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伤口敷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256054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0 11: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伤口敷料装置,其结构包括基垫、保护膜和敷料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伤口敷料装置,通过设置了敷药层,通过当中设置的抗菌消炎药物层、促成血管药物层、第一促创伤愈合因子层和第二促创伤愈合因子层,使得伤口恢复和保护效果增加,而带孔硅凝胶层外表面顶端面具有适度粘性易粘易撕,导流层导流均匀,还具有舒适性和缓冲效果,且敷芯层和防护层均具有维持湿性的作用,使用对伤口恢复效果好,解决了对于伤口恢复效果不佳的问题。

A wound dress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伤口敷料装置
本技术是一种伤口敷料装置,属于敷料装置领域。
技术介绍
当造成了伤口时,就需要对其进行快速和有效的止血,虽然有许多在止血方面有用的设备和方法,但最常用的设备之一是敷料贴,但对于伤口恢复效果却是不佳,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伤口敷料装置也得到了技术改进,但是现有技术对于伤口恢复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伤口敷料装置,以解决对于伤口恢复效果不佳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伤口敷料装置,包括基垫、保护膜和敷料层,所述保护膜设置于基垫顶端左右两边且与基垫进行粘接,所述敷料层设置于基垫顶端中部且与基垫进行粘接,所述敷料层由带孔硅凝胶层、抗菌消炎药物层、促成血管药物层、第一促创伤愈合因子层、第二促创伤愈合因子层、导流层、敷芯层和防护层组成,所述抗菌消炎药物层设置于带孔硅凝胶层底端且与带孔硅凝胶层进行粘接,所述促成血管药物层设置于抗菌消炎药物层底端且与抗菌消炎药物层进行粘接,所述第一促创伤愈合因子层设置于促成血管药物层底端且与促成血管药物层进行粘接,所述第二促创伤愈合因子层设置于第一促创伤愈合因子层底端且与第一促创伤愈合因子层进行粘接,所述导流层设置于第二促创伤愈合因子层底端且与第二促创伤愈合因子层进行粘接,所述敷芯层设置于导流层底端且与导流层进行粘接,所述防护层设置于敷芯层底端且与敷芯层进行粘接,所述防护层设置于基垫顶端中部且与基垫进行粘接。进一步地,所述保护膜设置有两片,且两片大小外形相同。进一步地,所述带孔硅凝胶层顶表面设置有多个孔洞,且每个孔洞大小外形相同。进一步地,所述基垫外表面外围四端面角落处呈圆弧状。进一步地,所述导流层内部设置有多个孔洞,且孔洞排列均匀。进一步地,所述带孔硅凝胶层外表面顶端设置有粘接物。进一步地,所述导流层的材质为PU泡棉。进一步地,所述带孔硅凝胶层的材质为硅胶。本技术的一种伤口敷料装置,通过设置了敷料层,通过当中设置的抗菌消炎药物层、促成血管药物层、第一促创伤愈合因子层和第二促创伤愈合因子层,使得伤口恢复和保护效果增加,而带孔硅凝胶层外表面顶端面具有适度粘性,使得保护膜易粘易撕,导流层导流均匀,还具有舒适性和缓冲效果,且敷芯层和防护层均具有维持湿性的作用,使用对伤口恢复效果好,解决了对于伤口恢复效果不佳的问题。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敷料层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前端面结构示意图。图中:基垫-1、保护膜-2、敷料层-3、带孔硅凝胶层-31、抗菌消炎药物层-32、促成血管药物层-33、第一促创伤愈合因子层-34、第二促创伤愈合因子层-35、导流层-36、敷芯层-37、防护层-38。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请参阅图1、图2与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伤口敷料装置:包括基垫1、保护膜2和敷料层3,所述保护膜2设置于基垫1顶端左右两边且与基垫1进行粘接,所述敷料层3设置于基垫1顶端中部且与基垫1进行粘接,所述敷料层3由带孔硅凝胶层31、抗菌消炎药物层32、促成血管药物层33、第一促创伤愈合因子层34、第二促创伤愈合因子层35、导流层36、敷芯层37和防护层38组成,所述抗菌消炎药物层32设置于带孔硅凝胶层31底端且与带孔硅凝胶层31进行粘接,所述促成血管药物层33设置于抗菌消炎药物层32底端且与抗菌消炎药物层32进行粘接,所述第一促创伤愈合因子层34设置于促成血管药物层33底端且与促成血管药物层33进行粘接,所述第二促创伤愈合因子层35设置于第一促创伤愈合因子层34底端且与第一促创伤愈合因子层34进行粘接,所述导流层36设置于第二促创伤愈合因子层35底端且与第二促创伤愈合因子层35进行粘接,所述敷芯层37设置于导流层36底端且与导流层36进行粘接,所述防护层38设置于敷芯层37底端且与敷芯层37进行粘接,所述防护层38设置于基垫1顶端中部且与基垫1进行粘接。其中,所述保护膜2设置有两片,且两片大小外形相同,有效保护了使用前的保存寿命。其中,所述带孔硅凝胶层31顶表面设置有多个孔洞,且每个孔洞大小外形相同,透气效果好。其中,所述基垫1外表面外围四端面角落处呈圆弧状,不易翘边,使得粘接更加的稳固。其中,所述导流层36内部设置有多个孔洞,且孔洞排列均匀,提供了一定的舒适性和缓冲效果。其中,所述带孔硅凝胶层31外表面顶端设置有粘接物,且粘接物刚好能够将保护膜2和带孔硅凝胶层31进行稳固保证不脱落,使用效果好,更好进行保存。其中,所述导流层36的材质为PU泡棉。其中,所述带孔硅凝胶层31的材质为硅胶。本专利所述的导流层36,是塑料粒子发泡过的材料,具有有弹性、重量轻、快速压敏固定、使用方便、弯曲自如、体积超薄和性能可靠等一系列特点;所述的带孔硅凝胶层31,是一种高活性吸附材料,化学性质稳定,不燃烧。当使用者想使用本专利的时候,首先,当受伤时,通过将该伤口敷料装置取出,然后,将其外表面设置的保护膜2,进行撕开,且保护膜2设置有两片,并且两片大小外形相同,接着,将该装置的敷料层3盖在伤口处,通过基垫1顶端表面的粘性,使得该装置固定在伤口处,且基垫1外表面外围四端面角落处呈圆弧状,不易翘边,使得粘接更加的稳固,最后,通过在敷料层3上设置的带孔硅凝胶层31、抗菌消炎药物层32、促成血管药物层33、第一促创伤愈合因子层34、第二促创伤愈合因子层35、导流层36、敷芯层37和防护层38,当中的抗菌消炎药物层32、促成血管药物层33、第一促创伤愈合因子层34和第二促创伤愈合因子层35,使得伤口恢复和保护效果增加,而带孔硅凝胶层31外表面顶端面具有适度粘性,使得保护膜2易粘易撕,导流层36导流均匀,还具有舒适性和缓冲效果,且敷芯层37和防护层38均具有维持湿性的作用,使用对伤口恢复效果好,解决了对于伤口恢复效果不佳的问题。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伤口敷料装置,包括基垫(1)和保护膜(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敷料层(3),所述保护膜(2)设置于基垫(1)顶端左右两边且与基垫(1)进行粘接,所述敷料层(3)设置于基垫(1)顶端中部且与基垫(1)进行粘接,所述敷料层(3)由带孔硅凝胶层(31)、抗菌消炎药物层(32)、促成血管药物层(33)、第一促创伤愈合因子层(34)、第二促创伤愈合因子层(35)、导流层(36)、敷芯层(37)和防护层(38)组成,所述抗菌消炎药物层(32)设置于带孔硅凝胶层(31)底端且与带孔硅凝胶层(31)进行粘接,所述促成血管药物层(33)设置于抗菌消炎药物层(32)底端且与抗菌消炎药物层(32)进行粘接,所述第一促创伤愈合因子层(34)设置于促成血管药物层(33)底端且与促成血管药物层(33)进行粘接,所述第二促创伤愈合因子层(35)设置于第一促创伤愈合因子层(34)底端且与第一促创伤愈合因子层(34)进行粘接,所述导流层(36)设置于第二促创伤愈合因子层(35)底端且与第二促创伤愈合因子层(35)进行粘接,所述敷芯层(37)设置于导流层(36)底端且与导流层(36)进行粘接,所述防护层(38)设置于敷芯层(37)底端且与敷芯层(37)进行粘接,所述防护层(38)设置于基垫(1)顶端中部且与基垫(1)进行粘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伤口敷料装置,包括基垫(1)和保护膜(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敷料层(3),所述保护膜(2)设置于基垫(1)顶端左右两边且与基垫(1)进行粘接,所述敷料层(3)设置于基垫(1)顶端中部且与基垫(1)进行粘接,所述敷料层(3)由带孔硅凝胶层(31)、抗菌消炎药物层(32)、促成血管药物层(33)、第一促创伤愈合因子层(34)、第二促创伤愈合因子层(35)、导流层(36)、敷芯层(37)和防护层(38)组成,所述抗菌消炎药物层(32)设置于带孔硅凝胶层(31)底端且与带孔硅凝胶层(31)进行粘接,所述促成血管药物层(33)设置于抗菌消炎药物层(32)底端且与抗菌消炎药物层(32)进行粘接,所述第一促创伤愈合因子层(34)设置于促成血管药物层(33)底端且与促成血管药物层(33)进行粘接,所述第二促创伤愈合因子层(35)设置于第一促创伤愈合因子层(34)底端且与第一促创伤愈合因子层(34)进行粘接,所述导流层(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敬敬赫瑞华李妍苏伟鹏
申请(专利权)人:鹤壁市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