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导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056775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7 15:47
一种智能导轨系统,包括:导轨及至少一个转接头,其中:所述导轨包括供电部,所述导轨的内壁限定一用于放置所述转接头的容纳腔;所述转接头,可拆卸地与所述导轨连接;当所述转接头与所述导轨连接时,所述转接头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与所述供电部电连接;所述导轨的内壁与所述供电部之间设有绝缘部。采用上述方案,能够提高多个设备的供电线路的布线简洁性。

Intelligent guideway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导轨系统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导轨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智能家居的普及,室内可能会设置有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智能家居设备。在为智能家居设备进行供电时,通常需要设置有多个供电接口。在实际应用中,当智能家居设备数量较多时,供电线路的数量较多,占用空间较大,布线较为混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多个设备的供电线路的布线简洁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导轨系统,包括:导轨及至少一个转接头,其中:所述导轨包括供电部,所述导轨的内壁限定一用于放置所述转接头的容纳腔;所述转接头,可拆卸地与所述导轨连接;当所述转接头与所述导轨连接时,所述转接头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与所述供电部电连接;所述导轨的内壁与所述供电部之间设有绝缘部。可选地,当所述转接头与所述导轨连接时,所述转接头可相对于所述导轨移动。可选地,所述导轨还包括数据传输部,所述转接头还包括数据传输连接部,所述数据传输连接部适于与所述数据传输部配合,为待连接设备提供数据传输通道。可选地,所述转接头与所述待连接设备集成一体;或者,所述转接头与所述待连接设备相对独立设置。可选地,所述转接头上设置有限位部,适于在所述转接头安装于所述导轨时,限定所述转接头与所述导轨的相对位置,以及承载所述转接头;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限位部的限位槽。可选地,所述转接头还包括:承载部,与所述转接头的电连接部连接,用于承载所述电连接部,当所述转接头与所述导轨连接时,所述电连接部与所述供电部电连接。可选地,所述转接头还包括转动机构,分别与所述承载部及所述电连接部连接,用于在转动时带动所述电连接部相对所述承载部运动,以使得所述电连接部与所述供电部连接或断开。可选地,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转动销、与所述转动销连接的转动体、固定部;其中,所述固定部分别与所述转动体及所述电连接部连接,用于固定所述电连接部。可选地,所述智能导轨系统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导轨连接。可选地,所述支撑部包括长条状支撑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智能导轨系统可以包括导轨及转接头,所述转接头与所述导轨可拆卸地连接。当所述转接头与所述导轨连接时,位于所述导轨的容纳腔内,所述导轨的供电部与所述转接头可以电连接,从而可以为待连接设备提供电能,因此,可以根据待连接设备的位置调整转接头与导轨的连接位置或者智能导轨系统的位置。此外,由于在智能导轨系统中可以设置有多个转接头,从而可以为多个待连接设备提供电连接接口,无须分别为多个待连接设备布线,从而可以提高多个待连接设备的供电线路的布线的简洁性。此外,导轨内壁与供电部之间设的绝缘部可以提高智能导轨系统的使用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智能导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在A-A方向的剖面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智能导轨系统与转接头的连接示意图;图4是图3在B-B方向上的剖面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导轨与待连接设备的连接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导轨的结构示意图;图7~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转接头在不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转接头的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前所述,在现有技术中,当需要为多个智能家居设备进行供电时,需要为每个智能家居设备进行对应的供电线路排布,供电线路的数量较多,占用较大的空间,且布线较为混乱。本技术实施例中,智能导轨系统可以包括导轨及转接头,所述转接头与所述导轨可拆卸地连接,当所述转接头与所述导轨连接时,位于所述导轨的容纳腔内,所述导轨的供电部与所述转接头可以电连接,从而可以为待连接设备提供电能,因此,可以根据待连接设备与导轨的连接位置调整转接头的位置或者智能导轨系统的位置。此外,由于在智能导轨系统中可以设置有多个转接头,从而可以为多个待连接设备提供电连接接口,无须分别为多个待连接设备布线,从而可以提高多个待连接设备的供电线路的布线的简洁性。此外,导轨内壁与供电部之间设的绝缘部可以提高智能导轨系统的使用安全性。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有益效果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参照图1,给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智能导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在A-A方向的剖面图。图3给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智能导轨系统与转接头的连接示意图。图4是图3在B-B方向上的剖面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导轨与待连接设备的连接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导轨的结构示意图。图7~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转接头在不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转接头的分解图。下面结合图1至图10对智能导轨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结合图1及图3,所述智能导轨系统100可以包括导轨10以及转接头20,所述转接头20可拆卸地与所述导轨10连接。所述转接头20与所述导轨10连接后,所述转接头20可以相对所述导轨10处于设定的位置,也可以相对所述导轨10移动,从而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灵活调整所述转接头20在所述导轨10上的连接位置。所述转接头20的数量可以为1个、2个或多个,所述转接头20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待连接设备的数量进行设定,此处不做限定。图2中示出的智能导轨系统100包括3个导轨10。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导轨10的数量也可以为1个、2个、4个或者其他取值,所述导轨10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此处不做限定。参照图4、图5及图6,在所述导轨10上设置有供电部11。当所述转接头20与所述导轨10连接时,所述转接头20可以与所述供电部11电连接。当待连接设备40与所述转接头20连接时,所述待连接设备40可以通过智能导轨系统100获取电能。在具体实施中,如图6所示,所述导轨10的内壁10a限定一用于放置所述转接头20的容纳腔16。在实际应用中,所述转接头20与所述导轨10的连接即为,所述转接头20放置在所述容纳腔16中,实现所述转接头20与所述导轨10的供电部11的电连接。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导轨10的内壁10a与所述供电部11之间设有绝缘部12。所述绝缘部12可以实现导轨10与供电部11之间的电隔绝,避免漏电,以提高所述智能导轨系统100的使用安全性。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导轨10上设置有凹槽17,所述凹槽17由所述导轨10的部分内壁10a向容纳腔16内凸出之后,与相邻的内壁10a共同限定形成。所述绝缘部12位于所述凹槽17内。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智能导轨系统100还可以包括电源连接口(图中未示出)。当智能导轨系统100通过电源连接口接通电源时,所述供电部11带电,可以向外提供电能。所述供电部11可以包括金属条、导线或者其他能够导电的装置。所述电连接部21可以包括金属触点或者其他能够导电的装置。例如,当所述金属触点与所述金属条接触时,所述转接头20导电,从而可以向待连接设备40提供电能。由上述方案可知,智能导轨系统可以包括导轨及转接头,所述转接头与所述导轨可拆卸地连接,当所述转接头与所述导轨连接时,位于所述导轨的容纳腔内,所述导轨的供电部与所述转接头可以电连接,从而可以为待连接设备提供电能,因此,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导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导轨及至少一个转接头,其中:所述导轨包括供电部,所述导轨的内壁限定一用于放置所述转接头的容纳腔;所述转接头,可拆卸地与所述导轨连接;当所述转接头与所述导轨连接时,所述转接头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与所述供电部电连接;所述导轨的内壁与所述供电部之间设有绝缘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导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导轨及至少一个转接头,其中:所述导轨包括供电部,所述导轨的内壁限定一用于放置所述转接头的容纳腔;所述转接头,可拆卸地与所述导轨连接;当所述转接头与所述导轨连接时,所述转接头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与所述供电部电连接;所述导轨的内壁与所述供电部之间设有绝缘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导轨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转接头与所述导轨连接时,所述转接头可相对于所述导轨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导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还包括数据传输部,所述转接头还包括数据传输连接部,所述数据传输连接部适于与所述数据传输部配合,为待连接设备提供数据传输通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导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头与所述待连接设备集成一体;或者,所述转接头与所述待连接设备相对独立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导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头上设置有限位部,适于在所述转接头安装于所述导轨时,限定所述转接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权建中陈明袁俊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东软载波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