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电池电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5939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7 17: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锂电池电芯,属于锂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锂电池电芯,包括层叠设置的极片复合体,所述极片复合体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所述隔膜位于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所述层叠设置的极片复合体的前端面和/或后端面上粘有至少一条胶线或至少一个胶面。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网状胶线全面束缚极片复合体端部隔膜,增大隔膜束缚面积,防止极片复合体入膜壳时隔膜翻折现象;防止跌落时电解液反冲和端部撞击隔膜发生翻折,能有效避免电芯正负极片接触或负极片和正极片极粉接触风险;胶水粘结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兼容不同型号电芯,实现柔性制造。

A Lithium Battery Co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锂电池电芯
本专利技术属于锂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锂电池电芯。
技术介绍
随着市场的发展,便携式电子产品对锂电池的安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另外对于锂电池制作厂,产品柔性化制造将是行业发展趋势。目前,锂电池行业改善跌落失效方法主要是通过在电芯端部隔膜包胶对电芯进行束缚,该方法存在以下问题:①包胶面积有限(通常头部一道,尾部一道),电芯入壳时端部隔膜易翻折;②需要根据不同的型号选择不同长度的胶带,换型复杂;③电池跌落时,由于壳内电解液反冲和端部撞击,壳内电芯端部隔膜易翻折,从而增加正负极片接触或负极片和正极片极粉接触风险,导致电池压降不良或短路现象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改善锂电池电芯跌落失效的问题,实现柔性化制造,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锂电池电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锂电池电芯,包括层叠设置的极片复合体,所述极片复合体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所述隔膜位于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所述层叠设置的极片复合体的前端面和/或后端面上粘有至少一条胶线或至少一个胶面。进一步的,所述胶面的形状为任意形状,所述胶线分布的形状为任意形状。进一步的,至少一个所述胶面连接所有层叠的极片复合体。进一步的,所有所述胶面组合粘贴连接所有层叠的极片复合体。进一步的,所有所述胶线组合粘贴连接所有层叠的极片复合体。进一步的,至少一条所述胶线连接所有层叠的极片复合体。优选的,所有所述胶线均呈‘波浪线’。优选的,所述胶线为两条,所述两条胶线相互交错分布且呈对称设置形成网状胶线。进一步的,所述胶线波峰和波谷的高度等于所述锂电池电芯的厚度。优选的,所述胶线为若干条竖直分布的直线,所述若干条直线均布设置在所述层叠的极片复合体的前端面和后端面。进一步的,所述若干条直线的长度均等于所述锂电池电芯的厚度。优选的,所述的层叠设置的方式为卷绕式层叠设置、‘Z’字型层叠设置或制袋型层叠设置。进一步的,所述锂电池电芯还包括电芯膜壳、正极耳和负极耳,所述正极耳固定连接在所述正极片上,所述负极耳固定连接在所述负极片上,所述电芯膜壳包裹在所述层叠的极片复合体的外表面。优选的,所述电芯膜壳为铝塑膜壳、钢壳或铝壳。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①通过网状胶线全面束缚电芯端部隔膜,增大隔膜束缚面积,防止电芯入壳时隔膜翻折现象;②电芯端部隔膜点胶,通过胶水粘结,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兼容不同型号电芯,实现柔性制造;③电芯端部隔膜点胶,增大隔膜束缚面积,防止跌落时电解液反冲和端部撞击隔膜发生翻折,能有效避免电芯正负极片接触或负极片和正极片极粉接触风险。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图1中A的放大图;图中:1、电芯,2、极片复合体,3、胶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和2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一一种锂电池电芯,包括层叠设置的极片复合体2,所述极片复合体2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所述隔膜位于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所述层叠设置的极片复合体2的后端面上均粘有两条胶线3,所述两条胶线3均呈‘波浪线’的形状,所述两条胶线3相互交错分布且呈对称设置形成网状胶线3,至少一条所述胶线3波峰和波谷的高度等于所述锂电池电芯1的厚度,将每层极片复合体2的隔膜粘结在一起,达到固定的目的。进一步的,所述的层叠设置的方式为‘Z’字型层叠设置。进一步的,所述锂电池电芯还包括电芯膜壳、正极耳和负极耳,所述正极耳固定连接在所述正极片上,所述负极耳固定连接在所述负极片上,所述电芯膜壳包裹在所述层叠的极片复合体2的外表面。优选的,所述电芯膜壳为铝塑膜壳。具体实施方式二一种锂电池电芯,包括层叠设置的极片复合体2,所述极片复合体2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所述隔膜位于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所述层叠设置的极片复合体2的后端面上粘有一条胶线3,所述胶线3呈‘波浪线’的形状,所述胶线3波峰和波谷的高度等于所述锂电池电芯1的厚度,所述胶线3连接所有层叠的极片复合体2,将每层极片复合体2的隔膜粘结在一起,达到固定的目的。进一步的,所述的层叠设置的方式为‘Z’字型层叠设置。进一步的,所述锂电池电芯还包括电芯膜壳、正极耳和负极耳,所述正极耳固定连接在所述正极片上,所述负极耳固定连接在所述负极片上,所述电芯膜壳包裹在所述层叠的极片复合体2的外表面。优选的,所述电芯膜壳为铝塑膜壳。具体实施方式三一种锂电池电芯,包括层叠设置的极片复合体2,所述极片复合体2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所述隔膜位于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所述层叠设置的极片复合体2的后端面上粘有若干条胶线3,所述若干条胶线3均为竖直分布的直线,每条胶线3均部分粘接在所述极片复合体2的后端面上,所有所述胶线3组合粘贴连接所有层叠的极片复合体2。将每层极片复合体2的隔膜粘结在一起,达到固定的目的。进一步的,所述的层叠设置的方式为卷绕式层叠设置。进一步的,所述锂电池电芯还包括电芯膜壳、正极耳和负极耳,所述正极耳固定连接在所述正极片上,所述负极耳固定连接在所述负极片上,所述电芯膜壳包裹在所述层叠的极片复合体2的外表面。优选的,所述电芯膜壳为钢壳。具体实施方式四一种锂电池电芯,包括层叠设置的极片复合体2,所述极片复合体2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所述隔膜位于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所述层叠设置的极片复合体2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上粘有若干条胶线3,所述若干条胶线3均为竖直分布的直线,所述若干条直线均布设置在所述层叠的极片复合体2的前端面和后端面,所有所述直线的长度均等于所述锂电池电芯1的厚度。将每层极片复合体2的隔膜粘结在一起,达到固定的目的。进一步的,所述的层叠设置的方式为卷绕式层叠设置。进一步的,所述锂电池电芯还包括电芯膜壳、正极耳和负极耳,所述正极耳固定连接在所述正极片上,所述负极耳固定连接在所述负极片上,所述电芯膜壳包裹在所述层叠的极片复合体2的外表面。优选的,所述电芯膜壳为铝塑膜壳。具体实施方式五一种锂电池电芯,包括层叠设置的极片复合体2,所述极片复合体2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所述隔膜位于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所述层叠设置的极片复合体2的前端面上粘有一个长方形胶面,所述长方形胶面设置在所述层叠的极片复合体2的前端面上,所述胶面的高度等于所述锂电池电芯1的厚度。将每层极片复合体2的隔膜粘结在一起,达到固定的目的。进一步的,所述的层叠设置的方式为卷绕式层叠设置。进一步的,所述锂电池电芯还包括电芯膜壳、正极耳和负极耳,所述正极耳固定连接在所述正极片上,所述负极耳固定连接在所述负极片上,所述电芯膜壳包裹在所述层叠的极片复合体2的外表面。优选的,所述电芯膜壳为铝塑膜壳。具体实施方式六一种锂电池电芯,包括层叠设置的极片复合体2,所述极片复合体2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所述隔膜位于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所述层叠设置的极片复合体2的后端面上粘有若干个正方形胶面,每个正方形胶面均部分粘接在所述极片复合体2的后端面上,所有所述正方形胶面组合粘贴连接所有层叠的极片复合体2。将每层极片复合体2的隔膜粘结在一起,达到固定的目的。进一步的,所述的层叠设置的方式为卷绕式层叠设置。进一步的,所述锂电池电芯还包括电芯膜壳、正极耳和负极耳,所述正极耳固定连接在所述正极片上,所述负极耳固定连接在所述负极片上,所述电芯膜壳包裹在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锂电池电芯,包括层叠设置的极片复合体(2),所述极片复合体(2)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所述隔膜位于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层叠设置的极片复合体(2)的前端面和/或后端面上粘有至少一条胶线(3)或至少一个胶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电池电芯,包括层叠设置的极片复合体(2),所述极片复合体(2)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所述隔膜位于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层叠设置的极片复合体(2)的前端面和/或后端面上粘有至少一条胶线(3)或至少一个胶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电池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胶面的形状为任意形状,所述胶线(3)分布的形状为任意形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电池电芯,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胶面组合粘贴连接所有层叠的极片复合体(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电池电芯,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胶面连接所有层叠的极片复合体(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电池电芯,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胶线(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盛东辉何伊王琳川周仕昌徐延铭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冠宇电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