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浓度硝酸盐废液与有机废液协同处理装置及其两相处理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067901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11: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浓度硝酸盐废液与有机废液协同处理装置及其两相处理方法,属于废液处理技术领域,该装置主要包括有机废液箱、厌氧酸化反应器、废液混合箱、厌氧反硝化反应器;所述厌氧酸化反应器的出液端通过管路与废液混合箱相连,所述废液混合箱通过第二进水泵与厌氧反硝化反应器的进液端相连,所述厌氧反硝化反应器设置有第三回流管路,泥水分离包等,所述第三回流管路一端与泥水分离包底部相连通,所述厌氧反硝化反应器的内部设置两级三相分离器。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两相厌氧处理技术解决了实际应用中高盐分及高浓度硝酸盐类废水不能采用生物法脱氮的问题,同时有机废水为厌氧酸化为反硝化提供了碳源乙酸,实现以废治废,节省碳源。

A Cooperative Treatment Device for High Concentration Nitrate Waste Liquor and Organic Waste Liquor and Its Two-way Treatment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浓度硝酸盐废液与有机废液协同处理装置及其两相处理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废液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高浓度硝酸盐废液与有机废液协同处理装置及其两相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不少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硝酸盐、重金属或有毒有机物含量极高的危险废液,且绝大多数废液表现出强酸/碱、高盐、污染组分复杂等水质特征,处理难度极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收录了44个行业的49类危险废物,共计498种;其中废液类157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产生2000万吨危险废液,主要涉及冶炼、电镀、电子、制药、印染、化学制品、石油加工等行业。如何安全、有效、经济地实现工业废液处置,并在废液处置达标的前提上尽可能实现工业废液资源化,回收其中有价资源,这是危险废液行业处置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硝酸被广泛用于工业生产、加工、制造等过程的金属表面处理。对某第三方处置企业收置的废液进行调查,硝酸盐含量在0.5%(即5000mg/L)以上的废液体积占所有废液的65%以上,且硝酸盐浓度最高甚至可达40%。此外,高浓度硝酸盐废液具有水质成分复杂、重金属与有毒有机物共存、盐分高、生物毒性强、酸度高等特点,这给废液处置带来极大。目前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高浓度硝酸盐废液与有机废液协同处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有机废液箱、厌氧酸化反应器、废液混合箱、厌氧反硝化反应器;所述有机废液箱通过第一进水泵与厌氧酸化反应器的进液端相连,所述厌氧酸化反应器上设置有第一回流管路,所述第一回流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回流泵,所述厌氧酸化反应器的出液端通过管路与废液混合箱相连,所述废液混合箱通过第二进水泵与厌氧反硝化反应器的进液端相连,所述厌氧反硝化反应器的外部设置有第二回流管路、泥水分离包,内部设置有第三回流管路、三相分离器,所述第二回流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回流泵,所述三相分离器以及第三回流管路的一端均与泥水分离包底部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高浓度硝酸盐废液与有机废液协同处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有机废液箱、厌氧酸化反应器、废液混合箱、厌氧反硝化反应器;所述有机废液箱通过第一进水泵与厌氧酸化反应器的进液端相连,所述厌氧酸化反应器上设置有第一回流管路,所述第一回流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回流泵,所述厌氧酸化反应器的出液端通过管路与废液混合箱相连,所述废液混合箱通过第二进水泵与厌氧反硝化反应器的进液端相连,所述厌氧反硝化反应器的外部设置有第二回流管路、泥水分离包,内部设置有第三回流管路、三相分离器,所述第二回流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回流泵,所述三相分离器以及第三回流管路的一端均与泥水分离包底部相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高浓度硝酸盐废液与有机废液协同处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分离器包括一级三相分离器和二级三相分离器,且均与泥水分离包相连通。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高浓度硝酸盐废液与有机废液协同处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流管路的底端设置有第一排泥口,所述第二回流管路的底端设置有第二排泥口。4.利用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装置协同处理高浓度硝酸盐废液与有机废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有机废液箱中的有机废液经第一进水泵进入厌氧酸化反应器,所述厌氧酸化反应器内包括接种了厌氧酸化菌菌剂的污泥,有机废液在第一回流泵的作用下与污泥充分混合反应,得到酸化处理废液;2)将所述步骤1)得到的酸化处理废液与硝酸盐废液加入到废液混合箱中,经水质调节后,得到混合液,所述混合液通过第二进水泵进入厌氧反硝化反应器中进行混合反应,所述厌氧反硝化反应器内包括接种了耐盐高负荷厌氧反硝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锐平苗时雨胡承志柏耀辉罗劲娜什米·贡居曲久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