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井风余热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05079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7 13: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井风余热利用系统,该系统包括:回风进风道、回风排风道、新风进风道、新风排风道、换热器、轴流风机和阀门,其中,回风进风道和新风排风道均与第一风道和第三风道的一端连接,且连接处均设有阀门,第一风道和第三风道的另一端均连接换热器;回风进排道和新风进风道均与第二风道和第四风道的一端连接,且连接处均设有阀门,第二风道和第四风道的另一端连接换热器;于第一风道和第三风道和/或于第二风道和第四风道内均设有轴流风机。该系统在冬季将井下回风中余热进行回收,预热新风流通的风道;在夏季时,经过阀门转换,将回风当做冷源使用,达到冷却新风流通的风道,降低热害的效果。

A System for Utilizing Waste Heat of Well Ai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井风余热利用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节能
,特别涉及一种地下井的井风余热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井风用热管换热系统是专为回收井下回风的低温余热而量身研制,该系统采用热管换热技术,通过回收井下回风低温热能提供井口防冻,替代传统的热风炉或燃煤、耗电等加热方式,减少了运行费用并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该系统可置换10℃以上井下回风低温余热,保证冬季井口进风温度2℃~4℃,满足井口防冻要求。现有井下回风用热管换热系统设置有新风进风通道、回风进风通道、新风出风通道、回风出风通道、热管换热器及防爆轴流风机。在冬季采暖季,井下回风通过回风进风通道和防爆轴流风机引入热管换热器下部,在热管换热器内释放热量并降温后排出;室外新风通过新风进风通道经轴流风机引入热管换热器上部,通过热管换热器和井下回风进行热能交换,获得热量后由新风出风通道送入进风井口,来满足井口的防冻要求。但在夏季非采暖季,井口不需要防冻,此时井下回风如果还是经回风道通过热管换热器,就会增加回风主扇的通风阻力,使主扇电耗增大。因此,现有井下回风用热管换热系统下的风道布置不能满足夏季非采暖季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新型井风余热利用系统的风道布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井风余热利用系统,其改进之处在于,该系统包括:回风进风道、回风排风道、新风进风道、新风排风道、换热器、轴流风机和阀门,其中,所述回风进风道和所述新风排风道均与第一风道和第三风道的一端连接,且连接处均设有所述阀门,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三风道的另一端均连接所述换热器;所述回风进排道和所述新风进风道均与第二风道和第四风道的一端连接,且连接处均设有所述阀门,所述第二风道和第四风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换热器;于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三风道和/或于所述第二风道和第四风道内均设有轴流风机。进一步地,在上述的井风余热利用系统中,于所述回风进风道与所述第一风道连接处设有第一阀门,于所述回风进风道与所述第三风道连接处设有第三阀门;于所述回风排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连接处设有第二阀门,于所述回风排风道与所述第四风道连接处设有第四阀门;于所述新风进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连接处设有第五阀门,于所述新风进风道与所述第四风道连接处设有第七阀门;于所述新风排风道与所述第一风道连接处设有第六阀门,于所述新风排风道与所述第三风道连接处设有第八阀门。进一步地,在上述的井风余热利用系统中,所述换热器为重力式热管换热器,包括设于下端的蒸发段和设于上端的冷凝段,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分别与所述冷凝段的两端连接并连通设置;所述第三风道和所述第四风道与所述蒸发段的两端连接并连通设置。进一步地,在上述的井风余热利用系统中,所述换热器为整体式重力热管换热器。进一步地,在上述的井风余热利用系统中,于所述回风进风道、所述回风排风道、所述新风进风道、所述新风排风道、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风道、所述第三风道和所述第四风道的外壁面均设置有保温层。进一步地,在上述的井风余热利用系统中,所述保温层为岩棉层、橡塑层或聚氨酯发泡层。进一步地,在上述的井风余热利用系统中,于所述保温层的外侧设置有保护层。进一步地,在上述的井风余热利用系统中,所述保护层为镀锌板、铝合金板或彩钢板。进一步地,在上述的井风余热利用系统中,所述风机为防爆双向轴流风机。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井风余热利用系统的风道布置,包括新风进风道、新风排风道、回风进风道、回风排风道、轴流风机、阀门和换热器等,换热器可利用整体式重力热管换热器,在冬季将井下回风中余热进行回收,预热进风井筒;在夏季时,经过阀门转换,将回风当做冷源使用,达到冷却进风井筒,降低热害的效果。同时将井下回风与新风(井筒进风)结合在一起进行热交换,在冬、夏季分别达到预热、冷却进风井筒效果;因为冷、热流体不同时流过同一换热器壁面,所以换热器的热管壁面不易损坏,大大增强了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可长期连续运行;流体是在换热器的热管外壁横掠换热,再加上换热器的外壁面有翅片存在,因此气流的扰动性加强,可有效防止积灰;同时换热器的热管壁温高,管外可始终呈干燥状态,不会结膜也不易粘附烟灰等,可有效防止堵塞。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其中:图1为井风余热利用系统的风道布置的剖面图;图2为井风余热利用系统的风道布置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回风进风道;2-回风排风道;3-新风进风道;4-新风排风道;5-换热器;6-第一阀门;7-第二阀门;8-第三阀门;9-第四阀门;10-第五阀门;11-第六阀门;12-第七阀门;13-第八阀门;14-轴流风机;15-第一风道;16-第二风道;17-第三风道;18-第四风道。具体实施方式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各个示例通过本专利技术的解释的方式提供而非限制本专利技术。实际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清楚,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或精神的情况下,可在本专利技术中进行修改和变型。例如,示为或描述为一个实施例的一部分的特征可用于另一个实施例,以产生又一个实施例。因此,所期望的是,本专利技术包含归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的此类修改和变型。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而不是要求本专利技术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术语“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部件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在附图中,结构相同的部件以相同数字标号表示,各处结构或功能相似的组件以相似数字标号表示。附图所示的每一组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并没有限定每个组件的尺寸和厚度。为了使图示更清晰,附图中有些地方适当夸大了部件的厚度。为将井下回风与新风(也称井筒进风)结合在一起进行热交换,并能够在冬季达到预热进风井筒(即与下述新风排风道连接的井筒)、夏季达到冷却进风井筒的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井风余热利用系统,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图1为井风余热利用系统的风道布置的剖面图;图2为井风余热利用系统的风道布置的俯视图。该系统包括:回风进风道1、回风排风道2、新风进风道3、新风排风道4、换热器5、轴流风机14和阀门。其中,回风进风道1朝向井内的端部设有回风进口,用于为井内回风提供入口。回风排风道2朝向井外的端部设有回风出口,用于为经过热交换的井内回风提供排出井外的出口。新风进风道3朝向井外的端部设有新风进口,用于为井外的新风提供入口。新风排风道4朝向井内的端部设有新风出口,用于为经过热交换的井外新风提供排入井内的出口。且上述的回风进风道1、回风排风道2、新风进风道3、新风排风道4和换热器5之间均通过风道连接。风道包括第一风道15、第二风道16、第三风道17和第四风道18。回风进风道1和新风排风道4均与第一风道15和第三风道17的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井风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回风进风道、回风排风道、新风进风道、新风排风道、换热器、轴流风机和阀门,其中,所述回风进风道和所述新风排风道均与第一风道和第三风道的一端连接,且连接处均设有所述阀门,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三风道的另一端均连接所述换热器;所述回风进排道和所述新风进风道均与第二风道和第四风道的一端连接,且连接处均设有所述阀门,所述第二风道和第四风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换热器;于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三风道和/或于所述第二风道和第四风道内均设有轴流风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风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回风进风道、回风排风道、新风进风道、新风排风道、换热器、轴流风机和阀门,其中,所述回风进风道和所述新风排风道均与第一风道和第三风道的一端连接,且连接处均设有所述阀门,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三风道的另一端均连接所述换热器;所述回风进排道和所述新风进风道均与第二风道和第四风道的一端连接,且连接处均设有所述阀门,所述第二风道和第四风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换热器;于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三风道和/或于所述第二风道和第四风道内均设有轴流风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风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回风进风道与所述第一风道连接处设有第一阀门,于所述回风进风道与所述第三风道连接处设有第三阀门;于所述回风排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连接处设有第二阀门,于所述回风排风道与所述第四风道连接处设有第四阀门;于所述新风进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连接处设有第五阀门,于所述新风进风道与所述第四风道连接处设有第七阀门;于所述新风排风道与所述第一风道连接处设有第六阀门,于所述新风排风道与所述第三风道连接处设有第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震周予民冯海波王军袁汉川袁志先谭茹吴俊杰季薇王雪平潘翠翠许祥训张尚云吕静
申请(专利权)人:国电龙源节能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