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6487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1 09: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基板、晶体管元件、第一绝缘层、共同电极、第二绝缘层、第一像素电极以及第二像素电极。扫描线位于基板上。晶体管元件位于基板上,并由扫描线所控制。第一绝缘层位于基板上。共同电极位于第一绝缘层上,且共同电极具有一第一通孔。第二绝缘层覆盖共同电极与部分的第一通孔。第一像素电极位于第二绝缘层上,且第一像素电极通过第一通孔且电连接于晶体管元件。第二像素电极位于第二绝缘层上,且第二像素电极相邻第一像素电极。扫描线与第二像素电极至少部分重叠,扫描线与第一像素电极不重叠。

Display pa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面板本申请是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申请号:201510074956.0,申请日:2015年02月12日,专利技术名称:显示面板)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且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高分辨率的显示面板。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已被广泛地应用在各式电子产品,如手机、笔记型电脑(notebook)及平板电脑(TabletPC)等,而且随着大尺寸平面显示器市场的快速发展,具有轻量化与薄型化特性的液晶显示器更是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进而逐渐取代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成为市场主流。并且,具有高分辨率的液晶显示器已经成为目前既定的趋势。然而,基于高分辨率所引入的新技术,也容易伴随衍生新的问题,而影响显示品质的问题。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具有良好显示品质且具有高分辨率的液晶显示面板,为相关业者努力的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实施例中,第二像素电极相邻第一像素电极、且第二像素电极重叠共同电极的第一通孔的一部分,如此一来,可以有效缩短像素电极之间的距离,使得单位面积内可以设置较多数目的像素电极,因而可以有效提升显示面板的每英寸像素值(ppi)。为达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一晶体管元件、一第一绝缘层、一共同电极、一第二绝缘层、一第一像素电极以及一第二像素电极。扫描线位于第一基板上。晶体管元件位于第一基板上,并由扫描线所控制。第一绝缘层位于第一基板上。共同电极位于第一绝缘层上,且共同电极具有一第一通孔。第二绝缘层覆盖共同电极与部分的第一通孔。第一像素电极位于第二绝缘层上,且第一像素电极通过第一通孔且电连接于晶体管元件。第二像素电极位于第二绝缘层上,且第二像素电极相邻第一像素电极。扫描线与第二像素电极至少部分重叠,扫描线与第一像素电极不重叠。为了对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了解,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A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上视图;图1B为图1A的显示面板沿剖面线1B-1B’的剖视图;图2A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上视图;图2B为图2A的显示面板沿剖面线2B-2B’的剖视图;图3A为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上视图;图3B为图3A的显示面板沿剖面线3B-3B’的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上视图。符号说明100、200、300、400:显示面板110:第一基板120:第一绝缘层130:共同电极130a:第一通孔140:第二绝缘层140a:第二通孔150:第一像素电极160:第二像素电极160a:狭缝170:液晶层180:第二基板181、183、185、187:绝缘层189:半导体层190:第一晶体管元件191:第二晶体管元件A1:第一面积A2:第二面积BM:黑色矩阵D1:第一距离D2:第二距离D3:第三距离DL:数据线1B-1B’、2B-2B’、3B-3B’:剖面线M1:扫描线M1-1:第一扫描线M1-2:第二扫描线M2:金属层具体实施方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显示面板。实施例中,第二像素电极相邻第一像素电极、且第二像素电极重叠共同电极的第一通孔的一部分,如此一来,可以有效缩短像素电极之间的距离,使得单位面积内可以设置较多数目的像素电极,因而可以有效提升显示面板的每英寸像素值(ppi)。然而,实施例仅用以作为范例说明,并不会限缩本专利技术欲保护的范围。此外,实施例中的附图省略部分要的元件,以清楚显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点。图1A绘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的上视图。图1B绘示图1A的显示面板100沿剖面线1B-1B’的剖视图。如图1A~图1B所示,显示面板100包括一第一基板110、一第一绝缘层120、一共同电极130、一第二绝缘层140、一第一像素电极150以及一第二像素电极160。第一绝缘层120位于第一基板110上。共同电极130位于第一绝缘层120上,且共同电极130具有一第一通孔130a。第二绝缘层140覆盖共同电极130与部分的第一通孔130a。第一像素电极150位于第二绝缘层140上,且第一像素电极150通过第一通孔130a。第二像素电极160位于第二绝缘层140上,且第二像素电极160相邻第一像素电极150。第二像素电极160重叠第一通孔130a的一部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第二像素电极160相邻第一像素电极150、且第二像素电极160重叠第一通孔130a的一部分,如此一来,可以有效缩短像素电极之间的距离,使得单位面积内可以设置较多数目的像素电极,也就是可以设置较多的像素单元,因而可以有效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每英寸像素值(ppi)。实施例中,共同电极130全面性地覆盖一个像素单元中的第一绝缘层120以下的结构,仅以第一通孔130a暴露出共同电极130之下的结构。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0例如是玻璃基板或塑胶基板,第一绝缘层120例如包括有机绝缘材料。共同电极130、第一像素电极150及第二像素电极160的材质例如可分别包括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是铟锡氧化物(ITO)。实施例中,如图1A~图1B所示,第一像素电极150与第二像素电极160相隔一第一距离D1,第二像素电极160向第一通孔130a内延伸一第二距离D2,第一距离D1例如是大于第二距离D2。由于现今显示面板的每英寸像素值(ppi)渐趋提高的趋势,使得像素单元的尺寸减小,像素电极与共同电极彼此重叠的面积也减少,因而可能产生存储电容减小的疑虑。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如图1B所示,第二像素电极160向第一通孔130a内延伸一第二距离D2,换言之,第二像素电极160完全覆盖共同电极130。再者,如图1B所示,第一像素电极150也完全覆盖共同电极13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像素电极150/第二像素电极160和共同电极130的设计,可以使得共同电极130与第一像素电极150/第二像素电极160重叠的面积极大化并夹有第二绝缘层140于其中,如此一来,可以有效提高像素电极与共同电极重叠的面积,进而可以达到提高显示面板的每英寸像素值(ppi)同时也有效提高存储电容。再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第二像素电极160向第一通孔130a内延伸一第二距离D2,也就是说,第二像素电极160延伸并超过共同电极130而覆盖一部分的第一通孔130a,可以有效防止因为制作工艺的误差造成第二像素电极160相对于共同电极130的位置的偏移。换言之,第二像素电极160延伸并超过共同电极130的边缘可以提供制作工艺上的缓冲,使得最终完成的产品可以具有共同电极130与第一像素电极150/第二像素电极160的重叠面积极大化的结构。实施例中,第一距离D1例如是2.0~5.0微米(μm),第二距离例如是0.1~1.0微米。如图1A所示,实施例中,第二像素电极160可具有至少一狭缝160a,狭缝160a与第一通孔130a相隔一第三距离D3,第三距离D3例如是大于第二距离D2。实施例中,第三距离D3例如是2.0~5.0微米。如图1A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像素电极150与第一通孔130a重叠的一第一面积A1例如是大于第二像素电极160与第一通孔130a重叠的一第二面积A2。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可包括一扫描线M1。如图1A~图1B所示,本实施例中,扫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基板;扫描线,位于该第一基板上;晶体管元件,位于该第一基板上,并由该扫描线所控制;第一绝缘层,位于该第一基板上;共同电极,位于该第一绝缘层上,具有第一通孔;第二绝缘层,覆盖该共同电极与部分的该第一通孔;第一像素电极,位于该第二绝缘层上,该第一像素电极通过该第一通孔且电连接于该晶体管元件;第二像素电极,位于该第二绝缘层上,该第二像素电极相邻该第一像素电极;其中,该扫描线与该第二像素电极至少部分重叠,该扫描线与该第一像素电极不重叠。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基板;扫描线,位于该第一基板上;晶体管元件,位于该第一基板上,并由该扫描线所控制;第一绝缘层,位于该第一基板上;共同电极,位于该第一绝缘层上,具有第一通孔;第二绝缘层,覆盖该共同电极与部分的该第一通孔;第一像素电极,位于该第二绝缘层上,该第一像素电极通过该第一通孔且电连接于该晶体管元件;第二像素电极,位于该第二绝缘层上,该第二像素电极相邻该第一像素电极;其中,该扫描线与该第二像素电极至少部分重叠,该扫描线与该第一像素电极不重叠。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该第一像素电极具有狭缝,该狭缝与该第一通孔重叠。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该狭缝至该第一通孔的一侧的距离小于该第一像素电极至相对于该第一通孔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崇纹李淂裕黄建达
申请(专利权)人: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