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任杰专利>正文

人车分层全单行车道隐形匝道立交桥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70211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12: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人车分层全单行车道隐形匝道立交桥,所述的立交桥从下向上依次设有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第一层设有纵向单向人行道和横向单向人行道;第二层设有中部纵向车道;第三层设有顶部横向车道、顶部南转东车道、顶部东转北车道、顶部北转西车道、顶部西转南车道、南转西车行道、西转北车行道、北转东车行道、东转南车行道和横向坡道;第三层的两侧分别设有南侧横向直行人行道和北侧横向直行人行道;第一层和第三层之间设有南转西上行人行匝道、东转南下行人行匝道、北转东上行人行匝道和西转北下行人行匝道。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仅不用设红绿灯、不用设斑马线,实现了人和车都单向独立行驶,更加安全方便。

Hierarchical pedestrian-vehicle single-lane invisible ramp overpa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人车分层全单行车道隐形匝道立交桥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道路立交桥的改进,具体地说是一种人车分层全单行车道隐形匝道立交桥,其既不需要设红绿灯,也不需要设斑马线,既有单设的适于人和非机动车行进的人行道,也有单设的适于机动车行进的车行道,而且无不同方向的交汇点。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规模的发展,“十”字路口的交通拥挤及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通常解决的方法就是在路口设红绿灯和斑马线,当车行至“十”字路口时,直行或转弯必须按绿灯及箭头指示的方向行驶,当人要跨过马路时,必须按绿色形象人指示的方向、沿斑马线行走,以避免在方向交汇处碰撞,这种方法,虽然已广泛应用,但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在红灯时,人车均处于停止状态,也就是说,在一个方向上仅有一半的时间用于通行,另一半的时间车在工作但不运行,这就严重的浪费了时间,耗费了燃料,降低了运行效率,也占用了人的工作时间,导致人更加紧张;二是由于“十”字路口为交叉路口,车辆和行人在一个平面内为交汇通过,所以一旦违规或不注意闯红灯,就会相撞,交通事故频发,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特别在一、二线大型城市,这种现象更为突出;三是加重了“十”字路口的环境污染,由于在红灯时停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人车分层全单行车道隐形匝道立交桥,包括进桥前的地面纵向车道(1)和进桥前的地面横向车道(2);所述的进桥前的地面纵向车道(1)的路中心设有隔离带,进桥前的地面纵向车道(1)的两侧分别设有人行道;所述的进桥前的地面横向车道(2)的路中心也设有隔离带,进桥前的地面横向车道(2)的两侧也分别设有人行道;所述的进桥前的地面纵向车道(1)和进桥前的地面横向车道(2)的交叉区间内通过桥墩支撑结构(5)建设立交桥;所述的立交桥从下向上依次设有第一层(A)、第二层(B)和第三层(C);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层(A)设有与进桥前的地面纵向车道(1)两侧的人行道相适配的纵向单向人行道(101)和与进桥前的地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人车分层全单行车道隐形匝道立交桥,包括进桥前的地面纵向车道(1)和进桥前的地面横向车道(2);所述的进桥前的地面纵向车道(1)的路中心设有隔离带,进桥前的地面纵向车道(1)的两侧分别设有人行道;所述的进桥前的地面横向车道(2)的路中心也设有隔离带,进桥前的地面横向车道(2)的两侧也分别设有人行道;所述的进桥前的地面纵向车道(1)和进桥前的地面横向车道(2)的交叉区间内通过桥墩支撑结构(5)建设立交桥;所述的立交桥从下向上依次设有第一层(A)、第二层(B)和第三层(C);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层(A)设有与进桥前的地面纵向车道(1)两侧的人行道相适配的纵向单向人行道(101)和与进桥前的地面横向车道(2)两侧的人行道相适配的横向单向人行道(202);两个纵向单向人行道(101)直行贯通穿过立交桥底部地面道路;两个纵向单向人行道(101)之间设有相互连通的北侧互跨人行通道(103)和南侧互跨人行通道(104);所述的第二层(B)设有位于两个纵向单向人行道(101)之间、且路面高度高于纵向单向人行道(101)的中部纵向车道(201),中部纵向车道(201)通过相应的桥墩支撑结构(5)建设在第一层(A)的上方,中部纵向车道(201)的两端分别通过纵向坡道(209)与相对应的进桥前的地面纵向车道(1)相连通,中部纵向车道(201)的路中心设有纵向隔离带(3),中部纵向车道(201)路中心的纵向隔离带(3)与进桥前的地面纵向车道(1)路中心的隔离带相连接;所述的北侧互跨人行通道(103)和南侧互跨人行通道(104)位于中部纵向车道(201)的下方;第三层(C)设有顶部横向车道(301)、顶部南转东车道(302)、顶部东转北车道(309)、顶部北转西车道(314)、顶部西转南车道(315)、南转西车行道(308)、西转北车行道(312)、北转东车行道(304)、东转南车行道(306)和横向坡道(305),第三层(C)通过桥墩支撑结构(5)设置在第二层(B)的上方,且第三层(C)上的顶部横向车道(301)和第二层(B)上的中部纵向车道(20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呈交叉状态;所述的顶部横向车道(301)的路中心设有横向隔离带(4),顶部横向车道(301)的两端分别通过横向坡道(305)与进桥前的地面横向车道(2)相连通,横向隔离带(4)与相对应的进桥前的地面横向车道(2)路中心的隔离带相连接;所述的顶部横向车道(301)位于第三层(C)的中部,第三层(C)的北侧部设有东转南车行道(306),第三层(C)的南侧部设有西转北车行道(312);在顶部横向车道(301)与东转南车行道(306)之间的横向空间内由东向西依次设有顶部东转北车道(309)、南转西车行道(308)和顶部北转西车道(314),顶部东转北车道(309)的进口与顶部横向车道(301)的北侧边相连通,东转南车行道(306)的进口与顶部横向车道(301)的北侧边相连通,南转西车行道(308)的出口与顶部横向车道(301)的北侧边相连通,顶部北转西车道(314)的出口与顶部横向车道(301)的北侧边相连通;在顶部横向车道(301)与西转北车行道(312)之间的横向空间内由西向东依次设有顶部西转南车道(315)、北转东车行道(304)和顶部南转东车道(302),顶部西转南车道(315)的进口与顶部横向车道(301)的南侧边相连通,西转北车行道(312)的进口与顶部横向车道(301)的南侧边相连通,北转东车行道(304)的出口与顶部横向车道(301)的南侧边相连通,顶部南转东车道(302)的出口与顶部横向车道(301)的南侧边相连通;所述的第二层(B)和第三层(C)之间通过桥墩支撑结构(5)设有南转东车行道(208)、东转北车行道(212)、北转西车行道(206)、西转南车行道(207)、南转西上行车行匝道(204)、西转北下行车行匝道(205)、东转南下行车行匝道(210)和北转东上行车行匝道(211);南转东车行道(208)的进口与中部纵向车道(201)的东侧边相连通,南转东车行道(208)的出口上穿第三层(C)后与顶部南转东车道(302)的进口相连通;南转西上行车行匝道(204)的进口与南转东车行道(208)的进口相连通,南转西上行车行匝道(204)的出口上穿第三层(C)后与南转西车行道(308)的进口相连通;北转西车行道(206)的进口与中部纵向车道(201)的西侧边相连通,北转西车行道(206)的出口上穿第三层(C)后与顶部北转西车道(314)的进口相连通;北转东上行车行匝道(211)的进口与北转西车行道(206)的进口相连通,北转东上行车行匝道(211)的出口上穿第三层(C)后与北转东车行道(304)的进口相连通;东转北车行道(212)的出口与中部纵向车道(201)的东侧边相连通,东转北车行道(212)的进口上穿第三层(C)后与顶部东转北车道(309)的出口相连通;东转北车行道(212)的出口与西转北下行车行匝道(205)的出口相连通,西转北下行车行匝道(205)的进口上穿第三层(C)后与西转北车行道(312)的出口相连通;西转南车行道(207)的出口与中部纵向车道(201)的西侧边相连通,西转南车行道(207)的进口上穿第三层(C)后与顶部西转南车道(315)的出口相连通;西转南车行道(207)的出口与东转南下行车行匝道(210)的出口相连通,东转南下行车行匝道(210)的进口上穿第三层(C)后与东转南车行道(306)的出口相连通;所述的纵向单向人行道(101)的东侧道南部通过南转东人行道(112)与横向单向人行道(202)的东部南侧道相连通;纵向单向人行道(101)的东侧道北部通过东转北人行道(107)与横向单向人行道(202)的东部北侧道相连通;所述的纵向单向人行道(101)的西侧道北部通过北转西人行道(110)与横向单向人行道(202)的西部北侧道相连通;所述的纵向单向人行道(101)的西侧道南部通过西转南人行道(108)与横向单向人行道(202)的西部南侧道相连通;所述的北侧互跨人行通道(103)的两端分别与东转北人行道(107)的出口、北转西人行道(110)的进口相对应;所述的南侧互跨人行通道(104)的两端分别与南转东人行道(112)的进口、西转南人行道(108)的出口相对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车分层全单行车道隐形匝道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纵向单向人行道(101)的两侧都设有纵向护栏(102);所述的横向单向人行道(202)的两侧都设有横向护栏(203);东转北人行道(107)、西转南人行道(108)、北转西人行道(110)和南转东人行道(112)的两侧都设有护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车分层全单行车道隐形匝道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东转南车行道(306)的西侧和西转北车行道(312)的东侧都设有应急区(310),两处应急区(310)分别位于第三层(C)的两侧部。4.人车分层全单行车道隐形匝道立交桥,包括进桥前的地面纵向车道(1)和进桥前的地面横向车道(2);所述的进桥前的地面纵向车道(1)的路中心设有隔离带,进桥前的地面纵向车道(1)的两侧分别设有人行道;所述的进桥前的地面横向车道(2)的路中心也设有隔离带,进桥前的地面横向车道(2)的两侧也分别设有人行道;所述的进桥前的地面纵向车道(1)和进桥前的地面横向车道(2)的交叉区间内通过桥墩支撑结构(5)建设立交桥;所述的立交桥从下向上依次设有第一层(A)、第二层(B)和第三层(C);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层(A)设有与进桥前的地面纵向车道(1)两侧的人行道相适配的纵向单向人行道(101)和与进桥前的地面横向车道(2)两侧的人行道相适配的横向单向人行道(202);两个纵向单向人行道(101)直行贯通穿过立交桥底部地面道路;所述的第二层(B)设有位于两个纵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杰苏连德乔蓬勃
申请(专利权)人:任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