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调心滚子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1274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自动调心滚子轴承,其中,保持架(4)的凸缘(9)的最大直径比现有技术中的大。对于每个球面滚子,在直径增大的凸缘(9)的一个侧表面上形成有具有大面积的突起部(20),该突起部(20)沿周向延伸。具有大面积的突起部(20)的前端面靠近或者可滑动地抵靠于一个球面滚子(3)的头部侧面。由于保持架(4)的凸缘(9)在球面滚子(3)的头部侧包括具有大面积的突起部(20),所以该凸缘(9)的与球面滚子(3)的头部可滑动地抵靠或接触的部分有所增大,从而在球面滚子(3)歪斜时可更稳定地控制球面滚子(3)的姿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装配在各种类型的机器和装置中并承载具有较重重量的旋转轴的自动调心滚子轴承
技术介绍
图10是根据现有技术的自动调心滚子轴承的剖视图。图11A是图10中所示的保持架的放大剖视图(沿图13中的线XIa-XIa剖开)。图11B是图11A中的被圈起部分b的放大剖视图。图12A是沿图11A中的箭头线XII看去的视图。图12B是图12A中的被圈起部分c的放大剖视图。图13是沿图11A中的箭头线XIII看去的视图。如图10所示,自动调心滚子轴承由以下构件构成外圈1;内圈2;设置在该外圈和内圈之间的两列球面滚子3、3;以及保持所述球面滚子3、3的保持架4、4。外圈1具有沿内周形成并呈单一的圆弧形的滚道面5。此外,内圈2在其内周被固定在旋转轴上(未示出),内圈2的外周形成有两个圆弧形的滚道面6、6形成,所述滚道面6、6在轴向中央部分具有预定间隔并与外圈1的滚道面5相对。两列球面滚子3、3分别设置在外圈1的滚道面5与内圈2的滚道面6、6之间。这两列球面滚子3、3由保持架4、4保持。保持架4一体地包括基本上沿球面滚子3的轴向延伸的延伸部7‘在轴向外侧沿径向向内延伸的延伸部8、以及在轴承的轴向中央部分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凸缘9(中央部分)。如图12A、12B和13所示,凸缘9的一个侧面形成有一对沿周向互相隔开的突起部10、10。所述一对突起部10、10的前侧端面邻近于或可滑动地抵靠于单个球面滚子3的头部,即该球面滚子3的在轴承内侧的侧端面,优选为从该侧端面中心开始的轴承的外圈侧的部分,由此在球面滚子3转动时发生歪斜的情况下通过控制球面滚子3的姿态来防止球面滚子3的歪斜。此外,如图11A和11B所示,突起部10通过挤压其背面的压力加工形成。在图10中,Dmin表示外圈的最小内径,Dmax表示凸缘9的最大外径。图20是根据现有技术的自动调心滚子轴承的剖视图。图21是图20中所示的保持架的放大剖视图(沿图24中的线XXI-XXI剖开)。图22A是图21中的被圈起部分XXIIa的放大剖视图。图22B是图20中所示的互相面对面设置的凸缘的放大剖视图。图23A是沿图21中的箭头线XXIIIa看去的视图。图23B是图23A中的被圈起部分b的放大剖视图。图24是沿图21中的箭头线XXIV看去的视图。图20至24中所示的自动调心滚子轴承与图10至13中所示的自动调心滚子轴承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因此讨论将集中在它们之间的不同点上。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例如高速转动下使用的自动调心滚子轴承涉及采用“循环供油方法”,其中,油通过沿径向开在外圈1的中央部分中的供油孔12供给,以便向轴承供给油。在通过压力加工形成的突起部10的背面侧设有凹部11。如图22B所示,润滑剂通过外圈1的供油孔12流入一对凹部11、11之间。然而,这对凹部11、11并不从外径侧一直延伸至内径侧。从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8-296653中已知这种现有技术。然而,在图10至13所示的自动调心滚子轴承中,突起部10的表面积较小,由于在球面滚子3转动时发生歪斜的情况下,可滑动地抵靠在球面滚子3的头部上或与该头部接触的部分较小,因此为了获得进一步的稳定性,需要扩大突起部10的面积。而且,在恶劣的条件下(例如大的推力载荷、大的振动和润滑剂被异物污染),突起部10小并由此容易发生磨损,而突起部10的磨损会引起问题。此外,在图20至24所示的自动调心滚子轴承中,一对凹部11、11不从外径侧一直延伸至内径侧,因此可能出现润滑剂不能充分到达内圈2的滚道面6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而设计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调心滚子轴承,该轴承在球面滚子歪斜时能够通过更稳定地控制球面滚子的姿态来可靠地防止球面滚子的歪斜,还能够通过减少轴承转动时的发热和磨损而获得长的寿命。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调心滚子轴承,该轴承能够通过稳定地向内圈的滚道面供给润滑剂而进一步提高润滑性能,还能够通过减少轴承转动时的发热和磨损而获得长的寿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方面,自动调心滚子轴承包括具有圆弧形滚道的外圈,所述滚道沿所述外圈的内周形成;具有滚道面的内圈,所述滚道面与所述外圈的内周侧滚道面面对面地设置并沿所述内圈的外周形成;两列设置在所述外圈的内周侧滚道面与所述内圈的外周侧滚道面之间的球面滚子;以及保持所述两列球面滚子的保持架,其中,所述保持架的凸缘在所述球面滚子的头部侧包括具有大面积的突起部。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方面的自动调心滚子轴承中,优选地,所述突起部通过压力加工形成。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方面的自动调心滚子轴承中,优选地,通过在进行压力冲压加工时冲压花瓣形状的坯件,所述突起部形成为向外径侧突出的花瓣形状。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方面的自动调心滚子轴承中,优选地,在所述外圈的最小内径大于所述保持架的凸缘的最大直径的情况下,所述保持架形成为这样的形状,即所述凸缘的最大直径部分的一部分被切去。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方面,自动调心滚子轴承包括具有圆弧形滚道的外圈,所述滚道沿所述外圈的内周形成;具有滚道面的内圈,所述滚道面与所述外圈的内周侧滚道面面对面地设置并沿所述内圈的外周形成;两列设置在所述外圈的内周侧滚道面与所述内圈的外周侧滚道面之间的球面滚子;以及保持所述两列球面滚子的保持架,所述外圈的中央部分形成有沿径向延伸的用于供油的供油孔,其中,所述保持架的凸缘在所述球面滚子的头部侧包括突起部,并且形成在所述突起部的背面中的凹部与所述外圈的供油孔连通并从外径侧一直延伸至内径侧。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方面的自动调心滚子轴承中,优选地,所述突起部或所述凹部通过压力加工形成。如迄今为止已说明的那样,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在球面滚子的头部侧设有具有大面积的突起部,所以保持架的凸缘的可滑动地抵靠(接触)在球面滚子的头部上的面积的比例有所增加,从而在球面滚子歪斜时,可通过更稳定地控制球面滚子的姿态来可靠地防止球面滚子的歪斜,并通过减少轴承转动时的发热和磨损而使轴承获得长的寿命。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形成在所述突起部的背面中的凹部与外圈的供油孔连通并从外径侧一直延伸至内径侧,从而通过外圈的供油孔供给的润滑剂可通过所述凹部的贯通部分稳定地供给至内圈的滚道面。这可进一步提高润滑性能,并可通过减少轴承转动时的发热和磨损而使轴承获得长的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自动调心滚子轴承的剖视图;图2A是图1中所示的保持架的放大剖视图(沿图3B中的线IIa-IIa剖开);图2B是图2A中的被圈起部分b的放大剖视图;图3A是沿图2A中的箭头线IIIa看去的视图;图3B是沿图2A中的箭头线IIIb看去的视图;图3C是图3A中的被圈起部分c的放大视图;图4是图1中所示的保持架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自动调心滚子轴承的剖视图;图6A是图5中所示的保持架的放大剖视图(沿图7B中的线VIa-VIa剖开);图6B是图6A中的被圈起部分b的放大剖视图;图7A是沿图6A中的箭头线VIIa看去的视图;图7B是沿图6A中的箭头线VIIb看去的视图;图7C是图7A中的被圈起部分c的放大视图;图8是保持架的坯件的压力冲压构型的示意图;图9是图5中所示的保持架的示意图;图10是根据现有技术的自动调心滚子轴承的剖视图;图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调心滚子轴承,包括:具有圆弧形滚道面的外圈,所述滚道面沿所述外圈的内周形成;具有滚道面的内圈,所述滚道面与所述外圈的内周侧滚道面面对面地设置并沿所述内圈的外周形成;两列设置在所述外圈的内周侧滚道面与所述内圈的 外周侧滚道面之间的球面滚子;以及保持所述两列球面滚子的保持架,其中,所述保持架的凸缘在所述球面滚子的头部侧包括具有大面积的突起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4-3-26 092988/20041.一种自动调心滚子轴承,包括具有圆弧形滚道面的外圈,所述滚道面沿所述外圈的内周形成;具有滚道面的内圈,所述滚道面与所述外圈的内周侧滚道面面对面地设置并沿所述内圈的外周形成;两列设置在所述外圈的内周侧滚道面与所述内圈的外周侧滚道面之间的球面滚子;以及保持所述两列球面滚子的保持架,其中,所述保持架的凸缘在所述球面滚子的头部侧包括具有大面积的突起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调心滚子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通过压力加工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调心滚子轴承,其特征在于,通过在进行压力冲压加工时冲压花瓣形状的坯件,所述突起部形成为向外径侧突出的花瓣形状。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调心滚子轴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圈的最小内径大于所述保持架的凸缘的最大直径的情况下,所述保持架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别宫干朗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