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电网的循环式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17367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1 14: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配电网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电网的循环式冷却装置,它包括集成箱和换热盒,集成箱通过合页活性连接有带有锁紧螺栓的门体和换热盒,集成箱设置有换热进风口和风扇,换热盒的上连接有电动通风管道阀门和半导体制冷片,集成箱内部有温湿度调控装置,其电性连接半导体制冷片和电动通风管道阀门,采用半导体制冷片进行制冷,通过风扇将集成箱内的空气吸进换热箱内与半导体制冷片的低温端接触进行冷却降温,再将冷却后的空气加压送入集成箱内与内部的设备接触进行冷却,温湿度调控装置对集成箱内部进行监测并控制半导体制冷片的运行和电动通风管道阀门的启闭;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结构合理、散热效果好、维护成本低的优点。

A Circulating Cooling Device Applied to Power Gri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电网的循环式冷却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配电网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电网的循环式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现在科技的发展,电力能源的需求与地位与日俱增,且遍布与各行各业的各个角落,这就对配电网的架设安装与传输提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配电网络的架设具有距离大,传输电力能源巨大的各种特点,因此,为了便于对配电网的监测和控制,现在的配电网中每隔一定的距离会设置有自动化控制站,从而提高对电网的监测的实时性和准确性,然而,自动化设备在正常工作的时候,由于对电力的消耗,会产生热量,随着时间的积累,以及自动化设备运行负荷的增大,自动化设备自身所产生的热量也会随之增加,为了避免自动化设备因温度高而影响使用,传统的散热方法为在自动化设备集成箱上安装散热风扇来排出内部的热量,这种散热方式的散热效率低,且在自动化设备高负荷使用时短时产生大量热的过程中出现散热不及时,影响使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散热效果好、维护成本低的一种应用于电网的循环式冷却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应用于电网的循环式冷却装置,它包括集成箱和换热盒,所述的集成箱通过合页活性连接有门体,所述的门体上连接有锁紧螺栓,所述的集成箱一侧连接有换热盒,所述的换热盒与集成箱连接处设置有换热进风口,所述的换热进风口的上侧连接有风扇,所述的换热盒的上侧连接有电动通风管道阀门,所述的换热盒的另一侧连接有半导体制冷片,所述的集成箱内部连接有温湿度调控装置,所述温湿度调控装置电性连接半导体制冷片,所述的温湿度调控装置电性连接电动通风管道阀门。所述的门体上连接有密封胶条,当门体与集成箱闭合时,在密封胶条的密封作用下,使集成箱内部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避免空气中的灰尘进入污染到内部的设备,同时也减少冷却后的冷风从缝隙中流逝,造成浪费,封闭后更加能够节约能源,减少损耗。所述的半导体制冷片与换热盒之间填充有环氧树脂,利用环氧树脂在半导体制冷片与换热盒之间的空隙处形成密封作用,同时利用环氧树脂的粘性和牢固性将半导体制冷片进行固定。所述的半导体制冷片的数量不少于一个,设置不少于一个半导体制冷片增加冷却效果,同时能够按需决定投入工作的个数,更加的合理。所述的换热盒与集成箱的连接方式为焊接,使连接更加的牢固。所述的半导体制冷片的型号为TEC1-12740,所述的温湿度调控装置的型号为TH11O。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采用半导体制冷片进行制冷,并通过风扇将集成箱内的空气吸进换热箱内与半导体制冷片的低温端接触进行冷却降温,并通过风扇将冷却后的空气加压送入集成箱内与内部的设备接触,对运行的设备进行冷却处理,集成箱内部的温湿度调控装置对集成箱内部进行监测并控制半导体制冷片的运行和电动通风管道阀门的启闭;在具体的使用中,集成箱的一侧连接换热箱,换热箱上连接半导体制冷片,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端处于换热盒的内侧,发热端处于换热盒的外侧,并通过自然风换其他可行性方式对发热端进行降温,以保证半导体制冷片的正常工作,在换热盒的上端还连接有用于与外部空气连接的电动通风管道阀门,在换热盒与集成箱的接触处开设有换热进风口,上侧安装有风扇,在工作时,风扇运转,将换热盒内空气吸出,同时将集成箱内的空气通过换热进风口吸入换热盒内,吸入换热盒内的空气在换热盒内与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端接触达到冷却降温成冷空气,冷空气经风扇进入集成箱内与设备进行接触,从而达到冷却设备的作用,通过冷空气接触设备使得冷却效率极大提高,重复以上步骤,达到连续工作制冷的目的,为了避免集成箱内部由于温度过低造成凝水潮湿以及节约能源的目地,自集成箱的内部布置有温湿度调控装置,当检测到集成箱内部的湿度严重时,控制连接的电动通风管道阀门打开和关闭,进入新鲜的空气达到除湿的目的,当温度不在设定的范围值只能时控制半导体制冷片的工作达到调节温度的目的,自动调节降低了维护的成本,进一步的,为了避免能源的浪费,在门体上与集成箱接触位置连接有密封胶条,更进一步的为了更好的调节温度,节约能源,半导体制冷片设置的数量不少于一个;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合理、散热效果好、维护成本低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应用于电网的循环式冷却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处的剖视图。图3为图2的B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内侧结构示意图。图中:1、集成箱2、门体3、合页4、锁紧螺栓5、换热盒6、半导体制冷片7、电动通风管道阀门8、温湿度调控装置9、换热进风口10、风扇11、环氧树脂12、密封胶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如图1-3所示,一种应用于电网的循环式冷却装置,它包括集成箱1和换热盒5,所述的集成箱1通过合页3活性连接有门体2,所述的门体2上连接有锁紧螺栓4,所述的集成箱1一侧连接有换热盒5,所述的换热盒5与集成箱1连接处设置有换热进风口9,所述的换热进风口9的上侧连接有风扇10,所述的换热盒5的上侧连接有电动通风管道阀门7,所述的换热盒5的另一侧连接有半导体制冷片6,所述的集成箱1内部连接有温湿度调控装置8,所述温湿度调控装置8电性连接半导体制冷片6,所述的温湿度调控装置8电性连接电动通风管道阀门7。本专利技术采用半导体制冷片6进行制冷,并通过风扇10将集成箱1内的空气吸进换热箱内与半导体制冷片6的低温端接触进行冷却降温,并通过风扇10将冷却后的空气加压送入集成箱1内与内部的设备接触,对运行的设备进行冷却处理,集成箱1内部的温湿度调控装置8对集成箱1内部进行监测并控制半导体制冷片6的运行和电动通风管道阀门7的启闭;在具体的使用中,集成箱1的一侧连接换热箱,换热箱上连接半导体制冷片6,半导体制冷片6的制冷端处于换热盒5的内侧,发热端处于换热盒5的外侧,并通过自然风换其他可行性方式对发热端进行降温,以保证半导体制冷片6的正常工作,在换热盒5的上端还连接有用于与外部空气连接的电动通风管道阀门7,在换热盒5与集成箱1的接触处开设有换热进风口9,上侧安装有风扇10,在工作时,风扇10运转,将换热盒5内空气吸出,同时将集成箱1内的空气通过换热进风口9吸入换热盒5内,吸入换热盒5内的空气在换热盒5内与半导体制冷片6的制冷端接触达到冷却降温成冷空气,冷空气经风扇10进入集成箱1内与设备进行接触,从而达到冷却设备的作用,通过冷空气接触设备使得冷却效率极大提高,重复以上步骤,达到连续工作制冷的目的,为了避免集成箱1内部由于温度过低造成凝水潮湿以及节约能源的目地,自集成箱1的内部布置有温湿度调控装置8,当检测到集成箱1内部的湿度严重时,控制连接的电动通风管道阀门7打开和关闭,进入新鲜的空气达到除湿的目的,当温度不在设定的范围值只能时控制半导体制冷片6的工作达到调节温度的目的,自动调节降低了维护的成本;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合理、散热效果好、维护成本低的优点。实施例2如图1-4所示,一种应用于电网的循环式冷却装置,它包括集成箱1和换热盒5,所述的集成箱1通过合页3活性连接有门体2,所述的门体2上连接有锁紧螺栓4,所述的集成箱1一侧连接有换热盒5,所述的换热盒5与集成箱1连接处设置有换热进风口9,所述的换热进风口9的上侧连接有风扇10,所述的换热盒5的上侧连接有电动通风管道阀门7,所述的换热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电网的循环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集成箱和换热盒,所述的集成箱通过合页活性连接有门体,所述的门体上连接有锁紧螺栓,所述的集成箱一侧连接有换热盒,所述的换热盒与集成箱连接处设置有换热进风口,所述的换热进风口的上侧连接有风扇,所述的换热盒的上侧连接有电动通风管道阀门,所述的换热盒的另一侧连接有半导体制冷片,所述的集成箱内部连接有温湿度调控装置,所述温湿度调控装置电性连接半导体制冷片,所述的温湿度调控装置电性连接电动通风管道阀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电网的循环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集成箱和换热盒,所述的集成箱通过合页活性连接有门体,所述的门体上连接有锁紧螺栓,所述的集成箱一侧连接有换热盒,所述的换热盒与集成箱连接处设置有换热进风口,所述的换热进风口的上侧连接有风扇,所述的换热盒的上侧连接有电动通风管道阀门,所述的换热盒的另一侧连接有半导体制冷片,所述的集成箱内部连接有温湿度调控装置,所述温湿度调控装置电性连接半导体制冷片,所述的温湿度调控装置电性连接电动通风管道阀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网的循环式冷却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戚刚马广原王凯丽白果许振华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西平县供电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