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农场秸秆循环利用发酵土壤机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081623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16: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态农场秸秆循环利用发酵土壤机质系统,包括秸秆生物发酵沟,所述秸秆生物发酵沟的外侧固定有补水罐、补菌罐和补气罐,所述补水罐位于所述秸秆生物发酵沟的一侧有补菌罐,所述补菌罐位于所述秸秆生物发酵沟异于所述补水罐的一侧,所述补气罐位于所述秸秆生物发酵沟异于所述补水罐和所述补菌罐的一侧;通过渣液分离器具有的筛网对渣液进行过滤,再通过连接管将初步过滤的发酵液传输至棉布处,接着通过棉布对初步过滤后的发酵液进行二次过滤,同时边框将棉布与渣液分离器可拆卸的连接在一起,使得棉布可以更换,然后通过阀门和直管将发酵液传输至储液箱处,使使用者不需要再将渣液搬至其他器具处。

A Fermented Soil Organic Matter System for Recycling and Utilization of Straw in Ecological Far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态农场秸秆循环利用发酵土壤机质系统
本技术属于秸秆能源化加工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生态农场秸秆循环利用发酵土壤机质系统。
技术介绍
我国农作物秸秆产量丰富,有效利用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能源,是我国解决农村和城镇生活用能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主题,还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秸秆可制造沼气供人们生活使用的同时,还可以利用秸秆生物发酵沟和微生物菌种将秸秆转化成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及作物生长所需要的热量、有机物质和营养元素供土壤吸收和植物生长使用。现有的技术存在缺乏直接分离渣液的装置,导致使用者需要将渣液搬运至其他器具处,存在缺乏稀释装置,导致使用者需要再次进行搬运,从而增加了工序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生态农场秸秆循环利用发酵土壤机质系统,具有直接分离渣液、减少工序和便于使用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生态农场秸秆循环利用发酵土壤机质系统,包括秸秆生物发酵沟,所述秸秆生物发酵沟的外侧固定有补水罐、补菌罐和补气罐,所述补水罐位于所述秸秆生物发酵沟的一侧,所述补菌罐位于所述秸秆生物发酵沟异于所述补水罐的一侧,所述补气罐位于所述秸秆生物发酵沟异于所述补水罐和所述补菌罐的一侧,所述秸秆生物发酵沟异于所述补水罐、所述补菌罐和所述补气罐的一侧固定有渣液分离器,所述渣液分离器的顶端固定有筛网,所述筛网异于所述秸秆生物发酵沟的一侧固定有储渣箱,所述筛网的底端固定连接管,所述渣液分离器的内侧靠近所述连接管的下方设置有棉布,所述渣液分离器与所述棉布通过边框可拆卸连接,所述棉布的底端固定有直管,所述直管远离所述棉布的一侧固定有储液箱,所述储液箱异于所述直管的一侧固定有稀释桶,所述稀释桶的内部可拆卸连接有支杆,所述支杆的外侧固定有搅拌架。为了通过边框将棉布与渣液分离器连接在一起,再通过棉布对筛网过滤后的发酵液进行二次过滤,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棉布的顶端靠近所述连接管的下方设置有边框,所述棉布的边角缠绕在所述边框上,所述棉布与所述边框可拆卸连接。为了通过阀门控制直管的开闭,使得直管可以在需要的时段内传输物料,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直管的外侧固定有阀门。为了通过转动手轮带动支杆转动,支杆再带动搅拌架转动,使得稀释桶内部的发酵液与稀释液可以均匀的混合在一起,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稀释桶的顶端开设有穿孔,所述穿孔的直径与所述搅拌架的直径相同,所述支杆的顶端贯穿所述穿孔且固定有手轮。为了通过进液管将稀释需要使用的原料添加至稀释桶内部,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稀释桶的顶端靠近所述手轮的一侧固定有进液管。为了通过排管将稀释后的发酵液传输至需要的位置,供后续加工使用,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稀释桶异于所述储液箱的一侧固定有排管。为了通过直管和阀门将秸秆生物发酵沟与补水罐、补菌罐、补气罐和渣液分离器,渣液分离器与储液箱及储液箱与稀释桶连接在一起,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秸秆生物发酵沟与所述补水罐、所述补菌罐、所述补气罐和所述渣液分离器,所述渣液分离器与所述储液箱及所述储液箱与所述稀释桶间均通过所述直管和所述阀门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设置了渣液分离器、筛网、连接管、阀门、直管、棉布和边框,通过渣液分离器具有的筛网对渣液进行过滤,再通过连接管将初步过滤的发酵液传输至棉布处,接着通过棉布对初步过滤后的发酵液进行二次过滤,同时边框将棉布与渣液分离器可拆卸的连接在一起,使得棉布可以更换,然后通过阀门和直管将发酵液传输至储液箱处,使使用者不需要再将渣液搬至其他器具处;2、本技术设置了稀释桶、支杆、手轮、进液管、搅拌架和排管,通过稀释桶将储液箱处传出的发酵液暂时收纳起来,再通过进液管将稀释需要使用的原料添加至稀释桶内部,接着通过转动手轮带动支杆转动,支杆再带动搅拌架转动,使得稀释桶内部的发酵液与稀释液可以均匀的混合在一起,然后通过排管将稀释后的发酵液传输至需要的位置,供后续加工使用,从而减少了工序,达到使用便捷的目的。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流程图;图2为本技术的渣液分离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稀释桶结构示意图;图中:1、稀释桶;2、储液箱;3、补水罐;4、补菌罐;5、秸秆生物发酵沟;6、渣液分离器;7、补气罐;8、储渣箱;9、筛网;10、连接管;11、阀门;12、直管;13、棉布;14、边框;15、支杆;16、手轮;17、进液管;18、搅拌架;19、排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生态农场秸秆循环利用发酵土壤机质系统,包括秸秆生物发酵沟5,秸秆生物发酵沟5的外侧通过法兰、直管12和阀门11连接有补水罐3、补菌罐4和补气罐7,补水罐3位于秸秆生物发酵沟5的一侧,补菌罐4位于秸秆生物发酵沟5异于补水罐3的一侧,补气罐7位于秸秆生物发酵沟5异于补水罐3和补菌罐4的一侧,秸秆生物发酵沟5异于补水罐3、补菌罐4和补气罐7的一侧通过法兰、直管12和阀门11连接有渣液分离器6,渣液分离器6的顶端通过螺栓连接有筛网9,筛网9异于秸秆生物发酵沟5的一侧通过支板连接有储渣箱8,筛网9的底端通过螺栓连接有连接管10,渣液分离器6的内侧靠近连接管10的下方设置有棉布13,渣液分离器6与棉布13通过边框14可拆卸连接,棉布13的底端通过固定管连接有直管12,且固定管的直径与棉布13相同,使得棉布13析出的发酵液不会漏出,直管12远离棉布13的一侧通过法兰连接有储液箱2,储液箱2异于直管12的一侧通过法兰连接有稀释桶1,稀释桶1的内部通过开设的穿孔可拆卸连接有支杆15,支杆15的外侧通过螺钉连接有搅拌架18。进一步地,棉布13的顶端靠近连接管10的下方设置有边框14,棉布13的边角缠绕在边框14上,棉布13与边框14通过缠绕边角的方式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直管12的外侧通过卡箍连接有阀门11。进一步地,稀释桶1的顶端开设有穿孔,穿孔的直径与搅拌架18的直径相同,支杆15的顶端贯穿穿孔且通过螺钉连接有手轮16。进一步地,稀释桶1的顶端靠近手轮16的一侧焊接有进液管17。进一步地,稀释桶1异于储液箱2的一侧焊接有排管19。进一步地,秸秆生物发酵沟5与补水罐3、补菌罐4、补气罐7和渣液分离器6,渣液分离器6与储液箱2及储液箱2与稀释桶1间均通过直管12和阀门1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阀门11天津斯帝尔阀门有限公司销售的Z45X型阀门。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技术通过补水罐3、补菌罐4和补气罐7将充分的养分传输至秸秆生物发酵沟5处,再通过秸秆生物发酵沟5发酵秸秆产生植物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态农场秸秆循环利用发酵土壤机质系统,包括秸秆生物发酵沟(5),所述秸秆生物发酵沟(5)的外侧固定有补水罐(3)、补菌罐(4)和补气罐(7),所述补水罐(3)位于所述秸秆生物发酵沟(5)的一侧,所述补菌罐(4)位于所述秸秆生物发酵沟(5)异于所述补水罐(3)的一侧,所述补气罐(7)位于所述秸秆生物发酵沟(5)异于所述补水罐(3)和所述补菌罐(4)的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秸秆生物发酵沟(5)异于所述补水罐(3)、所述补菌罐(4)和所述补气罐(7)的一侧固定有渣液分离器(6),所述渣液分离器(6)的顶端固定有筛网(9),所述筛网(9)异于所述秸秆生物发酵沟(5)的一侧固定有储渣箱(8),所述筛网(9)的底端固定连接管(10),所述渣液分离器(6)的内侧靠近所述连接管(10)的下方设置有棉布(13),所述渣液分离器(6)与所述棉布(13)通过边框(14)可拆卸连接,所述棉布(13)的底端固定有直管(12),所述直管(12)远离所述棉布(13)的一侧固定有储液箱(2),所述储液箱(2)异于所述直管(12)的一侧固定有稀释桶(1),所述稀释桶(1)的内部可拆卸连接有支杆(15),所述支杆(15)的外侧固定有搅拌架(1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农场秸秆循环利用发酵土壤机质系统,包括秸秆生物发酵沟(5),所述秸秆生物发酵沟(5)的外侧固定有补水罐(3)、补菌罐(4)和补气罐(7),所述补水罐(3)位于所述秸秆生物发酵沟(5)的一侧,所述补菌罐(4)位于所述秸秆生物发酵沟(5)异于所述补水罐(3)的一侧,所述补气罐(7)位于所述秸秆生物发酵沟(5)异于所述补水罐(3)和所述补菌罐(4)的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秸秆生物发酵沟(5)异于所述补水罐(3)、所述补菌罐(4)和所述补气罐(7)的一侧固定有渣液分离器(6),所述渣液分离器(6)的顶端固定有筛网(9),所述筛网(9)异于所述秸秆生物发酵沟(5)的一侧固定有储渣箱(8),所述筛网(9)的底端固定连接管(10),所述渣液分离器(6)的内侧靠近所述连接管(10)的下方设置有棉布(13),所述渣液分离器(6)与所述棉布(13)通过边框(14)可拆卸连接,所述棉布(13)的底端固定有直管(12),所述直管(12)远离所述棉布(13)的一侧固定有储液箱(2),所述储液箱(2)异于所述直管(12)的一侧固定有稀释桶(1),所述稀释桶(1)的内部可拆卸连接有支杆(15),所述支杆(15)的外侧固定有搅拌架(1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农场秸秆循环利用发酵土壤机质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国明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绿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