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变焦望远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1137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4 07: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动变焦望远镜头,其技术要点是,由物侧到像侧依序包含:自动变焦光学元件Tlens;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且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P1;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二透镜P2;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镜P3;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凹面且具有负折射力的第四透镜P4;像侧面近轴处为凹面且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五透镜P5;所述自动变焦光学元件Tlens的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在通电情况下实现曲率的改变,所述第三透镜P3的物面侧设有光阑。解决现有数码变焦镜头在拍摄远处物体清晰度分辨率低的问题,不但满足了高像素解析力的硬性指标要求,而且填补了手机镜头在自动变焦及望远方面的空缺,体积小,视野好,节约手机电量。

Autozoom telescope le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变焦望远镜头
本技术涉及光学成像系统,特别是一种自动变焦望远镜头,适用于作为全面屏、刘海屏的高像素手机后置镜头。
技术介绍
随着智能手机拍摄功能和拍摄模式的不断创新,人们对手机后置摄像头拍摄功能的需求已经不仅仅的局限于高像素、广角、大光圈,而是向着更新颖的方向--望远端发展。目前,由于手机尺寸所限,绝大多数手机摄像头只能实现数码变焦,而无法实现光学变焦。通过手机本身的数码变焦功能拍摄远处物体时,清晰度分辨率则大打折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解决现有数码变焦镜头在拍摄远处物体清晰度分辨率低的问题的自动变焦望远镜头,不但满足了高像素解析力的硬性指标要求,而且填补了手机镜头在自动变焦及望远方面的空缺,体积小,视野好,节约手机电量。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变焦望远镜头,其技术要点是,由物侧到像侧依序包含:自动变焦光学元件Tlens;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且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P1;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二透镜P2;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镜P3;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凹面且具有负折射力的第四透镜P4;像侧面近轴处为凹面且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五透镜P5;所述自动变焦光学元件Tlens的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在通电情况下实现曲率的改变,所述第三透镜P3的物面侧设有光阑。上述的自动变焦望远镜头,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15<IH/TTL<0.25|R|≤2.5×104|R"|<76其中,IH为总像高,TTL为自动变焦望远镜头的光学总长,R为物距无穷远时Tlens的曲率半径,R"为物距100mm时Tlens的曲率半径。上述的自动变焦望远镜头,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2<(R1+R2)/(R1-R2)<-0.11.4<(R3+R4)/(R3-R4)<2.3其中,R1、R2分别为第一透镜P1的物侧面、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3、R4分别为第五透镜P5的物侧面与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上述的自动变焦望远镜头,还满足以下条件式:0.5<Y1/IH<1.3其中,Y1为第一透镜P1的像侧面有效通光口径,IH为总像高。上述的自动变焦望远镜头,还满足以下条件式:12.5<CT1/CT2<15.80.3<CT3/CT4<0.9其中,CT1为第一透镜P1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一透镜P1和第二透镜P2在光轴上的空气间距,CT3为第四透镜P4的中心厚度,CT4为第四透镜P4和第五透镜P5在光轴上的空气间距。上述的自动变焦望远镜头,还满足以下条件式:ET1+ET2+ET3<1.2mm其中,ET1为第一透镜P1的边缘厚度,ET2为第一透镜P1到第二透镜P2的边缘空气间隔,ET3为第二透镜P2的边缘厚度。上述的自动变焦望远镜头,还满足以下条件式:0.25<f1/f<0.35-0.4<f2/f<-0.3-1.5<f4/f<-1.4其中,f1为第一透镜P1的焦距,f2为第二透镜P2的焦距,f4为第四透镜P4的焦距,f为自动变焦望远镜头的焦距。上述的自动变焦望远镜头,还满足以下条件式:FBL/TTL<0.65其中,FBL为自动变焦望远镜头的后焦,TTL为自动变焦望远镜头的光学总长。上述的自动变焦望远镜头,所述第一透镜P1、第二透镜P2、第三透镜P3、第四透镜P4和第五透镜P5均采用偶次非球面塑料镜片,非球面系数满足如下方程:Z=cy2/[1+{1-(1+k)c2y2}+1/2]+A4y4+A6y6+A8y8+A10y10+A12y12+A14y14其中,Z为非球面矢高,c为非球面近轴曲率,y为镜头口径,k为圆锥系数,A4为4次非球面系数,A6为6次非球面系数,A8为8次非球面系数,A10为10次非球面系数,A12为12次非球面系数,A14为14次非球面系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采用能够在通电情况下自动对焦的自动变焦光学元件Tlens,对其加以很小的电压可以改变镜片的曲率以此可以替代传统的马达对焦方式,与此同时,搭配五片式透镜结构的望远光学系统,填补了手机镜头在自动变焦及望远方面的空缺,解决了现有数码变焦镜头在拍摄远处物体清晰度分辨率低的问题,在物距100mm~∞范围内,通过Tlens的自动变焦,镜片曲率的改变可实现镜头的高解析力,满足了高像素解析力的硬性指标要求,有较好的望远视野,匹配高像素芯片解析力可达千万。2、采用Tlens+5片非球面塑料镜片,可以实现镜头总长不大于12mm,镜头FOV小于23°,减小镜头的整体体积,节约手机电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二维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光路图(对应实施例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望远镜头的色差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望远镜头的像散场曲特征曲线;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1望远镜头的光学畸变曲线;图6是本技术的光路图(对应实施例2);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2望远镜头的色差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2望远镜头的像散场曲特征曲线;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2望远镜头的光学畸变曲线。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参见图1、图2,该自动变焦望远镜头,由物侧到像侧依序包含:自动变焦光学元件Tlens;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且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P1;物侧面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为凹面且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二透镜P2;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且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镜P3;物侧面和像侧面近轴处均为凹面且具有负折射力的第四透镜P4;物侧面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近轴处为凹面且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五透镜P5。所述自动变焦光学元件Tlens的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在通电情况下实现曲率的改变,所述第三透镜P3的物面侧设有光阑。该自动变焦望远镜头,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15<IH/TTL<0.25|R|≤2.5×104|R"|<76-0.2<(R1+R2)/(R1-R2)<-0.11.4<(R3+R4)/(R3-R4)<2.30.5<Y1/IH<1.312.5<CT1/CT2<15.80.3<CT3/CT4<0.9ET1+ET2+ET3<1.2mm0.25<f1/f<0.35-0.4<f2/f<-0.3-1.5<f4/f<-1.4FBL/TTL<0.65其中,IH为总像高,TTL为自动变焦望远镜头的光学总长,R为物距无穷远时Tlens的曲率半径,R"为物距100mm时Tlens的曲率半径,R1、R2分别为第一透镜P1的物侧面、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3、R4分别为第五透镜P5的物侧面与像侧面的曲率半径,Y1为第一透镜P1的像侧面有效通光口径,CT1为第一透镜P1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一透镜P1和第二透镜P2在光轴上的空气间距,CT3为第四透镜P4的中心厚度,CT4为第四透镜P4和第五透镜P5在光轴上的空气间距,ET1为第一透镜P1的边缘厚度,ET2为第一透镜P1到第二透镜P2的边缘空气间隔,ET3为第二透镜P2的边缘厚度,f1为第一透镜P1的焦距,f2为第二透镜P2的焦距,f4为第四透镜P4的焦距,f为自动变焦望远镜头的焦距,FBL为自动变焦望远镜头的后焦。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变焦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由物侧到像侧依序包含:自动变焦光学元件Tlens;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且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P1;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二透镜P2;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镜P3;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凹面且具有负折射力的第四透镜P4;像侧面近轴处为凹面且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五透镜P5;所述自动变焦光学元件Tlens的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在通电情况下实现曲率的改变,所述第三透镜P3的物面侧设有光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变焦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由物侧到像侧依序包含:自动变焦光学元件Tlens;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且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P1;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二透镜P2;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镜P3;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凹面且具有负折射力的第四透镜P4;像侧面近轴处为凹面且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五透镜P5;所述自动变焦光学元件Tlens的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在通电情况下实现曲率的改变,所述第三透镜P3的物面侧设有光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焦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15<IH/TTL<0.25|R|≤2.5×104|R"|<76其中,IH为总像高,TTL为自动变焦望远镜头的光学总长,R为物距无穷远时Tlens的曲率半径,R"为物距100mm时Tlens的曲率半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焦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2<(R1+R2)/(R1-R2)<-0.11.4<(R3+R4)/(R3-R4)<2.3其中,R1、R2分别为第一透镜P1的物侧面、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3、R4分别为第五透镜P5的物侧面与像侧面的曲率半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焦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5<Y1/IH<1.3其中,Y1为第一透镜P1的像侧面有效通光口径,IH为总像高。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焦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2.5<CT1/CT2<15.70.3<CT3/CT4<0.9其中,CT1为第一透镜P1的中心厚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琪金兑映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