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位检测装置及医疗仪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143798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1 03:02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液位检测装置及一种医疗仪器,该液位检测装置包括:外壳和浮子传感器,其中,外壳设置有在使用状态下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容置腔、第一液流通道和第二液流通道,容置腔的底部具有与外部连通的液流口,第一液流通道的顶部与容置腔的顶部连通,且第一液流通道的底部与第二液流通道的底部连通,第二液流通道的顶部与外部连通;浮子传感器设置于容置腔内,包括感应件以及随容置腔内的液位而浮动的浮子;其中,容置腔沿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与容置腔除去浮子传感器之外的体积之间的比例不小于4.73×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位检测装置及医疗仪器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液位检测装置及医疗仪器。
技术介绍
在有液体耗材使用的机械装置(如医疗机械)中,由于盛放液体的容器设置于装置的内部而难以直接观察到液位的变化,因而需要设置对液位进行检测的装置,在液位低于一定高度时发出感应以进行提醒添液。现有技术中对液位进行检测的装置有浮子检测装置,而由于浮子自身重力以及体积等原因,通常容器内还有较多液体时便发出提醒,从而导致检测结果的准确率较低,不能满足使用需求。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当前的检测装置进一步利用连通器原理,使得在液位较低时,浮子仍然能够浮起,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率。然而,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在长期的研发过程中发现,当前所使用的利用连通器原理的检测装置在前一次使用结束后,会在检测装置的内部残留一部分液体,在重新向容器内添加液体时,会导致一部分气体封锁在残留的液体与重新添加的液体之间而难以排出,而易导致检测装置失效,需要重新取出排出残余液体再放进去,或者更换新的检测装置,从而为使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液位检测装置及医疗仪器,能够为操作人员使用提供便利。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液位检测装置,所述液位检测装置设置于用于盛放液体的容器中,并对所述液体的液面高度进行检测,所述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置有在使用状态下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容置腔、第一液流通道和第二液流通道,所述容置腔的底部具有与外部连通的液流口,所述第一液流通道的顶部与所述容置腔的顶部连通,且所述第一液流通道的底部与所述第二液流通道的底部连通,所述第二液流通道的顶部与外部连通;浮子传感器,所述浮子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包括感应件以及随所述容置腔内的液位而浮动的浮子;其中,所述容置腔沿所述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与所述容置腔除去所述浮子传感器之外的体积之间的比例不小于4.73×e-3mm/mm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医疗仪器包括一用于盛放液体的容器以及如上所述的液位检测装置,所述液位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容器中,所述液位检测装置的底部靠近所述容器的底部,所述液位检测装置的顶部远离所述容器的底部。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液位检测装置中,容置腔沿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与容置腔除去浮子传感器之外的体积之间的比例不小于4.73×e-3mm/mm3,该比例的设置能够使得在容器内的液体到达一定液位而重新加入液体时,容置腔内部进入的液体能够将锁在容置腔、以及第一液流通道内的空气排出以及残留在第一液流通道也第二液流通道内的液体排出,使得容置腔、第一液流通道和第二液流通道内重新充满液体而能够继续使用,无需再将液位检测装置取出重新放入,进而能够为操作人员使用提供便利。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图1是本申请液位检测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液位检测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液位检测装置一实施方式沿A-A轴向的截面示意图;图4是图3中液位检测装置一实施方式在容器中的截面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医疗仪器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本申请液位检测装置一实施方式中的液位检测装置10设置在用于盛放液体的容器20中,并用于对容器20中液体的液面高度进行检测,以在容器20中的液体的液面低于预设的液位时,发出及时添加液体的提醒。具体地,在使用状态下,液位检测装置10的底部靠近容器20的底部,液位检测装置10的顶部远离容器20的底部。本实施方式中,该液位检测装置10包括:外壳11及浮子传感器12。其中,外壳11设置有在使用状态下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容置腔111、第一液流通道112和第二液流通道113。具体地,容置腔111、第一液流通道112和第二液流通道113可以并排设置,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液流通道112和第二液流通道113围绕设置在容置腔111的外围,并通过外壳11间隔开。进一步地,容置腔111的底部具有与外部连通的液流口114,第一液流通道112的顶部与容置腔111的顶部连通,且第一液流通道112的底部与第二液流通道113的底部连通,第二液流通道113的顶部与外部连通。具体地,在一个应用场景中,第一液流通道112与容置腔111连通成倒U形设置,第一液流通道112与第二液流通道113连通成U形设置。通过上述方式,使得容置腔111、第一液流通道112和第二液流通道113之间贯通设置,并形成与外部连通的整体。其中,浮子传感器12设置于容置腔111内,具体可包括感应件121以及随容置腔111内的液位而浮动的浮子122。本实施方式中,容器20中的液位变化会影响容置腔111内的液位,从而使得浮子122发生浮动,在容器20中的液位达到一定高度时,浮子122能够触发感应件121而发出代表容器20内液位的感应信号。请进一步参阅图4,下面具体介绍一下本实施方式中液位检测装置10所涉及到的原理。在使用状态下,液位检测装置10在容器20中的放置方式如图4所示。在容器20中有较多液体而淹没液位检测装置10的顶部时,容置腔111、第一液流通道112以及第二液流通道113内均充满液体。在使用液体的过程当中,容器20中的液位逐渐下降,在容器20中的液位达到如图4中的B平面与C平面之间(包括B平面和C平面)的任一位置时,第二液流通道113内的液位与容器20中的液位保持一致,容置腔111和第一液流通道112内的液体保持动态平衡,并继续处于充满状态。在容器20以及第二液流通道113内的液位到达C平面并继续下降时,容置腔111与第一液流通道112内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容置腔111内液体通过液流口114快速流出,导致容置腔111内的液位急剧下降,从而使得浮子122随容置腔111内液位的下降而向下浮动,并与感应件121配合发出代表容器20内液位的感应信号。以上即为本实施方式中液位检测装置10进行液位检测的实现原理。需要指出的是,在容器20内的液位达到C平面并继续下降时而使得容置腔111与第一液流通道112内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并使得容置腔111内的液体通过液流口114快速流出时,会有一部分液体残留于第一液流通道112与第二液流通道113内。在操作人员接收到浮子传感器12发出的代表容器20内液位的感应信号之后会进一步向容器20内添加液体。在添加液体的过程中,容器20底部的液体通过液位检测装置10的液流口114进入容置腔111内,从而会在第一容置腔111内的液体以及第一液流通道112内的液体之间封锁一段空气而难以排出到外部,进而导致液位检测装置10失效,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位检测装置设置于用于盛放液体的容器中,并对所述液体的液面高度进行检测,所述液位检测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置有在使用状态下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容置腔、第一液流通道和第二液流通道,所述容置腔的底部具有与外部连通的液流口,所述第一液流通道的顶部与所述容置腔的顶部连通,且所述第一液流通道的底部与所述第二液流通道的底部连通,所述第二液流通道的顶部与外部连通;浮子传感器,所述浮子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其包括感应件以及随所述容置腔内的液位升降而浮动的浮子;其中,所述容置腔沿所述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与所述容置腔除去所述浮子传感器之外的体积之间的比例不小于4.73×e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位检测装置设置于用于盛放液体的容器中,并对所述液体的液面高度进行检测,所述液位检测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置有在使用状态下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容置腔、第一液流通道和第二液流通道,所述容置腔的底部具有与外部连通的液流口,所述第一液流通道的顶部与所述容置腔的顶部连通,且所述第一液流通道的底部与所述第二液流通道的底部连通,所述第二液流通道的顶部与外部连通;浮子传感器,所述浮子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其包括感应件以及随所述容置腔内的液位升降而浮动的浮子;其中,所述容置腔沿所述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与所述容置腔除去所述浮子传感器之外的体积之间的比例不小于4.73×e-3mm/mm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流通道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成倒U形设置,所述第一液流通道与所述第二液流通道连通成U形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的顶部与所述第一液流通道的顶部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液流通道的底部与所述第二液流通道的底部在同一平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流通道的顶部到所述第二液流通道的底部的距离不小于所述容置腔的顶部到所述第二液流通道的底部所在平面的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流口包括形成于所述外壳的底端上的第一液流口以及形成于所述外壳的侧壁上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侨李国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帝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