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发射管和接收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89089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21: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发射管和接收管,新型发射管包括支架和出光透镜,支架上设有碗杯结构,出光透镜的长度为L1、宽度为W1,L1:W1的比值范围为(1.5‑1.6):1,出光透镜顶部与碗杯结构底部之间的高度为H1,L1:H1的比值范围为(1.3‑1.5):1;新型接收管包括支架和入光透镜,支架上设有碗杯结构,入光透镜的长度为L2、宽度为W2,L2:W2的比值范围为(1.5‑1.6):1,入光透镜顶部与碗杯结构底部之间的高度为H2,L2:H2的比值范围为(1.2‑1.4):1。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优化出光透镜和入光透镜的尺寸结构,既能使发射管具有足够的发光角度,保证均匀的发光视觉效果,又能提高接收管的采光效率,保证红外触摸屏和电子白板等产品的使用效果。

A New Type of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Tub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发射管和接收管
本技术涉及光电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发射管和接收管。
技术介绍
红外触摸屏和电子白板是由装在其外框上的红外发射管与接收管构成,在屏幕或白板表面上,形成红外线探测网,任何触摸物体可改变触点上的红外线而实现触摸屏或白板操作。本申请人的技术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5039177U)公开了一种发射管和光敏接收管,其具有成本低、生产工序少、生产效率高、发射或接收效果好、组装简便等优点。申请人在研发和生产的过程中发现其仍存在不足:出光透镜的发光角度较小,使得发光视觉效果不均匀,而入光透镜的采光效率较低,影响红外触摸屏和电子白板等产品的使用效果。申请人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还发现,由于贴片式发射管和接收管的PIN脚均是露出支架的,这样装配完成后PIN脚很容易与金属外框相接触,从而导致电流分流,造成整机的性能下降。同时,发射管和接收管是通过测试设备接触PIN脚来完成测试的,测试的效率和准确度无法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发射管和接收管,其通过优化出光透镜和入光透镜的尺寸结构,使发射管具有足够的发光角度,又能保证接收管的采光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发射管,包括支架和出光透镜,所述支架上设有碗杯结构,所述碗杯结构的底部设有发光芯片,所述碗杯结构内灌注有封装胶体,所述封装胶体向外凸出形成所述出光透镜,所述出光透镜的长度为L1、宽度为W1,L1:W1的比值范围为(1.5-1.6):1,所述出光透镜顶部与碗杯结构底部之间的高度为H1,L1:H1的比值范围为(1.3-1.5):1。优选地,所述出光透镜的横截面形状为椭圆形,椭圆长轴的长度为L1、短轴的长度为W1。优选地,所述支架的底部形成有一支座,所述支座相对于支架的中心方向缩进,所述支座的前后两侧形成有凹陷槽,所述凹陷槽设置有PIN脚,且所述PIN脚不露出凹陷槽。优选地,所述支座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测试管脚,且所述测试管脚露出支座的左右两侧。一种新型接收管,包括支架和入光透镜,所述支架上设有碗杯结构,所述碗杯结构的底部设有光敏芯片,所述碗杯结构内灌注有封装胶体,所述封装胶体向外凸出形成所述入光透镜,所述入光透镜的长度为L2、宽度为W2,L2:W2的比值范围为(1.5-1.6):1,所述入光透镜顶部与碗杯结构底部之间的高度为H2,L2:H2的比值范围为(1.2-1.4):1。优选地,所述入光透镜的横截面形状概呈矩形面,矩形面的长度为L2、宽度为W2。优选地,所述支架的底部形成有一支座,所述支座相对于支架的中心方向缩进,所述支座的前后两侧形成有凹陷槽,所述凹陷槽设置有PIN脚,且所述PIN脚不露出凹陷槽。优选地,所述支座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测试管脚,且所述测试管脚露出支座的左右两侧。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与
技术介绍
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通过优化出光透镜和入光透镜的尺寸结构,既能使发射管具有足够的发光角度,保证均匀的发光视觉效果,又能提高接收管的采光效率,保证红外触摸屏和电子白板等产品的使用效果。2、本技术中发射管和接收管的PIN脚均不露出凹陷槽,装配完成后PIN脚不会与金属外框相接触,可以避免电流分流而造成整机的性能下降。3、本技术在支架的两侧设置有露出的测试管脚,通过测试夹夹持测试管脚来完成发射管和接收管的测试,使测试的效率和准确度更加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发射管的立体图;图2为发射管的正视图;图3为发射管的俯视图;图4为L1:H1=1.3:1时发射管的光型图;图5为L1:H1=1.35:1时发射管的光型图;图6为L1:H1=1.4:1时发射管的光型图;图7为接收管的立体图;图8为接收管的正视图;图9为接收管的俯视图;图10为接收管90度受光状态下的采光能量分布图;图11为接收管30度受光状态下的采光能量分布图。附图标记说明:100.支架,110.碗杯结构,120.支座,130.凹陷槽,140.PIN脚,150.测试管脚;200.出光透镜;300.入光透镜。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本技术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实施例配合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发射管,包括支架100和出光透镜200,支架100上设有碗杯结构110,碗杯结构110的底部设有发光芯片(图中未示出),碗杯结构110内灌注有封装胶体,封装胶体向外凸出形成出光透镜200。出光透镜200的长度为L1、宽度为W1,L1:W1的比值范围为(1.5-1.6):1,出光透镜200顶部与碗杯结构100底部之间的高度为H1,L1:H1的比值范围为(1.3-1.5):1。在本实施例中,出光透镜200的横截面形状为椭圆形,椭圆长轴的长度为L1、短轴的长度为W1。图4为当L1:H1=1.3:1时发射管的光型图,图5为当L1:H1=1.35:1时发射管的光型图,图6为当L1:H1=1.4:1时发射管的光型图。图4至图6中,X轴坐标和Y轴坐标分别为发射管X/Y轴的发光角度和出射光的相对强度,曲线1为发射管X轴(水平)的光型图,曲线2为发射管Y轴(竖直)的光型图。发射管的发光角度又称功率角度,通常使用半功率角度,即以50%发光强度时的角度来确定,图4至图6中的直线3即为半功率角度线。由图4至图6可知,当L1:H1=1.3:1时,发射管X轴的发光角度达到65-71度;当L1:H1=1.35:1时,发射管X轴的发光角度达到72-78度;当L1:H1=1.4:1时,发射管X轴的发光角度达到79-85度。可知,经优化出光透镜200的尺寸结构后,发射管具有足够的发光角度,保证产品具有均匀的发光视觉效果。支架100的底部形成有一支座120,支座120相对于支架100的中心方向缩进,支座120的前后两侧形成有凹陷槽130,凹陷槽130设置有PIN脚140,且PIN脚140不露出凹陷槽130。支座120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测试管脚150,且测试管脚150露出支座120的左右两侧。通过测试夹夹持测试管脚150来完成发射管的测试,使测试的效率和准确度更加可靠。配合图7至图9所示,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新型接收管,包括支架100和入光透镜300,支架100上设有碗杯结构110,碗杯结构110的底部设有光敏芯片(图中未示出),碗杯结构100内灌注有封装胶体,封装胶体向外凸出形成入光透镜300。入光透镜300的长度为L2、宽度为W2,L2:W2的比值范围为(1.5-1.6):1,入光透镜300顶部与碗杯结构110底部之间的高度为H2,L2:H2的比值范围为(1.2-1.4):1。在本实施例中,入光透镜300的横截面形状概呈矩形面,矩形面的长度为L2、宽度为W2。图10和图11分别为接收管在90度和30度(发射管的光以0度和60度射出)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发射管,包括支架和出光透镜,所述支架上设有碗杯结构,所述碗杯结构的底部设有发光芯片,所述碗杯结构内灌注有封装胶体,所述封装胶体向外凸出形成所述出光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透镜的长度为L1、宽度为W1,L1:W1的比值范围为(1.5‑1.6):1,所述出光透镜顶部与碗杯结构底部之间的高度为H1,L1:H1的比值范围为(1.3‑1.5):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发射管,包括支架和出光透镜,所述支架上设有碗杯结构,所述碗杯结构的底部设有发光芯片,所述碗杯结构内灌注有封装胶体,所述封装胶体向外凸出形成所述出光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透镜的长度为L1、宽度为W1,L1:W1的比值范围为(1.5-1.6):1,所述出光透镜顶部与碗杯结构底部之间的高度为H1,L1:H1的比值范围为(1.3-1.5):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发射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透镜的横截面形状为椭圆形,椭圆长轴的长度为L1、短轴的长度为W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发射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底部形成有一支座,所述支座相对于支架的中心方向缩进,所述支座的前后两侧形成有凹陷槽,所述凹陷槽设置有PIN脚,且所述PIN脚不露出凹陷槽。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发射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测试管脚,且所述测试管脚露出支座的左右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承宗龙伦定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光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