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拆卸轴承座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8414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系机械领域中的一种轴承座结构,特别是涉及需要经常更换拆卸轴承的一种轴承座结构。在轴承套(1)内腔壁的台阶轴肩与轴承(2)的轴向位置之间设置拆卸挡圈(3)。拆卸挡圈(3)呈圆环状,圆环的外径与轴承(2)外圈的外径相同,拆卸挡圈(3)圆环的内径大于轴承(2)内圈的内径,小于轴承(2)外圈的内径,拆卸挡圈(3)的一侧为平面,另一侧为凹面,凹面的直径小于等于轴承(2)外圈的内径,大于轴承(2)内圈的外径。本技术方案,在现有技术主体结构上仅增加一个零件,但是在更换、拆卸轴承座内部零件时体现了很大的优越性,方便拆卸,不损坏零部件,提高工效、节省和降低了使用维修维护成本。(*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系机械领域中的一种轴承座结构,特别是涉及需要经常更换拆卸 轴承的一种轴承座结构。
技术介绍
轴承是一种机械装置中常用的零件,在机械行业中,为了输送动力,为了支 撑转动旋转的部件,常常使用轴承及轴承座。一般,轴承由轴承外圈、保持架、滚珠(或滚柱)以及轴承内圈所组成。由 于轴承的广泛运用,相关国家部门以及制造企业对轴承的结构、尺寸大小以及型号等相关数据也都做了相应规定,形成一系列的标准。例如国家标准(GB276-89) 对深沟球轴承,(GB281-84)对调心球轴承,对圆锥滚子轴承的外形尺寸、安装尺 寸以及适用载荷参数做了详细规定。通常,轴承座是如下结构,在呈圆柱状的轴承套内腔两端置入两个轴承,在 轴承的内圈中插入转轴,在高速旋转时在两端轴承的外側再套入密封圈、端盖之 类零件,防止灰尘或润滑油的进出。此类的结构,既可以是轴承套是固定的,轴 承内圈的转轴旋转传递动力,也可以是轴承内圈的转轴在两端被固定不动,而轴 承套围绕转轴可以转动或摆动,在炼钢厂的连铸机上使用的后者状态。在轴承安装时,为了对轴承进行轴向固定,在一些场合需,需要在轴承套的 内部设置轴肩,国家标准(GB276-89)对深沟球轴承的轴承外圈的轴肩尺寸Da也做 了规定,如在对轴承外圈进行轴向定位的轴肩直径Da规定了其最大值max。在 实际使用中,为了轴向定位牢固和安全可靠,需要轴肩Da的尺寸越小越好,而从 拆卸轴承时方面考虑,需要轴肩Da的尺寸越大越好,为了全面考虑轴向定位和拆 卸轴承的矛盾,在设计时一般就取Da的最大值max作为轴肩的尺寸。虽然从便于拆卸轴承方面考虑,将Da的尺寸设计到最大值max,但在实际轴 承的拆卸过程中,轴承还是不容易被拆卸。以炼钢厂的连铸机上使用的足辊装置为例进行说明足辊装置由4根足辊形成一个矩形或方形的形状,对钢坯进行支撑。单个足辊的装配形式见, 一般由支架、油封、轴承、轴承套和偏心轴所组成。当零部件 磨损达到一定标准后就要进行根换,由于轴承和轴承套的磨损量和更换标准不同,因此会经常性从轴承套中拆下轴承,以便单独更换轴承套或轴承。在轴承套内腔两端置入两个轴承,为了使轴承在轴承套内的轴向保证固定的位置,在两轴承之间,在内腔壁向轴中心突起一定高度的轴向定位台阶轴肩,使得两端从外侧向里置入轴承的外圈紧靠在定位台阶轴肩上,保证了轴承轴向定位不会变化。在轴承内圈插入转轴,转轴用台阶、螺母等结构与轴承内圈相互固定,确保转轴与轴承套可以转动而不能在轴向位置上发生变动,由此,转轴通过轴承, 再由轴承套内腔壁的台阶轴肩所限止轴向串动。当零部件磨损达到一定标准后就要进行更换,由于轴承和轴承套的磨损量和 更换标准不同,因此会经常性从轴承套中拆下轴承,以便单独更换轴承套或轴承。 在从辊子中将轴承拆卸时, 一般采用敲击轴承外圈或内圈两种方式。 采用敲击轴承外圈的这种方式,轴肩D2与轴承外圈的内径有一差值,但该差值很小,其有效受力面积较小,不易敲击,而且轴承尺寸越小,差值越小,操作 人员难以拆卸轴承,零件拆卸中损坏情况也越严重。如果釆用敲击轴承内圈的方式,铜棒敲击轴承内圈,轴承内圈将所受力后, 通过滚珠和保持架将外力传递给轴承外圈,轴承外圈受力后再从辊子的内接触面 上逐步分离,从而使整个轴承脱离轴承套。采用这种方法,轴承外圈、内圈、滚 珠和保持架都要受到冲击力,尤其是滚珠和保持架容易损坏。而且一些型号的轴承根本无法采用敲击轴承内圈的方法,例如圆柱滚子轴承(GB283-87)等一些不可 受轴向力或受轴向力很小的轴承就不可使用该方法;圆锥滚子轴承(GB297-84)的 内圈是可分离的,内圈根本敲击不到,也不可使用该方法。由于上述两种问题的存在,使得在实际使用中出现两种不利的情况,其一, 在拆卸好的轴承时,因轴承内圈、滚珠、保持架受力过大而使好的轴承损坏;其 二,由于坏的轴承的外圈无法拆下而使好的轴承套连同坏轴承一起报废。为此需要设计一种新的轴承座结构形式,使得该装配结构即要符合规范、能 达到国家制定的标准,又要方便轴承拆卸。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易于拆卸的轴承座结构,特别是适用于炼钢 厂连铸机的足辊装置上的轴承座结构,使该结构既能够安全、方便的拆卸轴承,同时又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机械行业标准规定。 本技术的目的是如此来实现的。1. 一种易拆卸轴承座,包括轴承套和位于轴承套内腔两端的两个轴承,轴承 套内腔壁有突起供轴承定位的台阶轴肩,其特征在于,在轴承套内腔壁的台阶轴 肩与轴承的轴向位置之间,设置拆卸挡圈。2.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一种易拆卸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拆卸挡圈呈圆环状, 圆环的外径与轴承外圈的外径相同,拆卸挡圈圆环的内径大于轴承内圈的内径, 小于轴承2外圈的内径,拆卸挡圈的一侧为平面,另一侧为凹面,凹面的直径小 于等于轴承外圈的内径,大于轴承内圈的外径。3. 根据技术方案l所述一种易拆卸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拆卸挡圈凹面一侧 抵住轴承外圈,平面一侧抵住轴承套内壁的台阶轴肩。4. 根据技术方案l所述一种易拆卸轴承座,其特征在于,在拆卸挡圈的凹面 上开设若干注油孔。在现有技术的轴承座结构中增加配置拆卸挡圈零件,拆卸挡圈位于轴承与轴 承套内壁的台阶轴肩之间,拆卸挡圈呈圆环状,圆环的外径与轴承外圈的外径相 同,拆卸挡圈圆环的内径大于轴承内圈的内径,小于轴承外圈的内径。拆卸挡圈 圆环的内径以略大于轴承内圈的内径为佳,当转轴转动时不会碰擦和带动挡圈, 而拆卸挡圈的平面越大越便于后续拆卸更换。拆卸挡圈的两侧面, 一侧为平面, 另一侧为凹面,即在圆平面上内凹一个同心圆柱体,凹面的直径小于等于轴承外 圈的内径,大于轴承内圈的外径,当然,当凹面的直径大于轴承外圈的内径也是 可以的,但是不能很好地发挥本技术方案的特长优点。挡圈配置两件,分别配置 于两端的轴承内侧与轴承套内壁的台阶轴肩之间。如此结构,在装配时,可以很方便地先将两件拆卸挡圈从轴承套两端装入轴 承套内,拆卸挡圏的装入方向为凹面向外,拆卸挡圈的平面一侧抵住轴承套内壁 的台阶轴肩,再将两件轴承分别从两端装入,根据需要,在外侧再装配密封圈、 端盖之类零件。然后在轴承的内圈插入转动轴,由转动轴两端的轴向定位结构, 比如一端的定位台阶, 一端用螺母等零件锁住,保证转动轴与轴承座之间准确、 可靠的轴向定位。拆卸挡圈凹面的未凹陷的部分正好和轴承外圈相接触,可以牢靠的使轴承外 圈定位,凹面的凹陷部分与轴承的内圈、滚珠以及保持架保持一定的空隙,以避 免这些部分与挡圈发生摩擦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转使用,当轴承或轴承套需要更换时,先拆下、抽出转动 轴,再卸下轴承外部的封、盖零件,然后用一根拆卸棒,可以是金属棒,从一侧 拆卸挡圈的中央孔穿入,用拆卸棒的一端根部抵住另一侧,即待拆卸侧的拆卸挡 圈的平面背部,用,将铜棒顶住挡圈的平面,利用铁缍敲击铜棒1,外力通过铜 棒传递给挡圈,挡圈再将力作用于轴承外圈,轴承外圈克服轴承套内孔的摩擦力 后即可从轴承套中脱离出来。由于挡圈平面的面积较大,因此在拆卸时可以受力 的面积也较大,拆卸比较平稳又不会碰伤损坏轴承和轴承套。提供了一种理想的 易拆卸轴承座的结构。在拆卸挡圈的凹面上开设若干注油孔,以便对轴承进行加油润滑。 本技术方案,在不改变现有技术主体结构,仅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易拆卸轴承座,包括轴承套(1)和位于轴承套(1)内腔两端的两个轴承(2),轴承套(1)内腔壁有突起供轴承定位的台阶轴肩,其特征在于,在轴承套(1)内腔壁的台阶轴肩与轴承(2)的轴向位置之间,设置拆卸挡圈(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康
申请(专利权)人: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