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拌和楼固体下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08271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16: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沥青拌和楼固体下料装置,包括储料楼、拌和楼主体、卸料斗以及储料楼底端设置的支撑机构,所述卸料斗底端设置有下料机构,所述下料机构包括人型下料管、紧固螺栓、第一密封法兰、第二密封法兰、下楼孔、密封槽和密封凸起;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人型下料管通过两个下楼孔形成人字型下料口,通过人型下料管夹角的设计,可以控制下料口的间距,一次定位后,无需移车,通过“人”字型双下料口使混凝土均匀滑落至车厢前后两侧,减少汽车多次启动带来的损耗,节约能源并减少司机工作量,且有助于提高卸料点位置精度,密封槽与密封凸起卡合固定形成迷宫式密封,增加第一密封法兰与第二密封法兰连接处密封效果。

Solid Discharging Device for Asphalt Mixing Pla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沥青拌和楼固体下料装置
本技术属于沥青拌和楼
,具体涉及沥青拌和楼固体下料装置。
技术介绍
拌和楼又称拌合楼,有沥青混凝土拌和楼、混凝土拌和楼等多种,拌和楼按工艺流程分层布置,分为进料、贮料、配料、拌和及出料共五层,其中配料层是全楼的控制中心,设有主操纵台。现有的拌和楼的出料口小于自卸汽车车厢,车厢内均匀受料,往往需要多次移动汽车,需要司机多次移动车辆,加快了汽车的损耗,也给司机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同时卸料点位置精度难以保证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沥青拌和楼固体下料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沥青拌和楼固体下料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现有的拌和楼的出料口小于自卸汽车车厢,车厢内均匀受料,往往需要多次移动汽车,需要司机多次移动车辆,加快了汽车的损耗,也给司机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同时卸料点位置精度难以保证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沥青拌和楼固体下料装置,包括储料楼、拌和楼主体、卸料斗以及储料楼底端设置的支撑机构,所述卸料斗底端设置有下料机构,所述下料机构包括人型下料管、紧固螺栓、第一密封法兰、第二密封法兰、下楼孔、密封槽和密封凸起,所述储料楼对称安装固定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沥青拌和楼固体下料装置,包括储料楼(4)、拌和楼主体(5)、卸料斗(8)以及储料楼(4)底端设置的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卸料斗(8)底端设置有下料机构,所述下料机构包括人型下料管(6)、紧固螺栓(9)、第一密封法兰(12)、第二密封法兰(13)、下楼孔(15)、密封槽(16)和密封凸起(17),所述储料楼(4)对称安装固定在拌和楼主体(5)的两侧,所述拌和楼主体(5)的内部设置以后拌和装置,所述拌和装置底端设置有卸料斗(8),所述卸料斗(8)的表面设置有控制阀,所述人型下料管(6)安装固定在卸料斗(8)的下表面,所述第一密封法兰(12)安装固定在人型下料管(6)的上表面并与第二密封法兰...

【技术特征摘要】
1.沥青拌和楼固体下料装置,包括储料楼(4)、拌和楼主体(5)、卸料斗(8)以及储料楼(4)底端设置的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卸料斗(8)底端设置有下料机构,所述下料机构包括人型下料管(6)、紧固螺栓(9)、第一密封法兰(12)、第二密封法兰(13)、下楼孔(15)、密封槽(16)和密封凸起(17),所述储料楼(4)对称安装固定在拌和楼主体(5)的两侧,所述拌和楼主体(5)的内部设置以后拌和装置,所述拌和装置底端设置有卸料斗(8),所述卸料斗(8)的表面设置有控制阀,所述人型下料管(6)安装固定在卸料斗(8)的下表面,所述第一密封法兰(12)安装固定在人型下料管(6)的上表面并与第二密封法兰(13)相匹配,所述密封槽(16)开设在第一密封法兰(12)的上表面边缘位置处,所述第二密封法兰(13)安装固定在卸料斗(8)的下表面并与第一密封法兰(12)通过紧固螺栓(9)连接固定,所述密封凸起(17)安装固定在第二密封法兰(13)的下表面并放置在密封槽(16)的内部,所述下楼孔(15)对称开设在人型下料管(6)的下表面,所述人型下料管(6)的两侧均设置有防护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拌和楼固体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机构包括挡板(11)、气缸(18)、转轴(19)和伸缩杆(20),所述挡板(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琪陈晓宇琚正军潘建伟
申请(专利权)人:衢州市衢交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