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柔性变形气囊的涵道主动流动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15000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1 04: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柔性变形气囊的涵道主动流动控制装置,包括气缸、齿轮、舵机、中央处理器、两个柔性变形气囊和两根导气道;两个柔性变形气囊分别对称固定在涵道唇口位置的内壁面上,气缸、齿轮、舵机、中央处理器和两根导气道均设置在涵道壁面内;气缸通过导气管道与柔性变形气囊连通,气缸带有活塞和活塞杆,通过活塞的往复运动使空气压缩和膨胀,实现对柔性变形气囊的充气和放气;活塞杆外壁上刻有齿条,舵机的输出轴上固连齿轮,齿轮与活塞杆啮合,中央处理器通过数据传输线与舵机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柔性变形气囊的充放气来改变涵道唇口的气动外形,进而抑制涵道唇口附近的流动分离。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响应快和变形能力强等优点,可有效改善涵道流场环境,抑制其失速现象,并提升其气动性能。

A Kind of Culvert Dynamic Flow Control Device Based on Flexible Deformation Ba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柔性变形气囊的涵道主动流动控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主动流动控制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柔性变形气囊的涵道主动流动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当今时代,涵道无人机因其小尺寸、低噪声、高机动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救援勘探及军事侦察等领域。相关实验及数值仿真的结果表明,在一定攻角下,涵道无人机以一定速度前飞或上升时,涵道唇口内壁处会出现流动分离现象,产生分离涡,这在增加涵道无人机阻力的同时,也会减小其升力。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可以在流动分离处附近安装流动控制结构延缓甚至消除分离现象。通过舵机带动气缸内活塞对气缸内气体进行压缩,从而对柔性变形气囊进行充气,使涵道唇口曲率变大,厚度增加。涵道唇口周围气流能更好的附着在涵道表面,极大地减少了由于流动分离造成的流动损失。Kondor设计了一种基于射流的涵道流动控制装置,其需要额外气源且射流能量限制使得流动控制效果不足;Graf设计了被动式涵道流动控制装置,当偏离设计工况时无法达到最佳控制效果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柔性变形气囊的涵道主动流动控制装置,解决涵道无人机飞行时由于涵道唇口附近流动分离导致的减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柔性变形气囊的涵道主动流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缸(3)、齿轮(6)、舵机(8)、中央处理器(10)、两个柔性变形气囊(1)和两根导气道(2);两个柔性变形气囊(1)分别对称固定在涵道(11)唇口位置的内壁面上,气缸(3)、齿轮(6)、舵机(8)、中央处理器(10)和两根导气道(2)均设置在涵道(11)壁面内;气缸(3)通过导气管道(2)与柔性变形气囊(1)连通,气缸(3)带有活塞(4)和活塞杆(5),通过活塞(4)的往复运动使空气压缩和膨胀,实现对柔性变形气囊(1)的充气和放气;活塞杆(5)外壁上刻有齿条,舵机(8)的输出轴(7)上固连齿轮(6),齿轮(6)与活塞杆(5)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柔性变形气囊的涵道主动流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缸(3)、齿轮(6)、舵机(8)、中央处理器(10)、两个柔性变形气囊(1)和两根导气道(2);两个柔性变形气囊(1)分别对称固定在涵道(11)唇口位置的内壁面上,气缸(3)、齿轮(6)、舵机(8)、中央处理器(10)和两根导气道(2)均设置在涵道(11)壁面内;气缸(3)通过导气管道(2)与柔性变形气囊(1)连通,气缸(3)带有活塞(4)和活塞杆(5),通过活塞(4)的往复运动使空气压缩和膨胀,实现对柔性变形气囊(1)的充气和放气;活塞杆(5)外壁上刻有齿条,舵机(8)的输出轴(7)上固连齿轮(6),齿轮(6)与活塞杆(5)啮合,中央处理器(10)通过数据传输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红明周磊李忠新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