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部拨盖式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2179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30 02: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尾部拨盖式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手柄、弹片和导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形成收容空间,所述第二壳体上开设有与该收容空间连通且用于插入导线的第一通孔,所述手柄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导体和所述弹片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且所述导体位于所述弹片的上方,所述导体与所述弹片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导线的夹持空间。该尾部拨盖式连接器的结构合理、拆装方便,导线连接牢固。

Tail dial-cover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尾部拨盖式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尾部拨盖式连接器。
技术介绍
连接器作为电子元件、电器等的连接组件,能起到接线及通电的效果,实现接线通电的良好接驳功能,是一种电器连接及接线端子与接线端子之间连接的重要接线部件。相关技术中,连接器在接线时通常采用如下两种方式:方式1:剥导线外皮-铆压端子-插入导线连接;缺点:接线步骤繁杂,不便于就地操作,导线拆除困难,导线连接不稳定。方式2:剥导线外皮-浸锡-插入导线连接;缺点:接线步骤繁杂,不便于就地操作,导线连接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尾部拨盖式连接器,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尾部拨盖式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手柄、弹片和导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形成收容空间,所述第二壳体上开设有与该收容空间连通且用于插入导线的第一通孔,所述手柄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导体和所述弹片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且所述导体位于所述弹片的上方,所述导体与所述弹片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导线的夹持空间;所述尾部拨盖式连接器具有锁紧位置和解锁位置,当所述尾部拨盖式连接器处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手柄沿第一方向转动以使所述弹片远离所述导体,当所述尾部拨盖式连接器处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手柄沿第二方向转动以使所述弹片靠近于所述导体。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内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手柄的至少部分相配合的弧面,当所述尾部拨盖式连接器处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手柄远离所述弧面以在所述手柄与所述弧面之间形成避空位。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卡接部,该卡接部分布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上侧和下侧,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卡接孔,该卡接孔分布在所述第二壳体的上侧和下侧,所述卡接部用于与所述卡接孔卡接。可选地,所述尾部拨盖式连接器还包括呈板状的连接部,所述第一壳体上侧的卡接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上,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插槽,以与所述连接部相插接。可选地,所述卡接孔构造成通孔。可选地,所述卡接部构造成梯形。可选地,所述弹片呈V型,所述弹片包括呈平面状的安装部,以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的内底面相贴合。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导线可由第二壳体的第一通孔插入,通过转动手柄,通过转动手柄可使弹片远离或者靠近导体,从而使弹片与导体之间的收容空间变化,这样可以夹持或者松开导线,其可单手捏拿并可同时转动手柄,无需换手,缩短了导线的安装时间,这样可以极大方便导线的拆装,同时,导线可以稳定地夹持在夹持空间内,由于导体位于收容空间内,避免了导体外露,更加利于用户的安全;该尾部拨盖式连接器的压接力点位于其中部,使得手柄转动时,更加容易将导线压接在弹片与导体之间。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尾部拨盖式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第一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第二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的第三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A-A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尾部拨盖式连接器的爆炸示意图;图7为图6的第一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6的第二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手柄、导体和弹片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的另一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0-第一壳体;101-连接部;102-卡接部;103-第二通孔;104-弧面;110-第二壳体;111-第一通孔;112-卡接孔;113-插槽;120-手柄;121-第一抵持部;130-弹片;131-第二抵持部;132-安装部;140-导体。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阅图1-图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尾部拨盖式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100、第二壳体110、手柄120、弹片130和导体150,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110可拆卸地连接,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110形成收容空间,第二壳体110上开设有与该收容空间连通且用于插入导线的第一通孔111,手柄120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壳体100,导体150和弹片130设置于收容空间内且导体140位于弹片130的上方,导体150与弹片130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导线的夹持空间;尾部拨盖式连接器具有锁紧位置和解锁位置,当尾部拨盖式连接器处于解锁位置时,手柄120沿第一方向转动以使弹片130远离导体140,当尾部拨盖式连接器处于解锁位置时,手柄120沿第二方向转动以使弹片130靠近于导体140。其中,第一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或者顺时针方向中的一者,第二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或者顺时针方向中的另一者,也就是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是绕同一点转动,并且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方向相反。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导线可由第二壳体110的第一通孔111插入,通过转动手柄120,通过转动手柄120可使弹片130远离或者靠近导体140,从而使弹片130与导体140之间的收容空间变化,这样可以夹持或者松开导线,其可单手捏拿并可同时转动手柄120,无需换手,缩短了导线的安装时间,这样可以极大方便导线的拆装,同时,导线可以稳定地夹持在夹持空间内,由于导体140位于收容空间内,避免了导体140外露,更加利于用户的安全;该尾部拨盖式连接器的压接力点位于其中部,使得手柄120转动时,更加容易将导线压接在弹片130与导体140之间;此外,由于压接力点位于尾部拨盖式连接器的中部,使得手柄120转动时,弹片130的下压空间更大,这样更加方便导线的拆装。参阅图5、图9和图10,具体地,手柄120包括第一抵持部121,第一抵持部121由手柄120的一端形成并位于收容空间内,弹片130包括第二抵持部131,第二抵持部131由弹片130的一端形成,第二抵持部131呈弯曲状,以便第一抵持部121将第二抵持部131下压。参阅图5、图9和图10,本实施例中,弹片130的形状呈V型,导体140和弹片130的整体构造成Z型,呈V型的弹片130可以提供较大的弹性回复力,以便能够牢固地夹持导线。并且,弹片130包括呈平面状的安装部132,该安装部132与第一壳体100和/或第二壳体110的内底面相贴合,换言之,第一壳体100和/或第二壳体110的内底面也呈平面,通过面与面的贴合,当手柄120对弹片130施加压力时,可以保证弹片130的位置相对稳定。参阅图4和图5,第一壳体100内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尾部拨盖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手柄、弹片和导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形成收容空间,所述第二壳体上开设有与该收容空间连通且用于插入导线的第一通孔,所述手柄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导体和所述弹片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且所述导体位于所述弹片的上方,所述导体与所述弹片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导线的夹持空间;所述尾部拨盖式连接器具有锁紧位置和解锁位置,当所述尾部拨盖式连接器处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手柄沿第一方向转动以使所述弹片远离所述导体,当所述尾部拨盖式连接器处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手柄沿第二方向转动以使所述弹片靠近于所述导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尾部拨盖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手柄、弹片和导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形成收容空间,所述第二壳体上开设有与该收容空间连通且用于插入导线的第一通孔,所述手柄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导体和所述弹片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且所述导体位于所述弹片的上方,所述导体与所述弹片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导线的夹持空间;所述尾部拨盖式连接器具有锁紧位置和解锁位置,当所述尾部拨盖式连接器处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手柄沿第一方向转动以使所述弹片远离所述导体,当所述尾部拨盖式连接器处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手柄沿第二方向转动以使所述弹片靠近于所述导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部拨盖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内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手柄的至少部分相配合的弧面,当所述尾部拨盖式连接器处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昌雄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欧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