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光顶下侧洞口侧帮内装施工操作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8389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17: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采光顶下侧洞口侧帮内装施工操作平台,包括矩形第一水平框架、设置在第一水平框架上的第一网格状支撑龙骨、设置在第一水平框架正下方的矩形第二水平框架、设置在第二水平框架上的第二网格状支撑龙骨、立杆、水平向加强杆、竖向加强杆、第一斜向撑杆、第二斜向撑杆、万向轮和第一爬梯,所述立杆有四根并且立杆上部分别与第一水平框架四个角部外侧面固定连接、立杆中部分别与第二水平框架四个角部外侧面固定连接、立杆底部设置有万向轮。操作平台的占地面积小,受空间制约小。安全度高,可以给施工人员提供较好的施工环境。第一水平框架和第二水平框架的高度和跨度可以灵活根据洞口的实际宽度和层高确定。

Construction Operating Platform Installed in Side Wall of Side Hole under Lighting Roof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采光顶下侧洞口侧帮内装施工操作平台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是采光顶下侧洞口侧帮内装施工操作平台。
技术介绍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大型公共建筑中多出现采光顶以保证良好的建筑使用体验感。然而,采光顶下侧楼层洞口侧帮装饰施工时,因为缺少合适的操作面,因此给施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传统方法中,可以采用搭设从底到顶的双排脚手架进行施工,此方法需要在每个采光顶都进行搭设,浪费材料和人力。另一种方法是采用悬挑组合架作为操作平台,但是此种架子对于挑出尺寸较大的地方不适用,有局限性。因此,如何能够使采光顶下侧洞口侧帮装修施工更加方便、经济、高效、安全成了目前建筑施工中的一个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采光顶下侧洞口侧帮内装施工操作平台,要解决现阶段采光顶洞口施工时操作平台搭设困难,平台占地面积大、施工存在安全隐患、人员操作面小、施工成本高、工期长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采光顶下侧洞口侧帮内装施工操作平台,包括矩形第一水平框架1、设置在第一水平框架1上的第一网格状支撑龙骨3、设置在第一水平框架1正下方的矩形第二水平框架2、设置在第二水平框架2上的第二网格状支撑龙骨15、立杆4、水平向加强杆、竖向加强杆6、第一斜向撑杆7、第二斜向撑杆8、万向轮9和第一爬梯10,所述立杆4有四根并且立杆4上部分别与第一水平框架1四个角部外侧面固定连接、立杆4中部分别与第二水平框架2四个角部外侧面固定连接、立杆4底部设置有万向轮9;水平向加强杆设置在相邻两根立杆4之间、并且与矩形第一水平框架1的短边平行;竖向加强杆6沿操作平台纵向、间隔设置第一水平框架1与第二水平框架2之间;第一斜向撑杆7沿操作平台纵向、设置在第一水平框架1的外侧面与第二水平框架2的外侧面之间;第二斜向撑杆8沿操作平台横向、设置在相邻两根立杆4之间;第一爬梯10的顶部设置在第一网格状支撑龙骨3上,第一爬梯10的底部设置在第二网格状支撑龙骨15上,第一爬梯10与第二网格状支撑龙骨15之间的夹角为45°。进一步,还包括对称设置在第一水平框架1一组长边上的防护架12以及设置在防护架12上的防护网13。进一步,水平向加强杆、第一斜向撑杆7和第二斜向撑杆8均为50*50*4mm的镀锌角钢。进一步,第一网格状支撑龙骨3和第二网格状支撑龙骨15上均铺设有行走底板14。进一步,第一水平框架1与第二水平框架2均采用10#槽钢;第一水平框架1与第二水平框架2的宽度均为2000mm。进一步,竖向加强杆6采用50*50*5mm的镀锌方管。进一步,第一网格状支撑龙骨3采用50*50*5mm的镀锌方管。进一步,第二网格状支撑龙骨15采用50*50*5mm的镀锌方管。进一步,水平向加强杆包括第一加强杆5、第二加强杆51和第三加强杆52,第一加强杆5设置在相邻两根立杆4上部;第二加强杆51设置在相邻两根立杆4下部、靠近万向轮9的一侧;第三加强杆52设置在第二加强杆51正上方。进一步,还包括第二爬梯11;第二爬梯11顶部与第二水平框架2的一侧短边固定连接,第二爬梯11的底部设置在第二加强杆51上。进一步,操作平台纵向跨度小于9米。进一步,立杆4高度与室内净高相适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1,本技术提供的采光顶下侧洞口侧帮内装施工操作平台,搭设容易,制作成本低,稳定性高。操作平台占地面积小,受空间制约小。安全度高,可以给施工人员提供较好的施工环境。2,本技术提供的采光顶下侧洞口侧帮内装施工操作平台,搭设方便快捷,安装工期短,拆卸方便,施工工艺简单,适用于上层板挑出尺寸较大地方的装修施工,可以在建筑上移动使用。可以有效的保证工期。3,第一水平框架和第二水平框架的高度和跨度可以灵活根据洞口的实际宽度和层高确定。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和其它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中所特别指出的方案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采光顶下侧洞口侧帮内装施工操作平台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采光顶下侧洞口侧帮内装施工操作平台的左视图。图3是本技术采光顶下侧洞口侧帮内装施工操作平台的右视图。图4是本技术采光顶下侧洞口侧帮内装施工操作平台第一水平框架的仰视图。图5是本技术采光顶下侧洞口侧帮内装施工操作平台第二水平框架的仰视图。附图标记:1-第一水平框架、2-第二水平框架、3-第一网格状支撑龙骨、4-立杆、5-第一加强杆、51-第二加强杆、52-第三加强杆、6-竖向加强杆、7-第一斜向撑杆、8-第二斜向撑杆、9-万向轮、10-第一爬梯、11-第二爬梯、12-防护架、13-防护网、14-行走底板、15-第二网格状支撑龙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采光顶下侧洞口侧帮内装施工操作平台,搭设容易,成本低,稳定性高。包括矩形第一水平框架1、设置在第一水平框架1上的第一网格状支撑龙骨3、设置在第一水平框架1正下方的矩形第二水平框架2、设置在第二水平框架2上的第二网格状支撑龙骨15、立杆4、水平向加强杆、竖向加强杆6、第一斜向撑杆7、第二斜向撑杆8、万向轮9、第一爬梯10、第二爬梯11。所述立杆4有四根并且立杆4上部分别与第一水平框架1四个角部外侧面固定,以及对称设置在第一水平框架1一组长边上的防护架12以及设置在防护架12上的防护网13。连接、立杆4中部分别与第二水平框架2四个角部外侧面固定连接、立杆4底部设置有万向轮9。立杆4高度可以与室内净高相适应。如图5所示,第一水平框架1与第二水平框架2可以均采用10#槽钢;第一水平框架1与第二水平框架2的宽度均为2000mm。第一网格状支撑龙骨3和第二网格状支撑龙骨15上均铺设有行走底板14,第一网格状支撑龙骨3和第二网格状支撑龙骨15可以采用50*50*5mm的镀锌方管。竖向加强杆6沿操作平台纵向、间隔设置第一水平框架1与第二水平框架2之间;第一斜向撑杆7沿操作平台纵向、设置在第一水平框架1的外侧面与第二水平框架2的外侧面之间。竖向加强杆6采用50*50*5mm的镀锌方管。如图2所示,水平向加强杆设置在相邻两根立杆4之间、并且与矩形第一水平框架1的短边平行;水平向加强杆可以为50*50*4mm的镀锌角钢。水平向加强杆包括第一加强杆5、第二加强杆51和第三加强杆52,第一加强杆5设置在相邻两根立杆4上部;第二加强杆51设置在相邻两根立杆4下部、靠近万向轮9的一侧;第三加强杆52设置在第二加强杆51正上方。进一步参见图2所示,第二斜向撑杆8沿操作平台横向、设置在相邻两根立杆4之间。第一斜向撑杆7和第二斜向撑杆8均为50*50*4mm的镀锌角钢。如图1、图3所示,第一爬梯10的顶部设置在第一网格状支撑龙骨3上,第一爬梯10的底部设置在第二网格状支撑龙骨15上,第一爬梯10与第二网格状支撑龙骨15之间的夹角为45°。第二爬梯11顶部与第二水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采光顶下侧洞口侧帮内装施工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第一水平框架(1)、设置在第一水平框架(1)上的第一网格状支撑龙骨(3)、设置在第一水平框架(1)正下方的矩形第二水平框架(2)、设置在第二水平框架(2)上的第二网格状支撑龙骨(15)、立杆(4)、水平向加强杆、竖向加强杆(6)、第一斜向撑杆(7)、第二斜向撑杆(8)、万向轮(9)和第一爬梯(10),所述立杆(4)有四根并且立杆(4)上部分别与第一水平框架(1)四个角部外侧面固定连接、立杆(4)中部分别与第二水平框架(2)四个角部外侧面固定连接、立杆(4)底部设置有万向轮(9);水平向加强杆设置在相邻两根立杆(4)之间、并且与矩形第一水平框架(1)的短边平行;竖向加强杆(6)沿操作平台纵向、间隔设置第一水平框架(1)与第二水平框架(2)之间;第一斜向撑杆(7)沿操作平台纵向、设置在第一水平框架(1)的外侧面与第二水平框架(2)的外侧面之间;第二斜向撑杆(8)沿操作平台横向、设置在相邻两根立杆(4)之间;第一爬梯(10)的顶部设置在第一网格状支撑龙骨(3)上,第一爬梯(10)的底部设置在第二网格状支撑龙骨(15)上,第一爬梯(10)与第二网格状支撑龙骨(15)之间的夹角为45°。...

【技术特征摘要】
1.采光顶下侧洞口侧帮内装施工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第一水平框架(1)、设置在第一水平框架(1)上的第一网格状支撑龙骨(3)、设置在第一水平框架(1)正下方的矩形第二水平框架(2)、设置在第二水平框架(2)上的第二网格状支撑龙骨(15)、立杆(4)、水平向加强杆、竖向加强杆(6)、第一斜向撑杆(7)、第二斜向撑杆(8)、万向轮(9)和第一爬梯(10),所述立杆(4)有四根并且立杆(4)上部分别与第一水平框架(1)四个角部外侧面固定连接、立杆(4)中部分别与第二水平框架(2)四个角部外侧面固定连接、立杆(4)底部设置有万向轮(9);水平向加强杆设置在相邻两根立杆(4)之间、并且与矩形第一水平框架(1)的短边平行;竖向加强杆(6)沿操作平台纵向、间隔设置第一水平框架(1)与第二水平框架(2)之间;第一斜向撑杆(7)沿操作平台纵向、设置在第一水平框架(1)的外侧面与第二水平框架(2)的外侧面之间;第二斜向撑杆(8)沿操作平台横向、设置在相邻两根立杆(4)之间;第一爬梯(10)的顶部设置在第一网格状支撑龙骨(3)上,第一爬梯(10)的底部设置在第二网格状支撑龙骨(15)上,第一爬梯(10)与第二网格状支撑龙骨(15)之间的夹角为4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光顶下侧洞口侧帮内装施工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称设置在第一水平框架(1)一组长边上的防护架(12)以及设置在防护架(12)上的防护网(1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光顶下侧洞口侧帮内装施工操作平台,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渭湘纵照宇陈培培田川张晓强姜云腾叶建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榆林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中心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