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剑鸣专利>正文

电发热薄膜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2688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8 04: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发热薄膜板结构,包括依次层叠的底隔热层、发热结构层及地板层,发热结构层包括第一绝缘层,第一绝缘层上等间距的水平设置有TCO薄膜条,相邻的TCO薄膜条藉由导电膜条电性连接,导电膜条的左、右端分别与导线电性连接,从而使得导电膜条呈并联设置,第二绝缘层覆盖于导电膜条及TCO薄膜条上并与第一绝缘层密封连接,使发热结构层形成一体式结构,第一绝缘层与底隔热层藉由第一粘合层连接呈一体,第二绝缘层与地板层藉由第二粘合层连接呈一体,从而使电发热薄膜板结构呈一体式结构,进而方便铺设;TCO薄膜条由于具有阻抗,因此通电即可产生热量,其设置均匀可靠,从而可提供安全可靠且均匀的发热效果。

Electrothermal Thin Film Plate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发热薄膜板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发热薄膜功能板,尤其涉及一种通电可发热的电发热薄膜板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以煤为主要能源作为冬季家庭取暖的方式越来越受到限制,取而代之的以集中供暖及清洁能源(如天然气、太阳能、电能等)进行冬季家庭取暖成为主流。然而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其使用受到限制。而电作为不可长期存储的能源,在冬季夜间电力往往是过剩的,会白白的浪费掉,为此国家在政策上鼓励多使用夜间低谷电,价格是白天峰电的1/2~1/3。同时国家电网营销[2015]47号《国家电网公司关于2015年深入开展电能替代工作的意见》“重点任务”中强调“努力拓宽电能替代领域”。在“居民小区、学校等领域推广碳晶、电热膜、发热电缆等采暖技术”。因此,电采暖行业即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电采暖市场也会逐步成为采暖市场主流趋势。综合上述市场前景,相关电采暖地板及系统在家庭生活将具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和潜力。结合当前市场需求,已有的电采暖地板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发热材料铺设于地板的下方,如在地板下方铺设一层电热膜;一种是将以碳素纤维为发热材料将其内置于地板中,再将发热材料与电源线连接,发热材料向外辐射热能向地面供暖,由于发热材料是直接铺设与地板之下,未与地板形成一体,需要先铺设发热地板,随后在对应铺设地板,铺设工艺复杂且繁琐;并且无法对发热材料进行有效的封装密封保护,缩短了使用周期。因此,亟需一种使用寿命长、铺设方便快捷的电发热薄膜板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铺设方便快捷的电发热薄膜板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发热薄膜板结构,其包括依次层叠的底隔热层、发热结构层及地板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结构层包括第一绝缘层及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上等间距的水平设置有TCO薄膜条,相邻的两所述TCO薄膜条之间的间隙形成热腔,相邻的两所述TCO薄膜条上均设置一导电膜条,所述导电膜条呈等间距的水平设置,相邻的两所述TCO薄膜条藉由所述导电膜条进行电性连接,所述导电膜条的左端与一第一导线电性连接,所述导电膜条的右端与一第二导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导线及所述第二导线用于与外界的电源电性连接,使所述导电膜条呈并联设置,所述第二绝缘层覆盖于所述导电膜条及所述TCO薄膜条上并与所述第一绝缘层密封连接,所述导电膜条及所述TCO薄膜条被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热腔及所述第二绝缘层绝缘封装于内,并使所述发热结构层形成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导线及所述第二导线密封的穿出所述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底隔热层之间藉由一第一粘合层连接呈一体,所述第二绝缘层与所述地板层之间藉由一第二粘合层连接呈一体,从而使所述电发热薄膜板结构呈一体式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电发热薄膜板结构,藉由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使得底隔热层、发热结构层及地板层被连接形成一体式结构,从而使得铺设方便快捷;同时,在需要提供地暖时,将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与外界电源的不同电极电性连接后,TCO薄膜条将有电流通过,由于TCO薄膜条具有阻抗,因此在电流通过这些并联设置的TCO薄膜条时,TCO薄膜条将产生热量,从而热量将通过第二绝缘层传递给地板层,进而提供地暖;由于本技术的发热结构层呈一体式结构,且底隔热层、发热结构层及地板层也藉由第一粘合层及第二粘合层连接形成整体的一体式结构,有效的对TCO薄膜条及导电膜条进行了双重保护,大大的提高了本技术的使用寿命;并且,多个本技术电发热薄膜板结构平铺于地面上时,各电发热薄膜板结构中的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采用并联的方式与外界电源电性连接即可实现整个铺设地面的均匀供暖。较佳地,本技术的的电发热薄膜板结构的地板层呈瓷砖结构、木质结构或塑胶结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电发热薄膜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发热结构层拆除第二绝缘层后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的电发热薄膜板结构,包括依次层叠的底隔热层1、发热结构层3及地板层5,底隔热层1与发热结构层3之间藉由第一粘合层2连接呈一体,发热结构层3与地板层5之间藉由第二粘合层4连接呈一体,从而使得本技术电发热薄膜板结构形成一体式结构,从而使得铺设方便快捷。继续结合图1-图3所示,具体地,本技术的发热结构层3包括第一绝缘层31及第二绝缘层32,第一绝缘层31上等间距的水平设置有TCO薄膜条33((注:TCO英文全称:transparentconductiveoxide,中文翻译:透明导电氧化物)),相邻的两TCO薄膜条33之间的间隙形成热腔34,相邻的两TCO薄膜条33上均设置一导电膜条35,该导电膜条35优先为铝材质的铝导电膜条,导电膜条35呈等间距的水平设置,相邻的两TCO薄膜条33藉由跨越该两相邻的TCO薄膜条33上的导电膜条35进行电性连接,导电膜条35的左端与一第一导线36电性连接,导电膜条35的右端与一第二导线37电性连接,第一导线36及第二导线37用于与外界的电源电性连接,导电膜条35在第一导线36及第二导线37的电性连接作用下,使得所有的导电膜条35呈并联设置,进而使得藉由导电膜条35电性连接的TCO薄膜条33也呈并联的设置,第二绝缘层32覆盖于导电膜条35及TCO薄膜条33上并与第一绝缘层密封连接,导电膜条35、热腔34及TCO薄膜条33被第一绝缘层31及第二绝缘层32绝缘封装于内,并使发热结构层3形成一体式结构,第一导线36及第二导线37密封的穿出第二绝缘层32,具体地,发热结构层3的第一绝缘层31与底隔热层1之间藉由第一粘合层2连接呈一体,发热结构层3的第二绝缘层32与地板层5之间藉第二粘合层4连接呈一体,从而使本技术的电发热薄膜板结构呈一体式结构;在需要提供地暖时,将第一导线36及第二导线37与外界电源的不同电极电性连接后,TCO薄膜条33将有电流通过,由于TCO薄膜条33具有阻抗,因此在电流通过这些并联设置的TCO薄膜条33时,TCO薄膜条33将产生热量,从而热量将通过第二绝缘层32传递给地板层5,进而提供地暖;由于本技术的发热结构层3呈一体式结构,且底隔热层1、发热结构层3及地板层5也藉由第一粘合层2及第二粘合层4连接形成整体的一体式结构,有效的对TCO薄膜条33及导电膜条35进行了双重保护,大大的提高了本技术的使用寿命;并且,多个本技术电发热薄膜板结构平铺于地面上时,各电发热薄膜板结构中的第一导线36和第二导线37采用并联的方式与外界电源电性连接即可实现整个铺设地面的均匀供暖。结合图2及图3所示,具体地,本技术的电发热薄膜板结构由于TCO薄膜条33分布均匀且占据较大面积,因此加热均匀,并且由于TCO薄膜条33被封装绝缘于第一绝缘层31及第二绝缘层32之间,因此还有效的绝缘了通电的TCO薄膜条33及保护了TCO薄膜条33,进一步的提高了安全性;再则,由于相邻的两TCO薄膜条33之间的间隙所形成的热腔34也被第一绝缘层31及第二绝缘层31所封装,即封闭,因此在TCO薄膜条33通电发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发热薄膜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的底隔热层、发热结构层及地板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结构层包括第一绝缘层及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上等间距的水平设置有TCO薄膜条,相邻的两所述TCO薄膜条之间的间隙形成热腔,相邻的两所述TCO薄膜条上均设置一导电膜条,所述导电膜条呈等间距的水平设置,相邻的两所述TCO薄膜条藉由所述导电膜条进行电性连接,所述导电膜条的左端与一第一导线电性连接,所述导电膜条的右端与一第二导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导线及所述第二导线用于与外界的电源电性连接,使所述导电膜条呈并联设置,所述第二绝缘层覆盖于所述导电膜条及所述TCO薄膜条上并与所述第一绝缘层密封连接,所述导电膜条及所述TCO薄膜条被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热腔及所述第二绝缘层绝缘封装于内,并使所述发热结构层形成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导线及所述第二导线密封的穿出所述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底隔热层之间藉由一第一粘合层连接呈一体,所述第二绝缘层与所述地板层之间藉由一第二粘合层连接呈一体,从而使所述电发热薄膜板结构呈一体式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发热薄膜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的底隔热层、发热结构层及地板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结构层包括第一绝缘层及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上等间距的水平设置有TCO薄膜条,相邻的两所述TCO薄膜条之间的间隙形成热腔,相邻的两所述TCO薄膜条上均设置一导电膜条,所述导电膜条呈等间距的水平设置,相邻的两所述TCO薄膜条藉由所述导电膜条进行电性连接,所述导电膜条的左端与一第一导线电性连接,所述导电膜条的右端与一第二导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导线及所述第二导线用于与外界的电源电性连接,使所述导电膜条呈并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继良
申请(专利权)人:黄剑鸣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香港,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