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梁浩睿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机器人重心平衡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0909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4 06: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机器人重心平衡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衡支撑板中部上方设置有隔断板,将平衡支撑板分为左右两部分,平衡支撑板中部有通槽,联动杆上的左支撑架穿过通槽设置在隔断板左侧,联动杆上的右支撑架穿过通槽设置在隔断板右侧,在平衡支撑板左侧受压时,左支撑架在通槽内朝隔断板方向移动,右侧支撑架与左侧支撑架移动方向相同,右侧逐渐远离隔断板,平衡支撑板右侧受压时,右侧支撑架朝向隔断板移动,左侧支撑架逐渐远离隔断板,通过左右支撑架的移动,改变平衡支撑板的重心位置,通过调整重心进行平衡。

A Support Structure for Balanced Center of Gravity of Robo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机器人重心平衡支撑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平衡支撑结构,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机器人重心平衡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机器人的重心是影响机器人可否平衡动作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双足行走的机器人来说,重心位置的偏差将导致其无法正常行走。另一方面,机器人的供源部件,是整个机器人的心脏。其重量一般占整个机器人重量比例的20%左右。而且供能部件的安装的位置一般都比较高。因此,对于机器人来说,供能部件的重心位置对整个机器人的运动性能有非常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双足行走的机器人,供能部件重心位置的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大部分机器人的电池都是固定地安装在机器人上,且基本上都不可调节。而由于制造及安装过程中的误差,往往会导致供能部件的重心发生误差,进而导致机器人的重心偏离理想的重心。而现有技术中,因未设计可调整重心的结构,需要额外的部件或步骤来达到调整重心的目的。因此,为了进一步实现供能部件重心的准确安装,设计了一种供能部件重心的调整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机器人的重心平衡装置和支撑装置往往采用两套设备,需要进行精密安装,避免出现错位而印象重心位置精度,在实际使用时,维护不便利,并且不能够实时调整机器人重心位置,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机器人重心平衡支撑结构,解决上述的问题。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机器人重心平衡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衡支撑板中部上方设置有隔断板,将平衡支撑板分为左右两部分,平衡支撑板中部有通槽,联动杆上的左支撑架穿过通槽设置在隔断板左侧,联动杆上的右支撑架穿过通槽设置在隔断板右侧,在平衡支撑板左侧受压时,左支撑架在通槽内朝隔断板方向移动,右侧支撑架与左侧支撑架移动方向相同,右侧逐渐远离隔断板,平衡支撑板右侧受压时,右侧支撑架朝向隔断板移动,左侧支撑架逐渐远离隔断板,通过左右支撑架的移动,改变平衡支撑板的重心位置,通过调整重心进行平衡。目前采用的机器人重心平衡装置通常采用的是水平陀螺仪或者透平油设置的找平装置进行平衡检测,通过机械方式或者电子方式进行查验是否水平后,在发送至平衡装置进行位置平衡,这种方式好处在于能够实时监测机器人的状态,通过芯片便于对机器人进行后续控制,通过芯片操作能够精密的控制机器人的动作。而本申请采用的是机械结构方式进行重心平衡调整,通过左右两个支撑架的同步联动,在一侧受压后,重新找寻重心点,保证整个装置的重心点稳固,其左侧支撑架和右侧支撑架同步联动,在左侧支撑架受压下移以后,右侧支撑架会上升,进而改变重心位置点,保持装置的稳定,同样右侧支撑架受压下移以后,左侧支撑架也会上升,进行重心位置的保持。进一步地,所述左侧支撑架和右侧支撑架上端设置有维稳重力球,通过维稳重力球加重左侧支撑架和右侧支撑架的自重,保证重心点位置的稳定性。进一步地,所述维稳重力球内灌注有油液混合剂,通过油液混合剂增加维稳重力球的重量,通过调整油液混合比例,对维稳重力球的重量进行调节。进一步地,所述维稳重力球上方端面设置有输液孔,通过输液孔进行加注和排出油液混合剂。进一步地,所述左侧支撑架和右侧支撑架与联动杆通过球形铰接进行连接,并且两个球形交接的转动轴通过同步杆进行连接,在左侧支撑架动作时,右侧支撑架同步进行动作。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本技术一种用于机器人重心平衡支撑结构,采用机械方式进行重心点平衡,即能够平衡的基础上还进行基础的支撑,实现两个装置的二合一;2、本技术一种用于机器人重心平衡支撑结构,维护便利,检修方便,并且可以通过调整维稳重力球中油液的比例和油液量对重量进行调节;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结构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正视图。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1-平衡支撑板,2-隔断板,3-通槽,4-联动杆,41-左支撑架,42-右支撑架,43-维稳重力球,44-输液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实施例如图1~2所示,本技术一种用于机器人重心平衡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衡支撑板1中部上方设置有隔断板2,将平衡支撑板1分为左右两部分,平衡支撑板1中部有通槽3,联动杆4上的左支撑架41穿过通槽3设置在隔断板2左侧,联动杆4上的右支撑架42穿过通槽3设置在隔断板2右侧,在平衡支撑板1左侧受压时,左支撑架41在通槽3内朝隔断板2方向移动,右侧支撑架42与左侧支撑架41移动方向相同,右侧逐渐远离隔断板2,平衡支撑板1右侧受压时,右侧支撑架42朝向隔断板2移动,左侧支撑架41逐渐远离隔断板2,通过左右支撑架41的移动,改变平衡支撑板1的重心位置,通过调整重心进行平衡。目前采用的机器人重心平衡装置通常采用的是水平陀螺仪或者透平油设置的找平装置进行平衡检测,通过机械方式或者电子方式进行查验是否水平后,在发送至平衡装置进行位置平衡,这种方式好处在于能够实时监测机器人的状态,通过芯片便于对机器人进行后续控制,通过芯片操作能够精密的控制机器人的动作。而本申请采用的是机械结构方式进行重心平衡调整,通过左右两个支撑架的同步联动,在一侧受压后,重新找寻重心点,保证整个装置的重心点稳固,其左侧支撑架和右侧支撑架同步联动,在左侧支撑架受压下移以后,右侧支撑架会上升,进而改变重心位置点,保持装置的稳定,同样右侧支撑架受压下移以后,左侧支撑架也会上升,进行重心位置的保持,联动杆一般设置在机器人的内部其他固定部件上,联动杆自身不与平衡支撑板进行连接,当需要进行重力平衡时,首先平衡支撑板受压朝一侧下压,隔断板触碰到左侧支撑架或右侧支撑架或其维稳重力球,通过隔断板带动支撑架动作继而改变联动杆的重心位置,这样可以保持平衡。所述左侧支撑架41和右侧支撑架42上端设置有维稳重力球43,通过维稳重力球43加重左侧支撑架41和右侧支撑架42的自重,保证重心点位置的稳定性。在实际工作中,左侧支撑架和右侧支撑架与维稳重力球采用焊接方式进行连接,利用维稳重力球的自重保持平衡,维稳重力球越重,其自身稳定性越高,但是支撑架受压越大,使用寿命降低,所要求的结构强度也相应会提高。所述维稳重力球43内灌注有油液混合剂,通过油液混合剂增加维稳重力球43的重量,通过调整油液混合比例,对维稳重力球43的重量进行调节。内部采用油液混合剂进行填充,油液混合剂会在内壁表层形成一个油液保护套,因为油密度比水高,黏度比水大,其会漂浮在水上,然后一部分会在内壁上粘黏,形成保护套,将水进行包裹,油的黏度大,可以避免油液泄漏。所述维稳重力球43上方端面设置有输液孔44,通过输液孔44进行加注和排出油液混合剂。通过输液孔进行加注和排出,油液孔设置在上部,能够有效避免油液泄漏,而造成设备内部出现故障。所述左侧支撑架41和右侧支撑架42与联动杆4通过球形铰接进行连接,并且两个球形交接的转动轴通过同步杆进行连接,在左侧支撑架41动作时,右侧支撑架42同步进行动作。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机器人重心平衡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衡支撑板(1)中部上方设置有隔断板(2),将平衡支撑板(1)分为左右两部分,平衡支撑板(1)中部有通槽(3),联动杆(4)上的左支撑架(41)穿过通槽(3)设置在隔断板(2)左侧,联动杆(4)上的右支撑架(42)穿过通槽(3)设置在隔断板(2)右侧,在平衡支撑板(1)左侧受压时,左支撑架(41)在通槽(3)内朝隔断板(2)方向移动,右侧支撑架(42)与左侧支撑架(41)移动方向相同,右侧逐渐远离隔断板(2),平衡支撑板(1)右侧受压时,右侧支撑架(42)朝向隔断板(2)移动,左侧支撑架(41)逐渐远离隔断板(2),通过左右支撑架(41)的移动,改变平衡支撑板(1)的重心位置,通过调整重心进行平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机器人重心平衡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衡支撑板(1)中部上方设置有隔断板(2),将平衡支撑板(1)分为左右两部分,平衡支撑板(1)中部有通槽(3),联动杆(4)上的左支撑架(41)穿过通槽(3)设置在隔断板(2)左侧,联动杆(4)上的右支撑架(42)穿过通槽(3)设置在隔断板(2)右侧,在平衡支撑板(1)左侧受压时,左支撑架(41)在通槽(3)内朝隔断板(2)方向移动,右侧支撑架(42)与左侧支撑架(41)移动方向相同,右侧逐渐远离隔断板(2),平衡支撑板(1)右侧受压时,右侧支撑架(42)朝向隔断板(2)移动,左侧支撑架(41)逐渐远离隔断板(2),通过左右支撑架(41)的移动,改变平衡支撑板(1)的重心位置,通过调整重心进行平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机器人重心平衡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支撑架(41)和右侧支撑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浩睿李孝明
申请(专利权)人:梁浩睿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