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节高度的板凳
本技术涉及生活用品
,具体为一种可调节高度的板凳。
技术介绍
凳子的前身是马扎,在民间的称谓叫杌凳。最初用来踩踏上马、上轿时使用,所以也称马凳、轿凳,民间俗称的名字中,还有“武凳”,因为习武之人坐如钟,不需要倚靠什么,因此得名,凳子用料简单,用途广泛,所以比椅子流传的数量大,凳子的形状很丰富,出现的早期是长方形,一直延续到明代,到了清代变成方形,还出现圆形、扇面形、梅花形、六角形的凳子,凳子的使用尤为广泛,在学校里每一个学生都配有自己的凳子。在学校的教室里,每个学生配有的板凳都是一样的,但是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身高不同,而现有学校里的板凳不具备高度调节功能,无法适用身高不同的学生使用,大大的增加了那些无法适应板凳高度的学生们的疲劳强度,降低了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们的骨骼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调节高度的板凳,解决了学校的板凳不具备高度调节功能,无法适用不同身高的人,增加了学生的疲劳强度的问题。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可调节高度的板凳,包括上支撑板、下支撑板和支柱,所述下支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调节高度的板凳,包括上支撑板(1)、下支撑板(2)和支柱(3),所述下支撑板(2)的底部与支柱(3)的顶部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板(2)的顶部开设有第一安装槽(4),所述第一安装槽(4)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气缸(5),所述气缸(5)的顶部滑动连接有气压杆(6),所述气压杆(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控制板(7),所述控制板(7)顶部的两侧与上支撑板(1)底部的两侧均通过第一螺栓(8)螺纹连接,所述控制板(7)顶部的两侧与上支撑板(1)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与第一螺栓(8)相适配的第一螺纹槽(9),所述控制板(7)的一侧活动连接有调节杆(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高度的板凳,包括上支撑板(1)、下支撑板(2)和支柱(3),所述下支撑板(2)的底部与支柱(3)的顶部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板(2)的顶部开设有第一安装槽(4),所述第一安装槽(4)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气缸(5),所述气缸(5)的顶部滑动连接有气压杆(6),所述气压杆(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控制板(7),所述控制板(7)顶部的两侧与上支撑板(1)底部的两侧均通过第一螺栓(8)螺纹连接,所述控制板(7)顶部的两侧与上支撑板(1)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与第一螺栓(8)相适配的第一螺纹槽(9),所述控制板(7)的一侧活动连接有调节杆(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高度的板凳,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3)的底部开设有第二安装槽(11),所述第二安装槽(11)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12),所述复位弹簧(1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13),所述连接块(13)的底部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有滚轴(14),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