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载机轮边接油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00934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31 05: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装载机轮边接油斗,专用于装载机轮毂齿轮室放油时盛接引导润滑油,使用方便,接油可靠,且可重复利用。所述装载机轮边接油斗,其底板、弧形侧板和竖直侧板互相对接围成内部接油空间,弧形侧板的开口朝向竖直侧板,弧形侧板底边缘与竖直侧板底边缘平齐且均固连在底板上,底板轮廓形状和由弧形侧板的底边缘与竖直侧板的底边缘围成的轮廓形状相适配;弧形侧板的两侧边缘与竖直侧板的两侧边缘对应固连,且弧形侧板的高度大于竖直侧板的高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载机轮边接油斗,由放油口放出的润滑油经接油斗的顶端开口流入接油斗内,方便接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载机轮边接油斗形状稳固,接油可靠,可由金属或塑料材质制作,便于重复利用。

Loader Wheel Side Buck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装载机轮边接油斗
本技术涉及一种装载机轮边接油用工具,具体是一种装载机轮边接油斗。
技术介绍
装载机车轮轮胎的轮毂包括有齿轮室,车轮动力的传动齿轮组设置在该齿轮室内,齿轮室内要注入润滑油以保证齿轮组转动顺畅、传递动力可靠。齿轮室的壳体外侧面上设有注油口和放油口,注油口和放油口均通过螺纹配合有密封盖;注油口用于向齿轮室内注入润滑油,由于使用一定时间后,润滑油内会有杂质或者润滑效果下降,为保证润滑效果,需要经常更换新的润滑油,更换润滑油时原润滑油从放油口放出。现有技术中,由于放油时没有用于接油的专用工具,为避免放出的油流到轮胎上,现有技术中通常使用简易的接油工具,比如用纸板卷成一个弧形板,将其一端插到放油口下方齿轮室外圈与轮毂本体内圈之间的槽中,同时在轮胎外侧放置一收集桶,弧形板状的纸板将润滑油引导至轮胎外的一收集桶中。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点和不足:1、没有专用接油工具,使用不便;2、纸板卷成的弧形板形状不稳定,很容易在自身重力及所接到润滑油的压力作用下变形导致接油失效,使润滑油流到轮毂上、轮胎上甚至地面上,难以清理;3、不能重复利用,导致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装载机轮边接油斗,专用于装载机轮毂齿轮室放油时盛接引导润滑油,使用方便,接油可靠,且可重复利用。为达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装载机轮边接油斗,呈顶端开口的桶状,包括底板、弧形侧板和竖直侧板,所述底板、弧形侧板和竖直侧板互相对接围成内部接油空间,所述弧形侧板的开口朝向所述竖直侧板,所述弧形侧板的底边缘与所述竖直侧板的底边缘平齐且均固连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底板的轮廓形状和由所述弧形侧板的底边缘与所述竖直侧板的底边缘围成的轮廓形状相适配;所述弧形侧板的两侧边缘与所述竖直侧板的两侧边缘对应固连,且所述弧形侧板的高度大于所述竖直侧板的高度。所述弧形侧板的外表面上固连有放油短管,所述放油短管与所述内部接油空间连通。所述放油短管靠近所述底板所在侧。所述竖直侧板的外表面上固设有把手。所述竖直侧板的顶边缘向外翻折形成翻边部,所述把手固设在所述翻边部上。所述竖直侧板的高度为所述弧形侧板的高度的1/3-3/5。所述装载机轮边接油斗整体为不锈钢材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装载机轮边接油斗,包括底板、弧形侧板和竖直侧板,并由三者互相对接围成内部接油空间,弧形侧板的弧形形状以及其高度大于竖直侧板的高度,可便于弧形侧板的顶边缘插入装载机轮毂齿轮室外侧面与轮毂内圈之间的槽内,从而使由放油口放出的润滑油经接油斗的顶端开口流入接油斗内,方便接油;本技术装载机轮边接油斗形状稳固,接油可靠,可由金属或塑料材质制作,便于重复利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装载机轮边接油斗的前侧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装载机轮边接油斗的后侧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装载机轮边接油斗接油时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照图1至图3,本实施例一种装载机轮边接油斗10,呈顶端开口的桶状,包括底板11、弧形侧板12和竖直侧板13,底板11、弧形侧板12和竖直侧板13互相对接围成内部接油空间,弧形侧板12的开口朝向竖直侧板13,弧形侧板12的底边缘与竖直侧板13的底边缘平齐且均固连在底板11上,底板11的轮廓形状和由弧形侧板12的底边缘与竖直侧板13的底边缘围成的轮廓形状相适配,由于弧形侧板12的底边缘为弧形,竖直侧板13的底边缘为直线形,则底板11的轮廓为弦切圆状,即将一整圆由其一弦切割后所得的小半圆;弧形侧板12的两侧边缘与竖直侧板13的两侧边缘对应固连,且弧形侧板12的高度大于竖直侧板13的高度,如图1所示。采用本实施例进行装载机轮胎30的轮毂齿轮室放油接油时,如图4和图5所示,将轮胎30转至轮毂齿轮室20的放油口21至最低位置处,然后将装载机轮边接油斗10横放,使其顶端开口朝向放油口21,弧形侧板12的顶边缘插入装载机轮毂50外圈与轮胎之间的槽40内,则弧形侧板12的弧度应以能适配槽40的弧度为宜,由放油口21放出的润滑油经接油斗10的顶端开口流入接油斗10内,方便接油;本实施例装载机轮边接油斗形状稳固,接油可靠,可由金属或塑料材质制作,便于重复利用。若齿轮室20内的油量大,为便于实施放出接油斗10内所接的油,弧形侧板12的外表面上固连有放油短管14,放油短管14与内部接油空间连通。此时可在接油斗放油短管14下方放一收集桶60,如图4和图5所示,所接油进而流入收集桶60内,则避免由于所接油重力作用造成接油斗10放置不稳。进一步地,放油短管14靠近底板11所在侧,如图2所示。为便于拿取接油斗10,在竖直侧板13的外表面上固设有把手15,如图1、图3、图4和图5所示。进一步地,竖直侧板13的顶边缘向外翻折形成翻边部16,如图1所示,以增强竖直侧板13的强度,把手15固设在翻边部16上。竖直侧板13的高度为弧形侧板12的高度的1/3-3/5,如图1所示,可适当调整。接油斗10可以采用金属材质(比如不锈钢)或塑料材质,以便于重复利用。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载机轮边接油斗,其特征在于:呈顶端开口的桶状,包括底板、弧形侧板和竖直侧板,所述底板、弧形侧板和竖直侧板互相对接围成内部接油空间,所述弧形侧板的开口朝向所述竖直侧板,所述弧形侧板的底边缘与所述竖直侧板的底边缘平齐且均固连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底板的轮廓形状和由所述弧形侧板的底边缘与所述竖直侧板的底边缘围成的轮廓形状相适配;所述弧形侧板的两侧边缘与所述竖直侧板的两侧边缘对应固连,且所述弧形侧板的高度大于所述竖直侧板的高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载机轮边接油斗,其特征在于:呈顶端开口的桶状,包括底板、弧形侧板和竖直侧板,所述底板、弧形侧板和竖直侧板互相对接围成内部接油空间,所述弧形侧板的开口朝向所述竖直侧板,所述弧形侧板的底边缘与所述竖直侧板的底边缘平齐且均固连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底板的轮廓形状和由所述弧形侧板的底边缘与所述竖直侧板的底边缘围成的轮廓形状相适配;所述弧形侧板的两侧边缘与所述竖直侧板的两侧边缘对应固连,且所述弧形侧板的高度大于所述竖直侧板的高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载机轮边接油斗,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侧板的外表面上固连有放油短管,所述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勋锦贺芳李杰申强陈辉
申请(专利权)人:日照海港装卸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