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毒性实验暴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053796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7 14:46
一种生物毒性实验暴露装置,包括:储水箱,其内盛装有暴露溶液;添加槽,与该储水箱通过第一管道连通,该第一管道上设置有第一阀门,该添加槽是用以添加暴露物质;生物暴露箱,与该添加槽通过第二管道连通,该第二管道上设置有第二阀门,且该生物暴露箱的箱体具有呈方形圆角的横截面;废液收集箱,与该生物暴露箱通过第三管道连通,该第三管道上设置有第三阀门;其中,该暴露溶液能够经由该第一管道流入该添加槽内并与该暴露物质混合形成暴露母液,该暴露母液能够经由该第二管道流入该生物暴露箱内以进行暴露实验,该生物暴露箱内的暴露废液能够经由该第三管道排入该废液收集箱内并由该废液收集箱进行收集。

Exposure Device for Biotoxicity Experim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生物毒性实验暴露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生物毒性实验暴露装置。
技术介绍
水体是化学品进入环境后的一个重要的归宿地。化学品进入水体后,会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其影响的大小与化学品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有关。化学品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数据可以通过水生生物毒性暴露试验而得到,不同生物在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各不相同,只有获取足够物种的毒性数据,才能对化学品的生物毒性产生足够的认识,进而提出保护性标准和措施,因此有必要扩大受试生物的选择范围。以水生生物为受试对象的毒性暴露试验在评价化学品的环境效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进行水生生物毒性暴露试验主要选择小型鱼类、溞类等作为受试生物,暴露装置上选择不一,采用的暴露方式亦不相同,存在暴露结果不一致的问题。现阶段制约受试生物选择的主要条件主要在于缺乏针对特定受试物种生活习惯的、易于操作、质控完善的标准化生物毒性实验暴露装置。由于实验室空间的局限性,目前实验室主要采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玻璃箱、或者圆形容器作为暴露箱来进行水生生物毒性暴露实验,这些暴露箱的具体的空间排列例如可参见图1所示,即例如可将横截面为正方形的暴露箱11并排布置,或将横截面为圆形的暴露箱12并排布置。但是,对于横截面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暴露箱,虽然其在空间布局上较为节省,但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暴露箱在4个角容易形成水体流动的死角,暴露生物的粪便以及食物残渣不容易处理,腐败物质对于暴露生物不利,可能会影响暴露实验的准确性。而对于横截面为圆形的暴露箱,虽然其不容易形成水循环死角,但其相对浪费空间。另外,现有的水生生物毒性暴露实验缺乏对于进水换水的考虑,即现有的暴露箱没有进水和排水系统。通常采用的都是在暴露箱外配制好暴露溶液,然后采用人工直接倾倒到暴露箱中,暴露实验期间的换水也主要通过人工进行,而人工换水费时费力,由此也导致了暴露生物只能选择较小的生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出一种生物毒性实验暴露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一个或多个缺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生物毒性实验暴露装置,其特点在于,包括:储水箱,其内盛装有暴露溶液;添加槽,与该储水箱通过第一管道连通,该第一管道上设置有第一阀门,该添加槽是用以添加暴露物质;生物暴露箱,与该添加槽通过第二管道连通,该第二管道上设置有第二阀门,且该生物暴露箱的箱体具有呈方形圆角的横截面;废液收集箱,与该生物暴露箱通过第三管道连通,该第三管道上设置有第三阀门;其中,该暴露溶液能够经由该第一管道流入该添加槽内并与该暴露物质混合形成暴露母液,该暴露母液能够经由该第二管道流入该生物暴露箱内以进行暴露实验,该生物暴露箱内的暴露废液能够经由该第三管道排入该废液收集箱内并由该废液收集箱进行收集。在本技术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该生物暴露箱的该箱体的底部呈圆锥状。在本技术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该生物暴露箱的该箱体的底部的坡度为1~5%。在本技术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该第二管道的一端是进一步延伸入该生物暴露箱内并形成一垂直孔道及/或一水平孔道,该垂直孔道及/或该水平孔道上布置有多个进水孔。在本技术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进水孔均匀布置。在本技术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生物毒性实验暴露装置还包括防逃网,铺设于该生物暴露箱的该箱体的顶部。在本技术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该防逃网为聚乙烯防逃网。在本技术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该第三管道的一端是自该生物暴露箱的该箱体的底部向内延伸并形成具有预定高度的排水管。在本技术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该排水管为一可调整的排水管,且该排水管的顶部能够被调整至与一预定的暴露水位平齐。在本技术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该生物暴露箱的该箱体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箱体或聚丙烯箱体。一方面,本技术通过选择生物暴露箱的横截面形状为方形圆角状,在节省实验室空间和保证水体自由流动之间达到了平衡。另一方面,本技术通过设计科学的进水排水系统,减轻了人力换水的负担。附图说明图1是传统的水生生物毒性暴露实验中正方形的暴露箱和圆形的暴露箱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实验室水生生物毒性实验暴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的生物暴露箱的纵向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方形圆角的生物暴露箱与传统的正方形的暴露箱和圆形的暴露箱的空间分布对比效果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实验室水生生物毒性实验暴露装置主要包括储水箱21、添加槽22、生物暴露箱23、废液收集箱24以及相关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等。其中,该储水箱21内盛装有暴露溶液,例如水等。该添加槽22是与该储水箱21通过第一管道201连通,该第一管道201上设置有第一阀门F1,该添加槽22是用以添加暴露物质,例如暴露药品等。该生物暴露箱23可为至少一个,并与该添加槽22通过第二管道202连通,该第二管道202上设置有第二阀门F2,且该生物暴露箱23的箱体具有呈方形圆角的横截面(如图4中的标号“23”所示的截面形状)。该废液收集箱24是与该生物暴露箱23通过第三管道203连通,该第三管道203上设置有第三阀门F3。在本技术中,该第一阀门F1、该第二阀门F2为注水阀门,该第三阀门F3为排水阀门。在本技术中,该储水箱21内的暴露溶液能够经由该第一管道201流入该添加槽22内,并与被添加到该添加槽22内的暴露物质混合形成暴露母液。该添加槽22内的暴露母液能够经由该第二管道202流入该生物暴露箱23内以进行暴露实验。而在实验结束后,该生物暴露箱23内的暴露废液能够经由该第三管道203排入该废液收集箱24内并由该废液收集箱24进行收集。本技术在暴露箱的结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空间利用率和自净效率两个原则,选择了横截面为方形圆角的暴露箱,例如图4中生物暴露箱23,其横截面即为方形圆角(即方形截面的四个角为圆角)。如图4所示,假设在实验室中分别并排布置了一排本技术的方形圆角的暴露箱23、一排传统的正方形截面的暴露箱11、和一排圆形截面的暴露箱12,其中每排包括5个尺寸相同(例如边长为1或直径为1)的暴露箱,则传统的圆形截面的暴露箱12的截面面积S正方形=1*1*5=5,传统的圆形截面的暴露箱12的截面面积S圆形=π*(1/2)2*5≈3.93,与之相比,本技术的方形圆角的暴露箱23的截面面积S方形圆角具有如下关系:S圆形<S方形圆角<S正方形。由此可见,虽然本技术的方形圆角的暴露箱23的空间利用率要优于传统的圆形截面的暴露箱12,且与传统的正方形截面的暴露箱11的空间利用率相差无几,但由于本技术的暴露箱由于有圆角的存在,故其自净效率要优于传统的正方形截面的暴露箱11。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生物暴露箱23的长宽高可分别为60cm×60cm×40cm。该生物暴露箱23的箱体的材质可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亚克力)或透明PP(聚丙烯)材质,透明PP造价相对便宜,但不耐磨,因此可优选亚克力材质。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生物暴露箱23也可以采用其他尺寸或材质,这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另外,虽然在本技术的图2的实施例中仅示出了一个生物暴露箱23,但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设置多个生物暴露箱23各自通过一第二管道202分别与该添加槽22连通,每一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物毒性实验暴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水箱,其内盛装有暴露溶液;添加槽,与该储水箱通过第一管道连通,该第一管道上设置有第一阀门,该添加槽是用以添加暴露物质;生物暴露箱,与该添加槽通过第二管道连通,该第二管道上设置有第二阀门,且该生物暴露箱的箱体具有呈方形圆角的横截面;废液收集箱,与该生物暴露箱通过第三管道连通,该第三管道上设置有第三阀门;其中,该暴露溶液能够经由该第一管道流入该添加槽内并与该暴露物质混合形成暴露母液,该暴露母液能够经由该第二管道流入该生物暴露箱内以进行暴露实验,该生物暴露箱内的暴露废液能够经由该第三管道排入该废液收集箱内并由该废液收集箱进行收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毒性实验暴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水箱,其内盛装有暴露溶液;添加槽,与该储水箱通过第一管道连通,该第一管道上设置有第一阀门,该添加槽是用以添加暴露物质;生物暴露箱,与该添加槽通过第二管道连通,该第二管道上设置有第二阀门,且该生物暴露箱的箱体具有呈方形圆角的横截面;废液收集箱,与该生物暴露箱通过第三管道连通,该第三管道上设置有第三阀门;其中,该暴露溶液能够经由该第一管道流入该添加槽内并与该暴露物质混合形成暴露母液,该暴露母液能够经由该第二管道流入该生物暴露箱内以进行暴露实验,该生物暴露箱内的暴露废液能够经由该第三管道排入该废液收集箱内并由该废液收集箱进行收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毒性实验暴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生物暴露箱的该箱体的底部呈圆锥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毒性实验暴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生物暴露箱的该箱体的底部的坡度为1~5%。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毒性实验暴露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艳民马迎群张雷秦延文曹伟温泉时瑶迟明慧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