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建筑房梁支撑钢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93866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5 06: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震建筑房梁支撑钢框架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框架、第二支撑框架和调节机构,所述第一支撑框架包括有四根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二支撑框架包括有四根第二支撑柱,四根所述第二支撑柱上方通过插接杆分别与四根第一支撑柱的调节滑槽滑动插接,所述调节机构设有两个,且均包括有双向丝杆,所述双向丝杆前后两端通过转盘分别与前后分布的两根所述插接杆中段位置转动插接,所述双向丝杆的通过螺纹转动套接有分布在辅助转动套筒的前后两侧的第一移动套筒和第二移动套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便于对整体框架进行小范围高度的调整,便于矫正支撑梁的位置关系,以此进行协调整体的受力性能,简单实用。

A Steel Frame Structure Supported by Beams in Seismic Building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震建筑房梁支撑钢框架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钢相关
,具体为一种抗震建筑房梁支撑钢框架结构。
技术介绍
支撑钢框架结构是高层建筑,特别是地震区高层建筑一种经济有效的结构类型。支撑钢框架结构由于较好地协调了框架和支撑的受力性能,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较大的抗侧刚度,因而在高层钢结构建筑中较为常用。主要有中心支撑、偏心支撑及消能支撑等构造形式。现有的支撑钢框架结构的框架梁柱与支撑梁焊接,这样不便于矫正支撑梁的位置关系,难以进行协调整体的受力性能,所以这里设计生产了一种抗震建筑房梁支撑钢框架结构,以便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震建筑房梁支撑钢框架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震建筑房梁支撑钢框架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框架、第二支撑框架和调节机构,所述第一支撑框架包括有四根第一支撑柱,且四根第一支撑柱呈矩形分布,相邻前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柱顶端之间固定焊接有第一加强杆,相邻左右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柱顶端之间铰接有活动杆,四根所述第一支撑柱的底端面中心均同体向上设有调节滑槽,所述第二支撑框架包括有四根第二支撑柱,且四根第二支撑柱呈矩形分布,相邻所述第二支撑柱底端侧壁之间固定焊接有第二加强杆,四根所述第二支撑柱的顶端面中心均同体向上延伸有插接杆,四根所述第二支撑柱上方通过插接杆分别与四根第一支撑柱的调节滑槽滑动插接,所述调节机构设有两个,且均包括有双向丝杆,所述双向丝杆的两端均转动设有转盘,所述双向丝杆前后两端通过转盘分别与前后分布的两根所述插接杆中段位置转动插接,所述双向丝杆的中段位置固定套接有辅助转动套筒,所述双向丝杆的通过螺纹转动套接有分布在辅助转动套筒的前后两侧的第一移动套筒和第二移动套筒,所述第一移动套筒的外壁后侧上下均铰接有以双向丝杆为对称中心的第一调节杆,两根所述第一调节杆远离第一移动套筒的一端分别与后侧所述第一支撑柱底端侧壁和后侧所述第二支撑柱的顶端侧壁铰接,所述第二移动套筒的外壁后侧上下均铰接有以双向丝杆为对称中心的第二调节杆,两根所述第二调节杆远离第二移动套筒的一端分别与前侧所述第一支撑柱底端侧壁和前侧所述第二支撑柱的顶端侧壁铰接。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框架、第二支撑框架和调节机构均采用Q275建筑工程钢。优选的,所述第一加强杆、活动杆和第二加强杆等长。优选的,四根所述第一支撑柱的顶端面均固定设有支撑顶盘。优选的,四根所述第二支撑柱的底端面均固定设有支撑底盘。优选的,所述辅助转动套筒的外壁以丝杆为对称中心对称设有两个把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人力同时转动两个调节机构的辅助转动套筒,即带动双向丝杆同步转动,使得双向丝杆的双向螺纹分别带动第一移动套筒和第二移动套筒转动,使其第一移动套筒和第二移动套筒分别向前侧和后侧移动,上下对称的第一调节杆与上下对称的第二调节杆分别同时撑开,即可分别将前侧第一支撑柱与后侧第一支撑柱同时向上顶起,即可将第一支撑框架向上顶起,即可实现对整体框架进行小范围的高度调整,便于矫正支撑梁的位置关系,以此进行协调整体的受力性能,简单实用。2.本技术,通过设置支撑顶盘,便于辅助支撑来自于上方墙体的压力,通过设置支撑底盘,便于进行辅助支撑使得第二支撑框架稳定在地面上,扩大了支撑面,以防出现侧滑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调节机构右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支撑柱与第二支撑柱连接结构局部剖视图。图中:1、第一支撑框架;11、第一加强杆;12、支撑顶盘;13、第一支撑柱;131、调节滑槽;14、活动杆;2、第二支撑框架;21、插接杆;22、第二支撑柱;23、支撑底盘;24、第二加强杆;3、调节机构;31、第二调节杆;32、双向丝杆;321、转盘;33、第二移动套筒;34、第一移动套筒;35、第一调节杆;36、辅助转动套筒;361、把手。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使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抗震建筑房梁支撑钢框架结构。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抗震建筑房梁支撑钢框架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框架1、第二支撑框架2和调节机构3,第一支撑框架1包括有四根第一支撑柱13,且四根第一支撑柱13呈矩形分布,相邻前后两个第一支撑柱13顶端之间固定焊接有第一加强杆11,相邻左右两个第一支撑柱13顶端之间铰接有活动杆14,四根第一支撑柱13的底端面中心均同体向上设有调节滑槽131,第二支撑框架2包括有四根第二支撑柱22,且四根第二支撑柱22呈矩形分布,相邻第二支撑柱22底端侧壁之间固定焊接有第二加强杆24,四根第二支撑柱22的顶端面中心均同体向上延伸有插接杆21,四根第二支撑柱22上方通过插接杆21分别与四根第一支撑柱13的调节滑槽131滑动插接,调节机构3设有两个,且均包括有双向丝杆32,双向丝杆32的两端均转动设有转盘321,双向丝杆32前后两端通过转盘321分别与前后分布的两根插接杆21中段位置转动插接,双向丝杆32的中段位置固定套接有辅助转动套筒36,双向丝杆32的通过螺纹转动套接有分布在辅助转动套筒36的前后两侧的第一移动套筒34和第二移动套筒33,第一移动套筒34的外壁后侧上下均铰接有以双向丝杆32为对称中心的第一调节杆35,两根第一调节杆35远离第一移动套筒34的一端分别与后侧第一支撑柱13底端侧壁和后侧第二支撑柱22的顶端侧壁铰接,第二移动套筒33的外壁后侧上下均铰接有以双向丝杆32为对称中心的第二调节杆31,两根第二调节杆31远离第二移动套筒33的一端分别与前侧第一支撑柱13底端侧壁和前侧第二支撑柱22的顶端侧壁铰接。本实施例中,这里第一加强杆11、活动杆14与第二加强杆24的长度均可根据施工需求进行加长或者减短,四根第一支撑柱13、四根插接杆21以及四根第二支撑柱22的高度可根据施工需求进行加长或者减小,使用时,将整体置于施工现场待支撑房梁位置,通过人力同时转动两个调节机构3的辅助转动套筒36,即带动双向丝杆32同步转动,使得双向丝杆32的双向螺纹分别带动前后两侧的第一移动套筒34和第二移动套筒33转动,使其第一移动套筒34和第二移动套筒33分别向前侧和后侧移动,上下对称的第一调节杆35与上下对称的第二调节杆31分别同时撑开,即可分别将前侧第一支撑柱13与后侧第一支撑柱13同时向上顶起,即可将第一支撑框架1向上顶起,改变了传统采用焊接方式设置的支撑框架,这里可通过将第一支撑框架1顶起,来改变力的着力点,便于协调整体的受力性能,另外,在左右两个调节机构3同时调节时,由于采用手动调节,调节速度有偏差,会导致第一支撑框架1难以保持水平,这里通过设置分别与相邻左右两个第一支撑柱13顶端之间铰接的活动杆14,来补偿调节时高度差,最终可通过借助水平测量工具来使得第一支撑框架1左右两侧处于同一水平位置,满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震建筑房梁支撑钢框架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框架(1)、第二支撑框架(2)和调节机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1)包括有四根第一支撑柱(13),且四根第一支撑柱(13)呈矩形分布,相邻前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柱(13)顶端之间固定焊接有第一加强杆(11),相邻左右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柱(13)顶端之间铰接有活动杆(14),四根所述第一支撑柱(13)的底端面中心均同体向上设有调节滑槽(131),所述第二支撑框架(2)包括有四根第二支撑柱(22),且四根第二支撑柱(22)呈矩形分布,相邻所述第二支撑柱(22)底端侧壁之间固定焊接有第二加强杆(24),四根所述第二支撑柱(22)的顶端面中心均同体向上延伸有插接杆(21),四根所述第二支撑柱(22)上方通过插接杆(21)分别与四根第一支撑柱(13)的调节滑槽(131)滑动插接,所述调节机构(3)设有两个,且均包括有双向丝杆(32),所述双向丝杆(32)的两端均转动设有转盘(321),所述双向丝杆(32)前后两端通过转盘(321)分别与前后分布的两根所述插接杆(21)中段位置转动插接,所述双向丝杆(32)的中段位置固定套接有辅助转动套筒(36),所述双向丝杆(32)的通过螺纹转动套接有分布在辅助转动套筒(36)的前后两侧的第一移动套筒(34)和第二移动套筒(33),所述第一移动套筒(34)的外壁后侧上下均铰接有以双向丝杆(32)为对称中心的第一调节杆(35),两根所述第一调节杆(35)远离第一移动套筒(34)的一端分别与后侧所述第一支撑柱(13)底端侧壁和后侧所述第二支撑柱(22)的顶端侧壁铰接,所述第二移动套筒(33)的外壁后侧上下均铰接有以双向丝杆(32)为对称中心的第二调节杆(31),两根所述第二调节杆(31)远离第二移动套筒(33)的一端分别与前侧所述第一支撑柱(13)底端侧壁和前侧所述第二支撑柱(22)的顶端侧壁铰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震建筑房梁支撑钢框架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框架(1)、第二支撑框架(2)和调节机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1)包括有四根第一支撑柱(13),且四根第一支撑柱(13)呈矩形分布,相邻前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柱(13)顶端之间固定焊接有第一加强杆(11),相邻左右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柱(13)顶端之间铰接有活动杆(14),四根所述第一支撑柱(13)的底端面中心均同体向上设有调节滑槽(131),所述第二支撑框架(2)包括有四根第二支撑柱(22),且四根第二支撑柱(22)呈矩形分布,相邻所述第二支撑柱(22)底端侧壁之间固定焊接有第二加强杆(24),四根所述第二支撑柱(22)的顶端面中心均同体向上延伸有插接杆(21),四根所述第二支撑柱(22)上方通过插接杆(21)分别与四根第一支撑柱(13)的调节滑槽(131)滑动插接,所述调节机构(3)设有两个,且均包括有双向丝杆(32),所述双向丝杆(32)的两端均转动设有转盘(321),所述双向丝杆(32)前后两端通过转盘(321)分别与前后分布的两根所述插接杆(21)中段位置转动插接,所述双向丝杆(32)的中段位置固定套接有辅助转动套筒(36),所述双向丝杆(32)的通过螺纹转动套接有分布在辅助转动套筒(36)的前后两侧的第一移动套筒(34)和第二移动套筒(33),所述第一移动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俊生恽杰周宝杰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天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