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推进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4513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7 12: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下推进器。所述水下推进器包括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及水循环系统,所述动力系统提供动力经所述传动系统驱动所述水循环系统循环工作,所述水循环系统包括进水口、螺旋桨及出水口,所述进水口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出水口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水自所述进水口经螺旋桨加速后沿出水口泻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水下推进器结构简单、动力足、续航能力佳。

Sea Scoo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下推进器
本技术涉及水上活动及潜航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下推进装置。
技术介绍
当前,随着潜水设备的发展,对于潜水设备的动力装置,如推进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动力损耗和续航能力一直是业界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推进器(Propeller)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通过旋转叶片来产生推力,用来驱动水下交通工具前进。螺旋桨推进器是常见的推进器中的一种,螺旋桨工作将周边环境的水自进水口吸纳进入水循环系统,继而从螺旋桨桨叶的吸入面吸入,从排出面排出后经所述出水口加速泻出,利用水的反作用力推动载体或者负载物前进,形成完整的水循环系统。然而,在现有技术的水下推进器中,对进水口的设计是开放性设计,其开口方向是辐射式的,当所述进水口方向的水自水下推进器前进的反方向吸入时,根据力的四边形法则,对水下推进器的前进趋势产生阻碍,造成能量损耗,不利于产生前进方向的最大动力。针对现有技术的水下推进器水循环系统的进水口构造工作效率低的缺陷,有必要提供一种全新结构且动力足、续航能力佳的推进器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的水下推进器的动力损耗严重,动力不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减少动力损耗,动力足且续航能力佳的水下推进器。一种水下推进器,包括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及水循环系统,所述动力系统提供动力经所述传动系统驱动所述水循环系统循环工作,所述水循环系统包括进水口、螺旋桨及出水口,所述进水口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出水口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外夹角为钝角,水自所述进水口经所述螺旋桨加速后沿所述出水口泻出。在本技术提供的水下推进器的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水循环系统包括相互配合围成收容空间的导流罩及盖体,所述进水口设于所述导流罩侧壁,所述出水口设于所述盖体,所述螺旋桨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在本技术提供的水下推进器的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罩包括二间隔设置的支撑架及螺旋设置于所述二支撑架之间的轮嗀,所述轮嗀之间的间隔形成所述进水口。在本技术提供的水下推进器的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罩包括二间隔设置的支撑架及多个环状轮嗀,所述环状轮嗀夹设于所述二支撑架之间,相邻所述轮嗀之间间隔设置,所述轮嗀之间间隔区域形成所述进水口。在本技术提供的水下推进器的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轮嗀的边缘延伸方向与进水口方向一致,并与所述导流罩的侧壁之间夹角呈钝角设置,所述轮嗀的内侧边缘朝所述出水口方向弯曲延伸。在本技术提供的水下推进器的一较佳实施例中,沿着所述出水口的延伸方向,所述轮嗀之间的间隔长度值呈等间距设置。在本技术提供的水下推进器的一较佳实施例中,沿着所述出水口的延伸方向,相邻所述轮嗀之间的间隔长度值呈渐变设置。在本技术提供的水下推进器的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盖体包括第一圆形框架、第二圆形框架及横向支撑体,所述第一圆形框架与所述第二圆形框架相互嵌套间隔设置,所述横向支撑体夹设于所述第一圆形框架、第二圆形框架之间,其两端分别固定至所述第一圆形框架、第二圆形框架,相邻所述横向支撑体之间间隔区域形成所述出水口。在本技术提供的水下推进器的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圆形框架及所述第二圆形框架的截面呈长方形。在本技术提供的水下推进器的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横向支撑架均匀阵列夹设于所述第一圆形框架与所述第二圆形框架之间。相较于现有技术,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水下推进器通过设置所述进水口的延伸方向与出水口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外夹角呈钝角设置,使得水沿进水口进入时,周边环境的水更多自前进方向进入水循环系统,减少水自侧面垂直进入或者前进方向的反方向进入水循环系统的可能,产生较多的平行于出水口方向的分力,减少动力损耗,提高推动力。另一方面,水流自所述进水口进入时,其基于自身的惯性作用更多的朝向出水口方向高速流动,减少水流循环系统内的涡流现象,减少功耗,提高续航能力。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是本技术一种水下推进器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水循环系统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导流罩的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所示水循环系统的流向示意图;图5是图2所示盖体的另一角度示意图;及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水下推进器的导流罩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水下推进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所述水下推进器10包括动力系统11、传动系统13及水循环系统15。所述动力系统11提供动力驱动所述水下推进器10工作。所述传动系统13传动来自所述动力系统10的动力至所述水循环系统15,并驱动所述水循环系统15工作。所述水循环系统15导引水沿着所述水循环系统15所设定的水循环通道高速流动,从而产生反方向的推力,推动所述水下推进器10前进。所述动力系统11是电源装置,其可以是锂电池、超级电容等蓄能装置。当然,所述动力系统11不局限于电源装置,其还可以是其他动力提供装置。所述传动系统13是一水密电机,所述动力系统11提供电能至所述传动系统13,驱动所述水密电机的转子高速转动,从而实现将电能转换为旋转动能。所述水循环系统15的结构具体如图2所示。所述水循环系统15包括导流罩151、进水口153、盖体155、出水口157及螺旋桨159。所述导流罩151配合所述盖体155围成收容空间收容所述螺旋桨159。所述进水口153设于所述导流罩151侧壁。所述出水口157设于所述盖体155。水自所述进水口153进入所述导流罩151,经所述导流罩151导引经过所述螺旋桨159加速,然后自所述出水口157高速泻出。请结合参阅图3,是图2所示导流罩的另一角度侧面剖视图。所述导流罩151整体呈两端开口的圆柱形中空罩体,导引水自所述进水口153流入所述水循环系统15。所述导流罩151的一端开口处套设于所述传动系统13的端部,所述导流罩151的另一端与所述盖体155配合围成收容空间。所述导流罩151包括第一支撑架1511、第二支撑架1513及多个轮嗀1515。所述第一支撑架1511与所述第二支撑架1513均呈圆筒状结构,且相对间隔设置。所述多个轮嗀1515均匀平行间隔夹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架1511及所述第二支撑架1513之间。所述轮嗀1515呈中空圆台状,其边缘区域朝外侧弯曲,形成边缘呈外张型类喇叭结构,其侧壁的截面呈流线弧形过渡。所述轮嗀1515直径尺寸较大的一端外侧边缘朝向远离所述盖体155方向的外侧设置,所述轮嗀1515直径尺寸较小的一端边缘朝向所述盖体155方向的内侧设置。所述轮嗀1515与所述第一支撑架1511、所述第二支撑架1513在竖直方向上同心设置。相邻二轮嗀1515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水循环系统15的进水口153。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所述轮嗀1515之间的间隔可以是等间距设置,也可以是呈间距逐渐缩小或者逐渐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下推进器,包括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及水循环系统,所述动力系统提供动力经所述传动系统驱动所述水循环系统循环工作,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循环系统包括进水口、螺旋桨及出水口,所述进水口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出水口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水自所述进水口经螺旋桨加速后沿出水口泻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下推进器,包括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及水循环系统,所述动力系统提供动力经所述传动系统驱动所述水循环系统循环工作,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循环系统包括进水口、螺旋桨及出水口,所述进水口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出水口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水自所述进水口经螺旋桨加速后沿出水口泻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推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循环系统包括相互配合围成收容空间的导流罩及盖体,所述进水口设于所述导流罩侧壁,所述出水口设于所述盖体,所述螺旋桨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下推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罩包括二间隔设置的支撑架及螺旋设置于所述二支撑架之间的轮嗀,所述轮嗀之间的间隔形成所述进水口。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下推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罩包括二间隔设置的支撑架及多个环状轮嗀,所述环状轮嗀夹设于所述二支撑架之间,相邻所述轮嗀之间间隔设置,所述轮嗀之间间隔区域形成所述进水口。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水下推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朗非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