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等间距的缠绕管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63910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1 09:23
一种不等间距的缠绕管式换热器,包括有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多根换热管以及第一、第二管板,各换热管的两端分别限位在第一、二管板上,且位于第一、二管板之间的换热管沿壳体的轴向螺旋盘绕在中心筒外而形成内外间隔套置的多层螺旋管,相邻层螺旋管之间设置有定位该层换热管的垫条,壳体内沿轴向依次形成有对应壳程流体的气相区域、气液相区域和液相区域,其特征在于:位于气相区域的垫条的厚度要小于位于液相区域的垫条的厚度,且位于气液相区域的垫条的厚度设计成从气相区域向液相区域逐渐增厚的结构。采用上述结构后,可以使流体在同一层的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流动状态,可进一步优化缠绕管式换热器的热力性能,满足不同装置对换热器的使用要求。

A Winding Tube Heat Exchanger with Unequal Spac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不等间距的缠绕管式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换热器,具体指一种缠绕管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缠绕管式换热器因其高效、节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化肥装置、炼油厂精制装置等大中型、中高压等换热设备中,该缠绕管式换热器包括有壳体、中心筒、多根换热管和位于中心筒两端的第一、第二管板,各换热管的两端限位在所述第一、二管板上,且位于第一、二管板之间的换热管按一定缠绕角度层层缠绕在中心筒之外而形成内外间隔套置的多层螺旋管,相邻层螺旋管之间设置有轴向铺设的垫条,即相应层的换热管通过垫条上的凹槽进行定位,然后在所需部位处再用管箍进行卡牢,最后将管箍的两侧端部焊接固定在垫条上。使用时,上述缠绕式换热管和壳体内分别通入不同温度的流体,两者在相对流动过程中进行热传递来实现相互换热的目的。如重整装置中,冷流为原料油和循环氢的混合物,与热流反应产物换热后,冷流将最初的液相石脑油转变成全部气相;而热流反应产物经换热后,由最初的气相变成气液相,再经过冷却器冷却并使其中油品冷凝后进入产品分离罐。分离罐顶出来的含氢气体,一部分作为循环氢,用压缩机压缩后再一次与原料混合,构成一个临氢的循环系统。由此可看到,低压、高温是有利于整个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不等间距的缠绕管式换热器,包括有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多根换热管以及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各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限位在第一、二管板上,且位于所述第一、二管板之间的换热管沿壳体的轴向螺旋盘绕在中心筒外而形成内外间隔套置的多层螺旋管,相邻层螺旋管之间设置有定位该层换热管的垫条,所述壳体内沿轴向依次形成有对应壳程流体的气相区域、气液相区域和液相区域,其特征在于:位于气相区域的所述垫条的厚度要小于位于液相区域的垫条的厚度,且位于气液相区域的所述垫条的厚度设计成从气相区域向液相区域逐渐增厚的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不等间距的缠绕管式换热器,包括有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多根换热管以及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各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限位在第一、二管板上,且位于所述第一、二管板之间的换热管沿壳体的轴向螺旋盘绕在中心筒外而形成内外间隔套置的多层螺旋管,相邻层螺旋管之间设置有定位该层换热管的垫条,所述壳体内沿轴向依次形成有对应壳程流体的气相区域、气液相区域和液相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宇张贤安王健良胡兴苗周奎儿任红亮汪青陶江马慧丽虞世君
申请(专利权)人:镇海石化建安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