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类集运鱼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280478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4 02: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鱼类集运鱼系统,包括固定在大坝前段水表面的集鱼平台;所述集鱼平台包括从右到左依次连接的贮水池、集水池、集鱼池,在贮水池的一侧设有可垂直升降的进口闸门,集水池的一侧设有集水池闸门Ⅰ,集鱼池的一侧设有集水池闸门Ⅱ,集水池闸门Ⅱ上安装有伸缩杆;所述贮水池的上方安装有拦鱼网栅;所述集水池的上方安装有导鱼栅,集水池的底部设有集水池出水孔;所述集鱼池的侧壁底部设有集鱼池出鱼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鱼类保护方面,借助电站水轮机进水口水流吸引力将鱼类吸引到集鱼平台进口附近,进一步的,鱼类顺着水流,通过集鱼池出鱼孔来到坝下,整个过程无人为对鱼类造成影响,并且减少了鱼类进入水轮机的进水口的几率,加大了鱼类下行成活率。

A Fish Colle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鱼类集运鱼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鱼类集运鱼系统,属于水利水电工程鱼类下行过鱼设施

技术介绍
从洄游路径上划分,过鱼设施可分为上行过鱼设施和下行过鱼设施。上行过鱼设施的过鱼对象为将要繁殖的成鱼,下行过鱼设施的过鱼对象为幼鱼。在典型的水电设施中,鱼类下行有三条主要路线。这三条路线按占河流年平均流量的典型比例排序为:1通过涡轮机进水口;2溢洪道;3通过鱼类下行过鱼设施。在没有更好研究证明的情况下,认为通过涡轮机进水口和溢洪道并非是鱼下行可接受路线。在河流高流量期间鱼可能安全地通过溢洪道,但安全系数往往与若干因素有关。相反,鱼类下行过鱼设施旨在为鱼类下行提供安全、及时和有效的下行通道。对于库区鱼类下行,典型水电设施水库分类为三个独立的区域:吸引、发现和决策区域。下行迁徙鱼类进入的第一个区域是靠近坝上游100-10000米的引水区。接下来位于距大坝10-100米处的发现区,预计鱼会在那里遇到鱼类下行过鱼设施和水轮机进水口的流场。最后是决策区,位于大坝约1-10米处。目前,我国水库鱼类捕捞是通过赶、拦、刺、张联合渔法和深水网箔进行,这种方法不仅伤害鱼类,并且存在作业不连续、效率低和运行费用高等缺点。因此,急需一种可以降低鱼类损伤、成本较低的鱼类下行集运鱼方法。在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2015102604015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鱼类下行过坝系统,该专利是针对鱼类下行过坝,其主要描述了运鱼过程,阐述的是如何通过升降机将坝上的集鱼箱运输到坝下,而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降低鱼类损伤、低成本的可连续作业的鱼类下行过坝集运鱼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鱼类集运鱼系统,该鱼类集运鱼系统不仅在降低鱼类损伤基础上实现高效集运鱼,同时充分将集鱼平台内的水用于发电,是一种高效、友好型鱼类下行过坝设施。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鱼类集运鱼系统,包括固定在大坝前段水表面的集鱼平台;所述集鱼平台包括从右到左依次连接的贮水池、集水池、集鱼池,在贮水池的一侧设有可垂直升降的进口闸门,集水池的一侧设有集水池闸门Ⅰ,集鱼池的一侧设有集水池闸门Ⅱ,集水池闸门Ⅱ上安装有伸缩杆;所述贮水池的上方安装有拦鱼网栅;所述集水池的上方安装有导鱼栅,集水池的底部设有集水池出水孔;所述集鱼池的侧壁底部设有集鱼池出鱼孔;所述拦鱼网栅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贮水池的内壁上,另一端与集水池闸门Ⅰ连接;所述导鱼栅的一端与集水池闸门Ⅰ连接,另一端与伸缩杆连接。所述大坝的后段水表面设有水轮机。所述贮水池、集水池、集鱼池之间紧密连接,且贮水池、集水池、集鱼池的侧壁高度依次递减。所述进口闸门设在贮水池的右侧,集水池闸门Ⅰ设在集水池的右侧,集水池闸门Ⅱ设在集鱼池的右侧。所述集水池出水孔中连接有输水管道,集鱼池出鱼孔中连接有输鱼管道。所述输水管道穿过大坝的坝体,与水轮机的进水口连接。所述输水管道和输鱼管道上均设有浮筒。所述输鱼管道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位于库区水下,一部分跨过大坝,沿大坝的坝顶轴线布置,另一部分沿着山体布设。所述集鱼平台安装在水轮机的进水口的正上方,集鱼平台的上半部分位于水面以上,下半部分位于水面以下。所述集水池的一侧连接有水泵。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在鱼类保护方面:借助电站水轮机进水口水流吸引力将鱼类吸引到集鱼平台进口附近,进一步的,鱼类在集鱼平台进口水流的携带下进入集鱼平台,直到鱼通过输鱼管道实现下行过坝,来到坝下河段;这整个过程,鱼类都是顺着水流来到坝下,无人为对鱼类造成的影响,并且减少了鱼类进入水轮机的进水口的几率,加大了鱼类下行成活率;2.在过鱼效果方面:集鱼平台进口闸门可升降,所以平台可以在库区水位波动的情况下工作,并且可以实现连续工作,大大提高的集鱼效率;另一方面,集鱼平台靠近水轮机进水口,使得集鱼平台收集到鱼类的概率增加;3.在经济方面:集鱼平台主体工程为混凝土结构,可长期使用,维修费用低;在集水池中的水,一方面可以通过水泵抽向库区,另一方面,集水池中水在利用坝上、坝下水头落差的情况下,既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作为大坝下泄的生态流量;对于集鱼池中鱼类,同理,可以利用坝上、坝下水头落差实现无动力输送,及通过虹吸原理来实现鱼类过坝,可见,在实现集鱼和运鱼的过程中均可无需额外的动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a处的放大图;图中:1-集鱼平台,11-贮水池,12-集水池,13-集鱼池,21-进口闸门,22-集水池闸门Ⅰ,23-集水池闸门Ⅱ,31-拦鱼网栅,32-导鱼栅,33-伸缩杆,41-集水池出水孔,42-集鱼池出鱼孔,51-输水管道,52-输鱼管道,6-水泵,7-浮筒,8-大坝,9-水轮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进一步描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鱼类集运鱼系统,包括固定在大坝8前段水表面的集鱼平台1;所述集鱼平台1包括从右到左依次连接的贮水池11、集水池12、集鱼池13,在贮水池11的一侧设有用于控制进入集鱼平台水流的单宽流量、可垂直升降的进口闸门21,集水池12的一侧设有集水池闸门Ⅰ22,集鱼池13的一侧设有集水池闸门Ⅱ23,集水池闸门Ⅱ23上安装有伸缩杆33;所述贮水池11的上方安装有拦鱼网栅31;所述集水池12的上方安装有导鱼栅32,集水池12的底部设有集水池出水孔41;所述集鱼池13的侧壁底部设有集鱼池出鱼孔42;所述拦鱼网栅3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贮水池11的内壁上,另一端与集水池闸门Ⅰ22连接;所述导鱼栅32的一端与集水池闸门Ⅰ22连接,另一端与伸缩杆33连接,使导鱼栅32可控制集水池12的高度。进一步地,集水池闸门Ⅰ22可以控制水进入集水池12时候,贮水池11的水位线。进一步地,集水池闸门Ⅱ23和安装在集水池闸门Ⅱ23上的伸缩杆33,可以控制导鱼栅32的倾斜度和导鱼栅32离集水池12底部的距离。进一步地,拦鱼网栅31可以防止进入集鱼平台1内的鱼游向贮水池11底部。进一步地,导鱼栅32允许水透过栅杆流向集水池,将部分水和全部鱼类导向集鱼池13。所述大坝8的后段水表面设有水轮机9,水轮机发电所需流量源自从库区进入集鱼平台的水。所述贮水池11、集水池12、集鱼池13之间紧密连接,且贮水池11、集水池12、集鱼池13的侧壁高度依次递减;进一步地,进入集鱼平台1的水流先流入贮水池11,等贮水池11水位线到达指定位置后,大部分的水流入集水池12,然后进入集鱼平台1的所有鱼类顺着少量的水进入集鱼池13。所述进口闸门21设在贮水池11的右侧,集水池闸门Ⅰ22设在集水池12的右侧,集水池闸门Ⅱ23设在集鱼池13的右侧。所述集水池出水孔41中连接有输水管道51,集鱼池出鱼孔42中连接有输鱼管道52。所述输水管道51穿过大坝8的坝体,与水轮机9的进水口连接。所述输水管道51和输鱼管道52上均设有浮筒7,输水管道51和输鱼管道52在浮筒7的作用下,固定在水下。所述输鱼管道52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位于库区水下,一部分跨过大坝8,沿大坝8的坝顶轴线布置,另一部分沿着山体布设。所述集鱼平台1安装在水轮机9的进水口的正上方,与水轮机9的进水口的水平距离约10m,集鱼平台1的上半部分位于水面以上,下半部分位于水面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鱼类集运鱼系统,包括固定在大坝(8)前段水表面的集鱼平台(1),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鱼平台(1)包括从右到左依次连接的贮水池(11)、集水池(12)、集鱼池(13),在贮水池(11)的一侧设有可垂直升降的进口闸门(21),集水池(12)的一侧设有集水池闸门Ⅰ(22),集鱼池(13)的一侧设有集水池闸门Ⅱ(23),集水池闸门Ⅱ(23)上安装有伸缩杆(33);所述贮水池(11)的上方安装有拦鱼网栅(31);所述集水池(12)的上方安装有导鱼栅(32),集水池(12)的底部设有集水池出水孔(41);所述集鱼池(13)的侧壁底部设有集鱼池出鱼孔(42);所述拦鱼网栅(3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贮水池(11)的内壁上,另一端与集水池闸门Ⅰ(22)连接;所述导鱼栅(32)的一端与集水池闸门Ⅰ(22)连接,另一端与伸缩杆(33)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鱼类集运鱼系统,包括固定在大坝(8)前段水表面的集鱼平台(1),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鱼平台(1)包括从右到左依次连接的贮水池(11)、集水池(12)、集鱼池(13),在贮水池(11)的一侧设有可垂直升降的进口闸门(21),集水池(12)的一侧设有集水池闸门Ⅰ(22),集鱼池(13)的一侧设有集水池闸门Ⅱ(23),集水池闸门Ⅱ(23)上安装有伸缩杆(33);所述贮水池(11)的上方安装有拦鱼网栅(31);所述集水池(12)的上方安装有导鱼栅(32),集水池(12)的底部设有集水池出水孔(41);所述集鱼池(13)的侧壁底部设有集鱼池出鱼孔(42);所述拦鱼网栅(3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贮水池(11)的内壁上,另一端与集水池闸门Ⅰ(22)连接;所述导鱼栅(32)的一端与集水池闸门Ⅰ(22)连接,另一端与伸缩杆(33)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类集运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坝(8)的后段水表面设有水轮机(9)。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类集运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贮水池(11)、集水池(12)、集鱼池(13)之间紧密连接,且贮水池(11)、集水池(12)、集鱼池(13)的侧壁高度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志军单承康马卫忠赵再兴魏浪罗思王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