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开关线型移相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04046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4 04: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进开关线型移相器,针对现有的开关线型移相器插损高和移相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三种改进的开关移相结构,通过对现有的开关线型移相器中PIN二极管开关以及微带线分支连接器进行结构优化,从而达到减小移相器插损,提高移相精度和功率容量的目的。本发明专利技术移相稳定性能和精度高,移相量不随信号电平等变化;插入损耗小,端口驻波小,移相速度快,所需控制功率小。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改进开关线型移相器是相控阵天线发射/接收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电的方式控制天线孔径面上各辐射单元的相位,以实现波束扫描。

An Improved Switch Line Phase Shif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开关线型移相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微波移相器
,具体涉及一种改进开关线型移相器的设计。
技术介绍
微波移相器是相控阵雷达、卫星通讯、移动通信设备中的核心组件,它的工作频带、插入损耗直接影响着这些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和灵敏度,以及系统的重量、体积和成本,因此研究宽带、低插损的移相器在军事上和民用卫星通信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电控移相器的要求是:有足够的移相精度,移相稳定性高,移相量不随温度、信号电平等变化;插入损耗小,端口驻波小,承受功率高,移相速度快,所需控制功率小。现有的开关线型移相器在原理和结构上比较简单,比较容易实现,但是依然存在以下缺点:(1)当传输路径的电长度选择不恰当时,在某个工作频率点处,传输线上会发生串联谐振现象,造成插入损耗增大和相位突变。(2)开关线型移相器不管移相量多大,传输线上传送的微波功率都在两条支路之间来回转接,因此所有的二极管都要承受最高的微波电压和最强的微波电流,插入损耗都同样较高。(3)开关线型移相器的两条支路上的传输线相互间隔距离要足够远,否则会由于传输线间互耦合造成信号衰减和相位误差,进而影响移相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进开关线型移相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输入微带线、移相结构和输出微带线,所述输入微带线的一端为整个开关线型移相器的输入端,其另一端与移相结构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输出微带线的一端为整个开关线型移相器的输出端,其另一端与移相结构的输出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开关线型移相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输入微带线、移相结构和输出微带线,所述输入微带线的一端为整个开关线型移相器的输入端,其另一端与移相结构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输出微带线的一端为整个开关线型移相器的输出端,其另一端与移相结构的输出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开关线型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相结构包括第一支路结构和第二支路结构,所述第一支路结构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开关单元(101)、第一延迟微带线和第二开关单元(102),所述第二支路结构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三开关单元(103)、第二延迟微带线和第四开关单元(104),所述第一开关单元(101)、第二开关单元(102)、第三开关单元(103)和第四开关单元(104)结构相同,均包括一个PIN二极管以及与PIN二极管并联的绕线调谐电感;所述第一开关单元(101)中PIN二极管的正极与输入微带线连接,其负极与第一延迟微带线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单元(102)中PIN二极管的正极与输出微带线连接,其负极与第一延迟微带线连接,所述第三开关单元(103)中PIN二极管的正极与输入微带线连接,其负极与第二延迟微带线连接,所述第四开关单元(104)中PIN二极管的正极与输出微带线连接,其负极与第二延迟微带线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开关线型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相结构包括第一支路结构和第二支路结构,所述第一支路结构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PIN二极管对(201)、第一延迟微带线和第二PIN二极管对(202),所述第二支路结构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三PIN二极管对(203)、第二延迟微带线和第四PIN二极管对(204),所述第一PIN二极管对(201)、第二PIN二极管对(202)、第三PIN二极管对(203)和第四PIN二极管对(204)结构相同,均包括至少两个并联的PIN二极管;所述第一PIN二极管对(201)中所有PIN二极管的正极均与输入微带线连接,其负极均与第一延迟微带线连接,所述第二PIN二极管对(202)中所有PIN二极管的正极均与输出微带线连接,其负极均与第一延迟微带线连接,所述第三PIN二极管对(203)中所有PIN二极管的正极均与输入微带线连接,其负极均与第二延迟微带线连接,所述第四PIN二极管对(204)中所有PIN二极管的正极均与输出微带线连接,其负极均与第二延迟微带线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开关线型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相结构包括第一梅花型连接器(301)、第二梅花型连接器(302)、第三梅花型连接器(303)、第四梅花型连接器(304)、第一支路结构、第二支路结构、第三支路结构、第四支路结构、第五支路结构、第六支路结构、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鲍景富冯晗琛侯孝攀陈英兰张鹏宇谢荣华
申请(专利权)人: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