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线框架的生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00338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31 06:17
一种引线框架的生产系统,属于半导体生产技术领域。包括依次设置的电镀单元、翻转单元以及拗片单元,待电镀框架(4)在电镀单元中完成电镀后得到框架半成品(10)后进入翻转单元,框架半成品(10)经翻转仓(13)翻转后正面和背面相互颠倒,并放置在翻转输出传送带(15)表面,由翻转输出传送带(15)送至拗片单元的拗片输入传送带(23),在拗片单元中进行拗片完成框架半成品(10)中框架单体(35)与框架边框(37)的分离后,框架单体(35)转移至成品区(28)。通过本引线框架的生产系统,完成了引线框架生产过程中电镀、翻转以及拗片等工序,提高了引线框架的自动化进程,避免了引线框架在传输过程中的磨损。

A Production System of Lead Fra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引线框架的生产系统
一种引线框架的生产系统,属于半导体生产

技术介绍
引线框架作为集成电路的芯片载体,是一种借助于键合材料(金丝、铝丝、铜丝)实现芯片内部电路引出端与外引线的电气连接,形成电气回路的关键结构件,它起到了和外部导线连接的桥梁作用。引线框架在生产过程中首先需要电镀,电镀完成之后得到框架半成品,框架半成品的结构如图15所示,包括框架单体35以及包围在框架单体35外圈的框架边框37组成,框架单体35与框架边框37之间由若干连接段36进行连接,最后需要对框架半成品进行拗片操作(业内俗称“拗片”),即将框架单体35与框架边框37分离,得到独立框架单体35。在目前引线框架的生产过程中存在有如下缺陷:(1)在现有技术中“拗片”由人工完成,操作人员从待切区中取走框架半成品之后手持剪刀等工具将连接段36切断,然后将框架单体35放入成品区,完成一组待切引线框架的“拗片”。然而人工完成时劳动强度较大,且人工操作时容易将引线框架表面划伤,造成产品损坏,同时不利于引线框架生成的自动化进程。(2)在电镀完成之后的框架半导体的传输过程中,电镀层与输送带表面接触,因此在整个传输过程中容易对电镀层造成磨损,会对引线框架的外观以及品质造成较大影响。(3)在电镀过程中,一般需要对待电动框架进行逐个电镀,因此生产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完成了引线框架生产过程中电镀、翻转以及拗片等工序,提高了引线框架的自动化进程,避免了引线框架在传输过程中磨损的引线框架的生产系统。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引线框架的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电镀单元、翻转单元以及拗片单元,待电镀框架在电镀单元中完成电镀后得到框架半成品,框架半成品经电镀输出传送带输出后进入翻转单元,在翻转单元中设置有翻转仓,框架半成品经翻转仓翻转后正面和背面相互颠倒,并放置在翻转输出传送带表面,并由翻转输出传送带转移至拗片单元的拗片输入传送带,在拗片单元中还设置有与拗片输入传送带并排设置的拗片台和成品区,框架半成品在拗片台处进行拗片后,框架半成品中框架单体与框架边框的分离后,框架单体转移至成品区。优选的,在所述的翻转单元中,翻转输出传送带与电镀输出传送带间隔设置,所述的翻转仓位于翻转输出传送带与电镀输出传送带之间,翻转仓在翻转轮的带动下在电镀输出传送带的末端和翻转输出传送带的起始端往复摆动;翻转仓包括仓体,仓体设置有背向翻转轮的仓口,框架半成品自仓口进出翻转仓,在翻转仓内还设置有压紧机构,框架半成品在进入翻转仓内部以及翻转仓翻转过程中压紧机构对框架半成品压紧。优选的,所述的压紧机构包括翻转气缸,翻转气缸固定在翻转仓内部的上表面,翻转气缸的活塞杆朝向翻转仓的下表面,并在翻转气缸的活塞杆上固定有翻转压板,在翻转压板的底面设置有橡胶层;在翻转仓的下表面处同时设置有橡胶层,橡胶层位于翻转压板的正下方并内嵌在翻转仓的下表面中。优选的,在所述翻转仓的仓口处的上表面设置有两个翻转感应器,所示压紧机构位于两个翻转感应器之间。优选的,在所述拗片输入传送带、拗片台和成品区的上方设置有拗片电动滑台,在拗片电动滑台上设置有往复移动的拗片滑块,在拗片滑块的下部设置有吸盘,吸盘由气缸控制升降;在拗片台的后部设置有移动平台,在移动平台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对框架半成品夹持的夹片机构,夹片机构包括水平设置有两片夹片,两片夹片上下对称设置,位于拗片台表面的框架半成品的高度位于两片夹片之间,且两片夹片的内侧与框架半成品的框架边框上下对应;在移动平台上还设置有与两片夹片分别对应的夹紧气缸,其中与上部的夹片对应的夹紧气缸的活塞杆竖直向下,与下部的夹片对应的夹紧气缸的活塞杆竖直向上,夹片与相对应的夹紧气缸的活塞杆固定;在所述拗片台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条导轨,所述的移动平台沿导轨往复移动。优选的,所述的移动平台为“匚”状,其开口朝向拗片台且其开口宽度宽于拗片台,夹片机构设置在开口端的两侧。优选的,每一片所述的夹片均与至少一台夹紧气缸对应,夹紧气缸的活塞杆与对应于夹片固定连接;与下部的夹片对应的夹紧气缸固定于移动平台的表面,在移动平台的侧部设置有固定架,所述与上部的夹片对应的夹紧气缸通过固定架固定于所对应夹片的正上方。优选的,所述的电镀单元包括电镀电动滑台,在电镀电动滑台的下方依次设置有电镀输入传送带和电镀输出传送带,在电镀输入传送带和电镀输出传送带之间设置有一组电镀槽;在电镀电动滑台上设置两组沿电镀电动滑台往复移动的电镀滑块,沿电镀输入传送带的前进方向,位于前侧的一组电镀滑块上固定有两个压模转运机构,位于后侧的一组电镀滑块上固定有两个取料夹爪机构。优选的,所述的取料夹爪机构包括外壳,在外壳的上部固定有取料升降气缸,取料升降气缸的本体固定在电镀滑块的下部,其活塞杆竖直向下与外壳固定,在外壳内固定有一组取料夹爪气缸,取料夹爪气缸的活塞杆分别自外壳的前后端面引出,引出后在每一个取料夹爪气缸的活塞杆端部通过固定板并排固定有若干取料夹爪;所述的压模转运机构同样包括外壳,在外壳的上部固定有压模升降气缸,压模升降气缸的本体固定在电镀滑块的下部,其活塞杆竖直向下与外壳固定,在外壳内固定有一组压模夹爪气缸,压模夹爪气缸的活塞杆分别自外壳的前后端面引出,引出后在每一个压模夹爪气缸的活塞杆端部通过固定板并排固定有若干压模夹爪,在两个压模夹爪气缸之间还设置有压模气缸,压模气缸的活塞杆自外壳的底面引出并在活塞杆的端部固定有电镀压板;取料夹爪和压模夹爪均为长条状,在下端固定有一组水平分支,呈倒置的“F”状,且设置有水平分支的一面相对设置。优选的,在所述电镀输入传送带的下方设置有电镀感应器,并在电镀感应器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组电镀档杆,电镀输入传送带沿相应的传送辊设置有多条,电镀感应器位于两条电镀输入传送带之间;电镀档杆同样位于电镀输入传送带的下方,电镀档杆伸出后输出端自电镀输入传送带之间的间隙伸出并突出于电镀输入传送带的上表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本引线框架的生产系统,完成了引线框架生产过程中电镀、翻转以及拗片等工序,提高了引线框架的自动化进程,避免了引线框架在传输过程中的磨损。2、通过设置拗片单元,可以实现框架半成品中引线框架本体与引线框架边框分离,避免人工操作容易造成引线框架表面划伤的问题,同时降低了劳动强度。3、在拗片单元中,每一片夹片的三个分支中朝向引线框架边框的表面设置有凸起,以加强夹片与引线框架边框的夹紧程度。4、在拗片单元中,移动平台为“匚”状,其开口端朝向拗片台,便于移动平台移动至拗片台处时,拗片台卡在移动平台的开口内侧。5、通过翻转单元,通过翻转单元实现了对引线框架的翻转,引线框架翻转之后电镀层不再与输送带接触,避免了电镀层发生磨损,保证了引线框架的性能。6、通过设置橡胶层,避免了在对引线框架的压紧过程中,对引线框架的表面造成损伤。7、在电镀单元中,可以同时实现两片待电镀框架的电镀,提高了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引线框架的生产系统流程方框图。图2为引线框架的生产系统电镀单元结构示意图。图3为引线框架的生产系统电镀单元取料夹爪机构左视图。图4为引线框架的生产系统电镀单元压模转运机构左视图。图5为引线框架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引线框架的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电镀单元、翻转单元以及拗片单元,待电镀框架(4)在电镀单元中完成电镀后得到框架半成品(10),框架半成品(10)经电镀输出传送带(9)输出后进入翻转单元,在翻转单元中设置有翻转仓(13),框架半成品(10)经翻转仓(13)翻转后正面和背面相互颠倒,并放置在翻转输出传送带(15)表面,并由翻转输出传送带(15)转移至拗片单元的拗片输入传送带(23),在拗片单元中还设置有与拗片输入传送带(23)并排设置的拗片台(27)和成品区(28),框架半成品(10)在拗片台(27)处进行拗片后,框架半成品(10)中框架单体(35)与框架边框(37)的分离,框架单体(35)转移至成品区(2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引线框架的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电镀单元、翻转单元以及拗片单元,待电镀框架(4)在电镀单元中完成电镀后得到框架半成品(10),框架半成品(10)经电镀输出传送带(9)输出后进入翻转单元,在翻转单元中设置有翻转仓(13),框架半成品(10)经翻转仓(13)翻转后正面和背面相互颠倒,并放置在翻转输出传送带(15)表面,并由翻转输出传送带(15)转移至拗片单元的拗片输入传送带(23),在拗片单元中还设置有与拗片输入传送带(23)并排设置的拗片台(27)和成品区(28),框架半成品(10)在拗片台(27)处进行拗片后,框架半成品(10)中框架单体(35)与框架边框(37)的分离,框架单体(35)转移至成品区(2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线框架的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翻转单元中,翻转输出传送带(15)与电镀输出传送带(9)间隔设置,所述的翻转仓(13)位于翻转输出传送带(15)与电镀输出传送带(9)之间,翻转仓(13)在翻转轮(14)的带动下在电镀输出传送带(9)的末端和翻转输出传送带(15)的起始端往复摆动;翻转仓(13)包括仓体(21),仓体(21)设置有背向翻转轮(14)的仓口,框架半成品(10)自仓口进出翻转仓(13),在翻转仓(13)内还设置有压紧机构,框架半成品(10)在进入翻转仓(13)内部以及翻转仓(13)翻转过程中压紧机构对框架半成品(10)压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线框架的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紧机构包括翻转气缸(18),翻转气缸(18)固定在翻转仓(13)内部的上表面,翻转气缸(18)的活塞杆朝向翻转仓(13)的下表面,并在翻转气缸(18)的活塞杆上固定有翻转压板(19),在翻转压板(19)的底面设置有橡胶层(20);在翻转仓(13)的下表面处同时设置有橡胶层(20),橡胶层(20)位于翻转压板(19)的正下方并内嵌在翻转仓(13)的下表面中。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线框架的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翻转仓(13)的仓口处的上表面设置有两个翻转感应器(16),所示压紧机构位于两个翻转感应器(16)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线框架的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拗片输入传送带(23)、拗片台(27)和成品区(28)的上方设置有拗片电动滑台(26),在拗片电动滑台(26)上设置有往复移动的拗片滑块(22),在拗片滑块(22)的下部设置有吸盘(24),吸盘(24)由气缸控制升降;在拗片台(27)的后部设置有移动平台(30),在移动平台(3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对框架半成品(10)夹持的夹片机构,夹片机构包括水平设置有两片夹片(32),两片夹片(32)上下对称设置,位于拗片台(27)表面的框架半成品(10)的高度位于两片夹片(32)之间,且两片夹片(32)的内侧与框架半成品(10)的框架边框(37)上下对应;在移动平台(30)上还设置有与两片夹片(32)分别对应的夹紧气缸(31),其中与上部的夹片(32)对应的夹紧气缸(31)的活塞杆竖直向下,与下部的夹片(32)对应的夹紧气缸(31)的活塞杆竖直向上,夹片(32)与相对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林朱春阳刘松源黄伟李昌文徐治陈迅马伟凯刘琪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新恒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