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体粉料分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0461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9 19: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固体粉料分级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导流体和碰撞斗,所述导流体设置在进料管上方,所述碰撞斗安装在导流体上方,所述导流体与壳体内壁之间以及碰撞斗与壳体内壁之间共同形成环形的粉料上升通道,在所述壳体顶部设置有顶盖,在所述碰撞斗上端开口与顶盖之间设置有若干绕圆周排布的导流叶片,在所述碰撞斗底部设置有筒体,所述筒体与导流体外表面配合形成用于收集较粗固体粉料的空间,在所述筒体侧面设置有多扇排渣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质量密度差原理对粗细电石渣进行分级,通过多次分离的共同作用,提高粉料的分离精度和分离效果,并能根据需要得到不同粒径的物料,有效实现在电石渣综合处理利用技术中粗细电石渣的分离。

A Solid Powder Classifi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固体粉料分级器
本技术属于固体物料分级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化工、矿场、煤矿等领域中,用于对固体粉料按粒径进行分离场合的固体粉料分级器。
技术介绍
乙炔工艺有干法乙炔和湿法乙炔两种。干法乙炔工艺现已基本成熟,但其系统运行故障多,电石粒径要求高,电石破碎设备易损坏,系统长周期运行不稳定。湿法乙炔工艺电石无需细破,电石加料储斗无需连续进行氮气置换,物耗和能耗比干法低,且技术成熟、安全可靠,一直被广泛采用。本着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现有的电石渣浆回收乙炔气技术能有效回收电石渣浆中的乙炔气,并解决溶解乙炔的流失问题,从而降低电石、水消耗,在节省生产成本的同时,还减少了环境的污染。但是回收乙炔气后的电石渣经压滤,含水量在35%以上,属于难以处理的工业废物。传统工艺采用开敞式皮带运输将压滤电石渣输送至水泥厂用于生产水泥。但电石渣内的含水量将导致水泥原料中含水量增加,黏度增大,其输送、储存、准确配料和机械脱水难度增大。因此,考虑将电石渣干燥到含水量低于l%后,再采用空气密闭输送。而干燥后的电石渣颗粒大小不一,造成后续电石渣的综合处理利用不变,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能够在电石渣综合处理利用技术中实现粗细电石渣有效分离的设备,以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在电石渣综合处理利用技术中实现粗细电石渣有效分离的固体粉料分级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固体粉料分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导流体和碰撞斗,所述壳体下部与进料管连接,所述进料管上端插入至壳体内,所述壳体底部设置有排渣口,在所述壳体上部设置有粉料出口,所述导流体设置在进料管上方,所述碰撞斗安装在导流体上方,所述导流体与壳体内壁之间以及碰撞斗与壳体内壁之间共同形成环形的粉料上升通道,在所述壳体顶部设置有顶盖,在所述碰撞斗上端开口与顶盖之间设置有若干绕圆周排布的导流叶片,在所述碰撞斗底部设置有筒体,所述筒体与导流体外表面配合形成用于收集较粗固体粉料的空间,在所述筒体侧面设置有多扇排渣门,当排渣门打开后,筒体底部用于收集较粗固体粉料的空间与粉料上升通道连通。本技术所述的固体粉料分级器,其所述导流叶片以碰撞斗的轴向中心为中心且绕圆周均匀排布,所述导流叶片通过旋转轴转动连接在顶盖上,通过导流叶片的旋转,使气流由径向流动改为切向流动,相邻两个导流叶片之间形成粉料随气流流经的通道。本技术所述的固体粉料分级器,其所述导流体为六棱锥体结构,所述筒体为六角筒结构,所述六角筒与六棱锥体的外锥面对应配合,在所述六角筒的每个侧壁面上均设置有排渣门,当粉料积累到一定高度时,所述排渣门在粉料的重力作用下自动开启并完成排渣。本技术利用质量密度差原理对粗细电石渣进行分级,通过多次分离的共同作用,提高粉料的分离精度和分离效果,并能根据需要得到不同粒径的物料,有效实现在电石渣综合处理利用技术中粗细电石渣的分离。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为壳体,2为导流体,3为碰撞斗,4为进料管,5为排渣口,6为粉料出口,7为顶盖,8为导流叶片,9为筒体,10为排渣门,11为旋转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所示,一种固体粉料分级器,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内的导流体2和碰撞斗3,所述壳体1下部与进料管4连接,所述进料管4上端插入至壳体1内,所述壳体1底部设置有排渣口5,在所述壳体1上部设置有粉料出口6,所述导流体2设置在进料管4上方,所述碰撞斗3安装在导流体2上方,所述导流体2与壳体1内壁之间以及碰撞斗3与壳体1内壁之间共同形成环形的粉料上升通道,在所述壳体1顶部设置有顶盖7,在所述碰撞斗3上端开口与顶盖7之间设置有若干以碰撞斗3的轴向中心为中心且绕圆周均匀排布的导流叶片8,所述导流叶片8通过旋转轴11转动连接在顶盖7上,通过导流叶片8的旋转,使气流由径向流动改为切向流动,相邻两个导流叶片8之间形成粉料随气流流经的通道,圆周均布的导流叶片可调节角度,能兼顾处理量、分离效率和流动阻力等需求,简化了工艺调节;在所述碰撞斗3底部设置有筒体9,所述筒体9与导流体2外表面配合形成用于收集较粗固体粉料的空间,在所述筒体9侧面设置有多扇排渣门10,当排渣门10打开后,筒体9底部用于收集较粗固体粉料的空间与粉料上升通道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流体2为六棱锥体结构,所述筒体9为六角筒结构,所述六角筒与六棱锥体的外锥面对应配合,在所述六角筒的每个侧壁面上均设置有排渣门10,排渣门在运行时候为闭合,当粉料积累到一定高度时,所述排渣门10在粉料的重力作用下自动开启并完成排渣,避免反吹。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本技术的分级器采用下进上出的进出料方式,气流中夹带的固体粉料进入分级器后,由于空间变大,流速降缓,部分直径大的粗粉料与棱椎体碰撞,直接落下,进入排渣腔;气流夹带其他粉料在棱椎体的导向作用下,沿着壳体内壁和碰撞斗之间的环隙向上流动。由于流向发生改变,较重的粉料会在运动过程中与壁面及碰撞斗发生碰撞或摩擦,速度降低,而沿着壳体内壁面落下。气体中夹带的粗粉料经过多次碰撞,被分离下来,分离效率较稳定,可承受的流量范围大,可以减少管线调节。在这个阶段中,气流多次改变流向,在粉料密度和流场的边缘效应下,粗粉料在这个阶段受流速影响基本都被分离下来。当气流夹带较细粉料流经导流叶片时,气流由径向流动改为切向流动,部分粉料与导流叶片撞击和摩擦,沿着碰撞斗内壁面落下,气流夹带的粉料在碰撞斗内作圆周流动,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较细粉料被进一步分离下来,并沿着碰撞斗内壁落下。当进入设备的气流量较大时,导流叶片与碰撞斗上端开口的圆周切向角度可以微调变大,此时相邻导流叶片之间的流道变宽,流体阻力变小;当进入设备的气流量较小时,导流叶片与碰撞斗上端开口的圆周切向角度可以微调变小,此时导流叶片之间的流道变窄,切向流速增加,粉料的离心力变大,分离效率较高。因此,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通过调整风速和导流叶片角度得到合适的粉料粒度。沿着碰撞斗内壁落下的较细粉料进入六角筒后,棱锥体的锥面无法留存粉料,在重力作用下沿锥面向下,六角筒的每个壁面上设有排渣门,当粉料累积到一定高度时,排渣门在粉料的重力作用下自动开启,完成一次排渣并再次快速闭合,实现完全闭风。其中,排渣门的结构设计非常重要,如果排渣门过重,粉料堆积过高但无法排出,如果设置过轻,排渣门容易被吹开,影响碰撞斗内部的分离效果。在排灰渣的过程中,较细粉料可能被气流向上卷扬,进入导向叶片进行二次分离。这样,在多次分离的共同作用下,大大提高了粉料的分离精度和分离效果。通过调节导向叶片角度,用户可根据需要得到不同粒径的物料。此外,根据需要,分级器可以串联或并联使用,得到合适的处理速度和分离效率。本技术的固体粉料分级器最大特点是只对物料进行风选而不进行风送,与其它类型的分级器相比,由于降低了风速,且不进行远距离输送,可最大限度减少干电石渣在分选过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固体粉料分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内的导流体(2)和碰撞斗(3),所述壳体(1)下部与进料管(4)连接,所述进料管(4)上端插入至壳体(1)内,所述壳体(1)底部设置有排渣口(5),在所述壳体(1)上部设置有粉料出口(6),所述导流体(2)设置在进料管(4)上方,所述碰撞斗(3)安装在导流体(2)上方,所述导流体(2)与壳体(1)内壁之间以及碰撞斗(3)与壳体(1)内壁之间共同形成环形的粉料上升通道,在所述壳体(1)顶部设置有顶盖(7),在所述碰撞斗(3)上端开口与顶盖(7)之间设置有若干绕圆周排布的导流叶片(8),在所述碰撞斗(3)底部设置有筒体(9),所述筒体(9)与导流体(2)外表面配合形成用于收集较粗固体粉料的空间,在所述筒体(9)侧面设置有多扇排渣门(10),当排渣门(10)打开后,筒体(9)底部用于收集较粗固体粉料的空间与粉料上升通道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固体粉料分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内的导流体(2)和碰撞斗(3),所述壳体(1)下部与进料管(4)连接,所述进料管(4)上端插入至壳体(1)内,所述壳体(1)底部设置有排渣口(5),在所述壳体(1)上部设置有粉料出口(6),所述导流体(2)设置在进料管(4)上方,所述碰撞斗(3)安装在导流体(2)上方,所述导流体(2)与壳体(1)内壁之间以及碰撞斗(3)与壳体(1)内壁之间共同形成环形的粉料上升通道,在所述壳体(1)顶部设置有顶盖(7),在所述碰撞斗(3)上端开口与顶盖(7)之间设置有若干绕圆周排布的导流叶片(8),在所述碰撞斗(3)底部设置有筒体(9),所述筒体(9)与导流体(2)外表面配合形成用于收集较粗固体粉料的空间,在所述筒体(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魁黄泽茂周永华赵雯婷梁建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