与浮动空间13连通,导电端子及接地端子的接触部21凸露在插槽12中,这样实现外部的适配卡5对应插槽12插入,实现信号传递。图中,插槽12的两内侧壁上均布置有接地端子2,适配卡5插入时作用推挤接地端子的接触部21,接地屏蔽件3具有弯曲构造的弹性支顶部31,该弹性支顶部31在接地端子的接触部远离插槽的一侧的浮动空间内朝接地端子的接触部方向弯曲。这样,弹性支顶部31在接地端子的接触部21受到推挤外张时,给予反向支顶,实现接地屏蔽件3与接地端子2保持稳定接触的同时,还可增加接地端子的插拔力,获得较好的高频性能,同时提升电连接器的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图中,接地屏蔽件3根据接地端子2的个数、位置有序分布弯曲构造的弹性支顶部31,以实现多个接地端子2的接地短路,获得良好屏蔽效果,改善电连接器的高频性能。如图3、9所示,本实施例中,根据需要,所述接地屏蔽件3的弹性支顶部31可以设计为始终支顶接触接地端子2的接触部21,接地端子2的接触部21的端头挂接在浮动空间13靠近插槽12一侧的侧壁上,实现有效限位,而弹性支顶部31始终支顶接触接地端子2的接触部21,给予支顶力,实现接地屏蔽件3与接地端子2保持稳定接触的同时,还可增加接地端子的插拔力。当然,也可如图2、8所示,所述接地屏蔽件的弹性支顶部31在常态下与接地端子的接触部21保留有间隙,该间隙确保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受插移动形态下接触连通接地屏蔽件的弹性支顶部。同样的,当适配卡5插入时作用推挤接地端子的接触部21一定程度时,弹性支顶部31支顶接触接地端子2的接触部21,给予支顶力,实现接地屏蔽件3与接地端子2保持稳定接触的同时,还可增加接地端子的插拔力。参阅图1、4、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接地屏蔽件3是由包覆绝缘主体的外铁壳4于绝缘主体的插接端处内折构成,这时,浮动空间13是贯通出绝缘主体的插接端11,以便接地屏蔽件3内折。利用外铁壳4一体构造,方便制作及组装,且增加接地面,获得更佳屏蔽效果。图1、4所示,外铁壳4是由铁片围合形成套管式,套接包覆绝缘主体1,外铁壳4相应侧面的接合槽缝通过镭射焊接连接,增加外铁壳4的结构性,然后在外铁壳4相应端端头设有挂扣41,折弯扣合绝缘主体1,增加组装的结构性,由此稳定接地屏蔽件3在绝缘主体1的浮动空间13中,保证与接地端子2的连接。当然,如图6所示,外铁壳4也可以是两半包夹形式连接绝缘主体1,同样达到方便、稳定的将接地屏蔽件3组装在绝缘主体1的浮动空间13中。参阅图1、4、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接地屏蔽件3是组设于绝缘主体的插接端11处的插片,这时浮动空间13是贯通出绝缘主体的插接端11,接地屏蔽件3由绝缘主体的插接端11的端头轴向插入组装,利用倒钩或挂臂等结构实现方便、稳定的将接地屏蔽件3组装在绝缘主体1的浮动空间13中。以上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但本技术不应被限制于与以上的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具有绝缘主体及组设在绝缘主体上的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具有接触部,该接触部收容在绝缘主体的插接端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主体的插接端设有浮动空间,该浮动空间满足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受插拔时的移动量,该浮动空间中还组设有接地屏蔽件,该接地屏蔽件至少在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受插移动形态下接触连通接地端子的接触部。

【技术特征摘要】
1.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具有绝缘主体及组设在绝缘主体上的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具有接触部,该接触部收容在绝缘主体的插接端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主体的插接端设有浮动空间,该浮动空间满足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受插拔时的移动量,该浮动空间中还组设有接地屏蔽件,该接地屏蔽件至少在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受插移动形态下接触连通接地端子的接触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主体为纵长形,绝缘主体的插接端设有插槽,插槽与浮动空间连通,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凸露在插槽中,接地屏蔽件具有弯曲构造的弹性支顶部,该弹性支顶部在接地端子的接触部远离插槽的一侧的浮动空间内朝接地端子的接触部方向弯曲。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海燕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广晋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